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dairy imports on the efficiency of cow farming operations of different scales in China
WEI Yanjiao1, ZHU Jing,2,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9-01-11修回日期:2019-06-28网络出版日期:2019-08-25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19-01-11Revised:2019-06-28Online:2019-08-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魏艳骄,女,河北平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贸易E-mail:weiyanjiao_181898@126.com。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454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魏艳骄, 朱晶. 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 资源科学[J], 2019, 41(8): 1475-1487 doi:10.18402/resci.2019.08.08
WEI Yanjiao.
1 引言
加入WTO后,中国乳制品进口关税大幅降低,乳制品进口量快速增长。2001—2007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从19.6万t增加到29.9万t,增长53%,年均增加7.3%。2008年以来,中国-新西兰、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协定的签署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开放,再次推动了乳制品进口的增长。从2008—2016年,乳制品进口量从35.11万t增至195.6万t,增长4.6倍,年均增速提高至24%。2016年,中国进口的乳制品约等价于进口生鲜乳1290万t,相当于中国原奶即生牛乳产量的36%。与此同时,2014年底—2015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发生“倒奶杀牛”事件,一些舆论据此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冲击了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然而,尽管确实存在有些散养户“倒奶杀牛”的现象,但中国奶牛养殖主体结构性特征显著,也有规模牧场呈现出盈利较好的经营状况[1]。实际上,从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看,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发展形势良好,产能水平较高,养殖效益较好;中国奶牛养殖业总体也呈现出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奶牛存栏、原奶生产的数量大幅提高(图1),而且原奶质量也有显著改善,其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并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①(信息来自2017年6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关于当前奶业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讲话:http://www.dac.com.cn/dhztview/16101410533760810014zhanhxw-17061815280530910539.jhtm。)。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12001—2015年中国奶牛养殖存栏、原奶产量、奶牛单产
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2—2016)》
Figure 1China’s cow farming stock, milk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milk per cow, 2001-2015
那么,乳制品进口的增加究竟对国内奶牛养殖业产生何种影响?对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是否产生差异化影响?有关进口贸易与国内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进口竞争增加对国内产业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2,3,4]。Melitz等[5]基于异质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对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不同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水平:①生产效率水平低的经济主体市场份额被挤压,被迫退出市场,进口竞争的增加对其产生负向影响;②对于效率水平高且在竞争中维持生产的主体,进口竞争的持续增加会激励其提高效率水平,降低综合成本,从而推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
从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自2008年国家加快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以来,奶牛养殖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越来越显著(图2),从2002—2015年,养殖数量在20头以上的养殖户(场)奶牛存栏占比不断扩大,特别是存栏100头以上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的奶牛存栏占比迅速扩张,从11.9%扩张至48.3%。养殖效率是反映养殖主体养殖水平的关键特征,是指在相同的产出下,生产主体的最小可能性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在特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奶牛养殖效率是影响奶牛养殖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养殖效率的提升会促进养殖成本的下降,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养殖效率水平亦存在显著差异,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养殖效率水平高于散养户[6,7]。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乳制品进口增加可能会通过竞争效应对国内奶牛养殖业产生影响,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促进养殖效率提升,并且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影响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检验。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22002—2015年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
