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研究所 /2013-11-26

 为加强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相关文件的精神,并根据我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下:

 培养目标

  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理想。在攻读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

学习年限

  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从事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为二年至三年。正常情况下,如不能按时毕 业者,若完成学习任务,论文答辩未通过,作结业处理。确实由客观因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必须由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部核准,可延长半年至一年,延长 学习的时间不计算学制。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3年半,论文工作必须结合本职工作。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得提前毕业。    

培养方式

  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纪律和理想教育相结合。对硕士生除开设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加强形势、政策、理想、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

  贯彻学位课程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硕士生既要系统地学习理论,也要接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锻炼。贯彻指导教师负责带教和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导师应该从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关心和教育硕士生。

  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原则和要求,结合研究方向,制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对学位课程和论文作出具体安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 本人学习计划,选修课程必须征得导师或学科点学术秘书的同意;完成学位课程学习计划后,必须在一学期内完成调研工作并转入论文正式工作。

  建立每学年年终评比奖励优秀研究生制度,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以鼓励先进,在研究生中形成积极上进的气氛。  

研究专业

  我所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 

课程学习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学位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 公共必修课应按国家统一设置;

  • 专业必修课六门,按一级学科范畴设置,体现本专业和知识面宽的特点;并设置本学科实验技能方面的课程;

  • 必修课应相对稳定,课程内容比较成熟,覆盖面较宽,符合本学科发展要求;

  • 避免与本学科课程中设置内容上的不必要重复;

  •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加强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课程设置要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并重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交叉;

  • 选修课应着眼于反映学科前沿的水平。

  硕士生学位课程中的必修课必须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完成学习和考试,专业课可在指定高校选课(导师必须同意)。特殊情况下,经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同意,本所指导教师可以单独开设专业课程。

  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应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0学分,其他必修环节不低于5学分。 

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以外文文献为主。

  指导教师必须重视硕士生的文献阅读工作,加强对文献阅读的指导和考核。导师按规定督促并检查学生如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作为开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题报告

  我所从2001年正式试行硕-博连读制度,为了使这一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并能切实保证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与中国科学院有关文件的精神,以及我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

培养目标

  硕-博研究生连读制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攻读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 

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以科研工作为重点;专业学习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专业学习研究为中心;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部管理、协调相结合,以导师负责为主的方式进行培养。

  硕-博连读生的思想政治培养工作,由所党委领导分管,由研究生部党支部与硕-博连读生所在室党支部及其导师共同负责实行。硕-博连读生所在室党 支部要认真组织硕-博连读生参加室内和全所的思想政治活动,积极关心他们的思想进步。研究生党支部要经常与他们联系,组织一些具有硕-博连读生特点、具有 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活动,并与硕-博连读生所在室党支部密切配合,主动关心,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 硕-博连读生导师要在给予硕-博连读生学业指导的同时,经常给予硕- 博连读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关心和指导。对硕-博连读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提出适当的要求。在硕-博连读生毕业前,研究生党支部会同硕-博连读生所在室党 支部及其导师对硕-博连读生作出思想政治鉴定。

  建立每学年年终评比奖励优秀研究生制度,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以鼓励先进,在研究生中形成积极上进的气氛。 

学  制

  研究生硕-博连读学制一般为五年至六年。因故不能按时答辩者,须视实际情况,必须由导师提出并经主管所长批准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在该期间内该研究生的所有培养费用由导师负责。 

学位课程学习

  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课程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完成。第一学年课程学习除学习硕士学位课程外,有条件的还需学习博士学位英语、政治理论课和部分 博士学位专业课。第一学年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至少完成31学分。博士学位课程的某些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如果第一学年因研究生院开设的课程不能 覆盖或完全不能符合需要,则研究生应在回所后由导师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完,不得延误。  

博士生资格确认

  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回所进入课题组工作半年后(此时,博士学位课程应全部结束,并通过考试),即在第二学期,由年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考核小组, 或由三名专家(副教授以上)包含导师组成考试小组,对其进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口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包括学生进入课题组后的调研工作、研究实验工作报告、对选题的考虑和准备情况等。

  考试合格者,再对其政治思想、学风、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符合要求者,列入当年的博士生录取名单,在导师的指导下,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享受博士生待遇。不合格者,攻读硕士学位。对于中途提出终止攻读博士学位、故意不参加资格确认的硕-博连读生,不得申请硕士学位,作自动退学处理,学习期 限满三年有一定成绩的经研究生部认定只发给硕士毕业证书,但需赔偿博士学位课程的学费以及作为博士生所享受的待遇相关的费用。 

开题报告

  硕-博连读生一旦进入博士阶段后,必须在半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论文开题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研究方向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实地考 察、进行调查研究,独立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尽可能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和任务,要考虑到可能提供的条件和手段。既要有先进性,也要有实施的切实可行 性。

  由硕-博连读生所在室组织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副研究员、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员)参加的会议上作论文开题报告,广泛征求意见,确定论文题目,然后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 

中期检查

  为保证硕-博士连读生按时、良好地完成学业,建立硕-博连读生学习、工作中期检查制度。硕-博连读生入学后每年检查一次。每次检查,硕-博连读 生要认真填写《博士生学业情况检查表》,进行学习或工作阶段汇报,导师签署意见。而后由研究生部责成各室辅导员组织报告会,组织专家进行测评。针对检查中 发现的问题,协调有关方面,及时解决处理,以保证 硕-博连读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期检查,既是督促、帮助硕-博连读生按时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考查硕-博连读生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学术活动

  硕博连读生论文工作开始以后,每半年要在所在研究室的学术会议上作一次论文阶段报告。硕-博连读生导师和硕-博连读生所在研究室要积极为硕-博连读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创造条件,每个硕-博连读生进入博士阶段后要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活动不少于十次。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是反映硕-博连读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论文要反映出硕-博连读生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表明硕 -博连读生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要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和技术成果;要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硕-博连读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博连读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应有文献调研的系统综述、实验过程叙述和数据处理、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论文应着重对自己创造性的成果做出详细的阐述。

  硕-博连读生学位论文要立论正确、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我所的硕-博连读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公开发表两篇以上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其中应有一篇发表在国际检 索(SCI或EI)刊物收录的期刊上,或以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四篇以上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专利。研究生发表在非本专业中文期 刊上的论文不能作为申请论文答辩的依据。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