Figure 2Scale structure of China’s cow farming, 2002-2015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OECD-FAO)联合发布的《农业展望》数据显示,未来中国乳制品进口将进一步增加,其中黄油、奶酪、奶粉、乳清等干乳制品进口量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174万t,比2016年进口量增长41.2%。在此背景下,全面深入分析乳制品进口对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影响不仅是明晰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与国内奶牛养殖业整体形势格局的客观要求,还将为中国调整乳制品贸易策略以及促进奶牛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2 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在开放性经济体系中,进口贸易将外部竞争引入国内市场。相关研究表明,进口贸易通过多种路径对国内产业产生影响:其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促使生产效率水平低、处于边缘化的经营主体被迫退出市场[2,3,4];其二,对于在竞争中存活的经营主体,进口持续增加引致市场竞争扩大,对其产生激励效应,激励其提升效率水平,带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2-4,8-10]。本文基于以上两种影响路径,结合有关进口贸易对异质性经济主体影响机制的研究[5],首先分析中国乳制品进口对国内奶牛养殖行为影响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的理论机制。2.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奶牛养殖行为影响的理论机制
奶牛散养户或规模养殖户、养殖场(以下简称为养殖户(场))通过养殖奶牛生产原奶,是原奶市场上的供给主体。不同养殖户(场)在养殖规模、生产成本、养殖效率等方面具有异质性[11],其生产的原奶最终出售给乳制品加工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是原奶的需求方。原奶市场需求的减少或供给规模的扩大都会带来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养殖主体的生产决策。进口乳制品通过影响国内乳制品市场最终对国内原奶市场产生影响,乳制品进口增加在扩大市场的同时,导致国内原奶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加剧国内原奶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效应最终作用于奶牛养殖主体的行为决策。可通过图3a、3b、4加以说明。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3不同养殖主体(farm1和farm2)的原奶生产决策与市场均衡情况
资料来源:参考Melitz等[5]
Figure 3Production decision for raw milk and market equilibrium of different farming subjects (farm1 and farm2)
养殖户(场)在原奶市场上为供给原奶进行奶牛养殖,养殖奶牛的投入即生产原奶的成本,主要包括养殖厂房设施等固定资本投入和饲料、人工等可变投入。在养殖厂房设施等固定成本fc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原奶供给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养殖奶牛的饲料、人工等可变投入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养殖成本。对于奶牛养殖户(场),生产单位原奶所需的人工、饲料等可变成本即单位养殖成本,可以反映其养殖效率。根据经济学理论,经营主体的生产决策不受专用设备等沉没成本的影响,在固定成本给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产量来实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当收益只能弥补可变成本时,经营主体的这一均衡点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对于养殖户(场),其养殖奶牛的生产行为决策主要取决于养殖成本与养殖收益的关系。
以
养殖户(场)是否退出养殖的行为决策取决于由养殖成本与养殖收益确定的养殖利润,当养殖收益只能弥补养殖成本,即养殖利润为0时,是退出养殖的临界点。图3b描述了在特定的市场规模下原奶市场的均衡情况,养殖利润为0时,养殖利润曲线与养殖成本线相切的点c*,即为停止供给原奶退出养殖的临界值:单位养殖成本低于c*的奶牛户(场)选择继续从事奶牛养殖活动的意愿较强;单位养殖成本高于c*的养殖户(场)则出现亏损。受沉没固定成本fc的影响,存在养殖利润的养殖户(场)也可能亏损,如farm2,养殖净利润为负(π4);单位养殖成本较低的养殖户(场)获得养殖净利润(π3),才会在竞争中持续生存,继续从事奶牛养殖,如farm1。因此,对于养殖户(场),在养殖厂房设施等固定成本fc一定的条件下,单位养殖成本是影响其是否退出奶牛养殖行为决策的关键。
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乳制品进口增加导致国内原奶市场需求减少,加剧国内原奶市场竞争,在此以图4表示进口竞争增加时的原奶市场均衡情况:当养殖利润为0时,养殖利润曲线与养殖成本线的相切点,即停止供给原奶退出养殖的临界值c*向左移动至c*'。受进口竞争效应影响,单位养殖成本高于c*'的养殖户(场)因原奶需求减少(无处售奶)而出现亏损,淘汰出原奶市场,进而被迫退出奶牛养殖(可能出现倒奶、杀牛);单位养殖成本低的养殖户(场)可通过降低加成价水平,在竞争中持续经营。综上可知,单位养殖成本较低的养殖户(场)养殖净利润相对较高;单位养殖成本较高的养殖户(场)可能出现养殖净利润为负。乳制品进口增加使国内原奶市场竞争加剧,通过竞争效应影响奶牛养殖行为决策,促使单位养殖成本高的养殖户(场)出现养殖亏损,被迫退出养殖,可能表现为倒奶、杀牛现象。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4进口竞争增加时市场整合中的养殖户(场)
资料来源:参考Melitz等[5]
Figure 4Cow farming subjects’ market integration when import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知,乳制品进口增加引致国内原奶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单位养殖成本高的养殖户(场)退出养殖,使其受到负向冲击;单位养殖成本低的养殖户(场)在乳制品进口增加带来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调整加成价得以存活,竞争的持续增加可能会激励其改善饲养管理水平、改进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从而,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带动产业整合,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于在竞争中存活且持续经营的不同规模养殖户(场)养殖效率的影响机制。
2.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的理论机制
诸多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奶牛养殖效率是影响奶牛养殖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12,13,14,15],养殖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奶牛养殖成本的下降。根据Dong等[16]的研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从上述奶牛养殖成本函数
结合上述理论机制和中国奶牛养殖的结构特征可知,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会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产生差异化影响,可能会对养殖主体造成负向冲击而加速其退出奶牛养殖业,也可能通过竞争激励机制促使养殖主体改进养殖效率,从而带动养殖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进一步,本文通过构建技术差距模型,实证探究中国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不同规模养殖户(场)养殖效率的影响,以对有关乳制品进口冲击国内奶牛养殖业的推断作出回应。
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基于前文理论机制,进一步构建技术差距模型,实证检验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产生的影响。3.1 模型构建
由前文分析可知,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可能产生差异化影响,推动奶牛养殖业产业整合。本文借鉴Olper等[9]关于食品进口竞争效应对食品产业生产率影响的研究,构建实证模型探究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乳制品进口(IM)是考察的关键变量,本文采用乳制品进口量占国内乳制品产量之比作为其代理变量,反映乳制品进口贸易水平。此外,养殖主体的生产决策以及原奶生产的市场环境同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原奶市场价格(MP)的提高,可能促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的改善。乳业产业链的良性运行有利于上游环节养殖效率的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是原奶的需求主体,一般而言,在乳业产业链中,较强的乳制品加工能力(DP)意味着乳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衔接较为紧密,有利于促进上游环节养殖效率水平的提高。另外,奶牛养殖主体的综合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其生产决策行为,这一指标的提高有利于奶牛养殖效率水平的改进。一方面,养殖主体的综合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劳工工资(LP)反映,通常情况下,劳工综合技能水平越高,工资越高;另一方面,养殖主体的综合技能水平还表现在饲料配方(FS)水平上,科学的饲料配方水平通常意味着养殖主体综合技能水平较高。因此,在构建模型时,除考察乳制品进口贸易这一关键变量外,同时将控制上述变量。奶牛养殖效率除了受进口乳制品增加产生的竞争效应及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国家政策与资金扶持的影响。国家大力整顿奶牛养殖业发展始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家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奶牛养殖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奶牛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安排资金扶持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支持奶牛良种繁育,改善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推动奶牛养殖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奶牛养殖业饲养管理水平逐渐改善;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易于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故在此引入虚拟变量D来表示政策、资金扶持对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以及虚拟变量D与不同规模的交互项来反映政策、资金扶持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产生的影响;2008年以前,D=0,2008年及以后,D=1。
本文重点是探究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产生影响的差异,根据中国奶牛养殖主体现有的规模类型及数据可获性,将养殖主体按养殖奶牛数量分为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4类。在模型设定时,引入3个规模虚拟变量S1(小规模)、S2(中规模)和S3(大规模),同时引入乳制品进口(IM)与3个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以考察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影响。其中,将散养户定为基准组,当S1(小规模)=1时,其他类型主体=0;当S2(中规模)=1时,其他类型主体=0;当S3(大规模)=1时,其他类型主体=0。IM的系数表示乳制品进口对基准组即散养户养殖效率的影响程度,交互项系数为乳制品进口(IM)对小规模(S1)、中规模(S2)和大规模(S3)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相对于对基准组影响程度的变化系数。同时控制养殖规模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以分离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对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鉴于各变量的不同单位,模型设定为如下半对数形式:
式中:下标
模型(1)中关键变量及其他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1。
Table 1
表1
表1关键变量及其他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Table 1
变量名 | 指标 | 单位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IM | 乳制品进口占国内产量比 | % | 5.305 | 13.112 | 0 | 95.549 |
DP | 乳制品产量 | 千t | 760.672 | 877.440 | 10.600 | 3832.100 |
LP | 养殖劳工工资 | 元/天 | 66.377 | 29.288 | 23.459 | 236.981 |
MP | 原奶出售价格 | 元/50 kg | 84.856 | 19.290 | 41.524 | 192.044 |
FS | 精饲料比 | % | 73.100 | 10.275 | 15.684 | 95.160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2 奶牛养殖效率及其统计特征
对于奶牛养殖效率,本文参照Farrell[18]从投入角度的有关定义,是指在相同的产出下生产单元理想的最小可能性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Leibenstein[19]从产出角度进一步阐释为,相同的投入下生产单元实际产出与理想的最大可能性产出的比率。无论从投入视角还是产出视角,效率水平都是刻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配置状态,在特定的技术水平下,反映生产率水平。测度效率水平的常用方法是生产前沿分析方法,以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简称为SFA)为代表。SFA方法可以度量n个决策单元t期的效率水平,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投入和1种产出,处理结果稳定性较高,因此在测度奶牛养殖效率及生产效率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7,20-22]。为此,本文采用SFA方法测度中国奶牛养殖效率。鉴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放宽了要素间替代弹性不变的假设,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表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于生产函数投入和产出变量的选取,借鉴以往****关于奶牛养殖效率的研究,产出变量以原奶产量表示,投入变量分别选取劳动力投入,以每头奶牛用工数量表示;饲料投入包括精饲料、粗饲料和饲料粮用量,结合数据可获性,分别以精饲料数量、青粗饲料费和耗粮数量表示;固定资产投入,以固定资产折旧、维修护理费、工具材料费等加总表示;农业生产服务投入,以技术服务、医疗服务、饲料加工费加总表示。从而,生产函数可设定为如下形式:
式中:各变量以每头牛年投入、产出为基本单位;
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4类养殖主体相关投入、产出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Table 2
表2
表24类养殖主体投入、产出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Table 2
变量名称 | 单位 | 养殖主体类型 | 样本量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原奶产量 | kg | 散养 | 124 | 5123.95 | 547.66 | 3120.30 | 6359.33 |
小规模 | 161 | 5211.84 | 510.22 | 3444.20 | 6400.00 | ||
中规模 | 209 | 5620.73 | 897.87 | 2512.52 | 7951.50 | ||
大规模 | 191 | 6368.20 | 1087.37 | 4430.00 | 9662.00 | ||
用工数量 | 日 | 散养 | 124 | 56.20 | 13.39 | 29.25 | 136.50 |
小规模 | 161 | 40.93 | 10.93 | 19.10 | 93.66 | ||
中规模 | 209 | 36.31 | 12.87 | 11.20 | 83.60 | ||
大规模 | 191 | 31.66 | 11.86 | 2.19 | 68.00 | ||
精饲料数量 | kg | 散养 | 124 | 2780.40 | 408.95 | 1514.70 | 3566.00 |
小规模 | 161 | 2731.89 | 523.04 | 1362.44 | 4321.80 | ||
中规模 | 209 | 2939.58 | 629.51 | 598.83 | 4794.90 | ||
大规模 | 191 | 3296.29 | 570.63 | 1802.00 | 5085.30 | ||
耗粮数量 | kg | 散养 | 124 | 1974.10 | 313.57 | 1060.30 | 2677.84 |
小规模 | 161 | 1931.36 | 372.45 | 787.50 | 3025.30 | ||
中规模 | 209 | 2062.10 | 432.75 | 419.18 | 3356.40 | ||
大规模 | 191 | 2315.48 | 415.49 | 1163.00 | 3559.70 | ||
青粗饲料费 | 元 | 散养 | 124 | 948.29 | 446.14 | 157.38 | 2773.93 |
小规模 | 161 | 1039.49 | 442.66 | 195.13 | 3778.38 | ||
中规模 | 209 | 1750.22 | 1031.80 | 259.39 | 5931.93 | ||
大规模 | 191 | 2427.52 | 1159.51 | 379.64 | 6429.29 | ||
固定资产投资 | 元 | 散养 | 124 | 1127.62 | 297.62 | 559.51 | 2267.67 |
小规模 | 161 | 1163.71 | 298.28 | 496.92 | 2343.53 | ||
中规模 | 209 | 1404.63 | 520.23 | 176.40 | 4894.99 | ||
大规模 | 191 | 1825.13 | 774.48 | 662.45 | 4724.28 | ||
农业生产服务 | 元 | 散养 | 124 | 140.47 | 68.43 | 19.67 | 308.30 |
小规模 | 161 | 130.73 | 71.08 | 24.41 | 449.30 | ||
中规模 | 209 | 154.55 | 97.66 | 24.90 | 609.05 | ||
大规模 | 191 | 218.99 | 122.10 | 31.25 | 806.56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采用模型(2)对4类养殖主体的奶牛养殖效率进行估计,为增强估计结果的可信度,首先对模型(2)进行适用性检验和生产函数形式检验:适用性检验即检验模型是否存在无效率项uit;生产函数形式检验指检验(2)式所设定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是否为适用的生产函数形式。通过上述检验后,对4类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从总体看,散养户奶牛养殖效率平均水平最低(2014年除外),小规模养殖效率水平高于散养户,总体稳中有升,从2004年的0.841升至2014年的0.856;中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最高,且相对平稳,处于0.870~0.890之间;大规模养殖效率水平在2004—2014年间有所下降,从0.859降低至0.838,这可能是由于大规模养殖主体短期内规模效益尚未充分显现,也可能是由于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达到最优规模后规模效应消失。
Table 3
表3
表32004—2014年4类养殖主体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及标准差
Table 3
规模 | 散养 | 小规模 | 中规模 | 大规模 | |||||||
---|---|---|---|---|---|---|---|---|---|---|---|
年份 | 养殖效率 | 标准差 | 养殖效率 | 标准差 | 养殖效率 | 标准差 | 养殖效率 | 标准差 | |||
2004 | 0.760 | 0.102 | 0.841 | 0.069 | 0.877 | 0.073 | 0.859 | 0.088 | |||
2005 | 0.760 | 0.096 | 0.841 | 0.074 | 0.885 | 0.066 | 0.861 | 0.081 | |||
2006 | 0.769 | 0.095 | 0.849 | 0.067 | 0.886 | 0.065 | 0.858 | 0.085 | |||
2007 | 0.782 | 0.093 | 0.851 | 0.066 | 0.888 | 0.071 | 0.863 | 0.082 | |||
2008 | 0.813 | 0.062 | 0.853 | 0.065 | 0.882 | 0.076 | 0.859 | 0.091 | |||
2009 | 0.819 | 0.061 | 0.855 | 0.064 | 0.881 | 0.075 | 0.852 | 0.090 | |||
2010 | 0.827 | 0.068 | 0.856 | 0.066 | 0.873 | 0.075 | 0.853 | 0.088 | |||
2011 | 0.829 | 0.065 | 0.858 | 0.064 | 0.884 | 0.059 | 0.855 | 0.087 | |||
2012 | 0.833 | 0.056 | 0.851 | 0.056 | 0.887 | 0.060 | 0.839 | 0.087 | |||
2013 | 0.839 | 0.053 | 0.854 | 0.055 | 0.886 | 0.061 | 0.839 | 0.087 | |||
2014 | 0.846 | 0.050 | 0.856 | 0.054 | 0.876 | 0.074 | 0.838 | 0.087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3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结合研究内容,本文选取时间维度为2004—2014年,因为自2004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以养殖规模为分类标准公布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成本收益数据,而“倒奶杀牛”事件发生于2015年初,故研究时间维度为2004—2014年,截面区间为28个原奶主产省区。对于奶牛养殖规模的界定,参照《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奶牛饲养规模的分类标准[23],根据奶牛存栏头数将奶牛养殖主体划分为4类,包括散养户(Q≤10,Q表示奶牛养殖规模,单位为头)、小规模(10<Q≤50)、中规模(50<Q≤500)、大规模(Q>500)。各省区4类养殖主体奶牛养殖投入、产出指标的相关变量数据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5—2015)》,关键变量乳制品进口量及乳制品产量等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奶业年鉴(2005—2015)》[1]和中国海关总署。为剔除物价变动影响,对与物价变动相关的指标进行平减,平减为以2003年为基期。其中,分别采用奶类生产价格指数和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原奶市场价格、养殖劳工工资等数据进行平减,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平减,采用设备、工器具指数对工具材料费进行平减,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其他费用指数对维修护理费进行平减,采用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青粗饲料费进行平减,采用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指数对农业生产服务费进行平减,上述平减指数数据来自《中国奶业年鉴(2005—2015)》[1]。4 实证结果分析
4.1 乳制品进口对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
根据前文理论机制和模型设定,同时控制规模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对模型(1)进行估计。表4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6种方程范式显示了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关键变量乳制品进口的影响系数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故依据纳入所有控制变量的范式(6)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Table 4
表4
表4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
Table 4
变量名称 | Eist | |||||
---|---|---|---|---|---|---|
(1) | (2) | (3) | (4) | (5) | (6) | |
IM | -1.829*** (0.467) | -1.916*** (0.477) | -1.936*** (0.468) | -2.008 *** (0.472) | -2.012*** (0.468) | -1.817*** (0.463) |
MP | -1.491 (1.654) | 1.038 (1.689) | 0.672 (1.721) | 1.469 (1.719) | 1.619 (1.697) | |
DP | 1.378*** (0.259) | 1.369*** (0.260) | 1.290*** (0.258) | 1.315*** (0.255) | ||
LP | 2.167 (1.946) | 2.052 (1.929) | 0.881 (1.923) | |||
FS | 0.119*** (0.032) | 0.123*** (0.032) | ||||
D | -3.883 (2.597) | |||||
Cons | 80.570*** (1.115) | 87.087*** (7.315) | 68.933*** (7.943) | 62.938*** (9.595) | 50.901*** (10.055) | 50.871*** (9.927) |
S×IM | ||||||
θ1 | 1.971*** (0.470) | 2.065*** (0.481) | 2.098*** (0.471) | 2.165*** (0.475) | 2.153*** (0.471) | 1.961*** (0.466) |
θ2 | 1.917*** (0.468) | 2.013*** (0.480) | 2.024*** (0.471) | 2.092*** (0.475) | 2.100*** (0.470) | 1.913*** (0.465) |
θ3 | 1.841*** (0.468) | 1.937*** (0.480) | 1.951*** (0.471) | 2.018*** (0.475) | 2.016*** (0.470) | 1.830*** (0.465) |
S×D | ||||||
γ1 | 7.218*** (1.683) | |||||
γ2 | 2.484* (1.567) | |||||
γ3 | 0.885 (1.489) | |||||
F | 7.46*** | 7.239*** | 8.48*** | 8.12*** | 8.52*** | 8.54*** |
R2 | 0.664 | 0.667 | 0.669 | 0.669 | 0.669 | 0.661 |
观察值个数 | 685 | 685 | 685 | 685 | 685 | 685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乳制品进口对散养户养殖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关键变量IM的系数表示乳制品进口对基准组散养户养殖效率的影响,系数符号为负,表明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奶牛散养户的养殖效率水平产生负向影响,这说明,乳制品进口的增加促使国内原奶市场竞争加剧,通过竞争效应对散养户产生负向冲击,使散养户在面临国内原奶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因无处售奶而发生养殖亏损,被迫退出奶牛养殖,散养户受到负向冲击,退出养殖时可能会出现“倒奶杀牛”行为。 (2)乳制品进口对小、中、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对散养户的影响方向相反。乳制品进口与养殖规模类型的交互项Si×IM的系数θ1、θ2、θ3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都为正,说明乳制品进口对小规模(S1)、中规模(S2)和大规模(S3)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系数的方向与其对基准组散养户养殖效率的影响系数方向相反,即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奶牛养殖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乳制品进口竞争对其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3)乳制品加工产能对奶牛养殖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乳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乳制品加工产能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效率的提升。由此可知,优化乳业产能、建立完善的乳业产业链接机制是推动奶牛养殖效率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4)精饲料配比对养殖效率的提升有正向影响。精饲料配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养殖主体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科学饲养水平,对养殖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提高养殖技能、改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能显著促进养殖效率提高。
(5)原奶市场价格和劳动力用工工资的系数都不显著。这说明提高原奶价格和养殖人员的工资均不能显著提升养殖效率水平,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乳企通常在收购原奶时具有定价权,养殖主体往往作为原奶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原奶价格难以对其养殖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养殖劳工的工资不能直接反映出养殖人员的饲养水平,故而影响并不显著。
(6)通过虚拟变量反映的国家对奶牛养殖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散养户养殖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小规模和中规模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大规模影响也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2008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奶牛养殖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同时,“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也使奶牛养殖特别是散养户发展受到重创,亏损严重,从而使得通过虚拟变量反映的国家对奶牛养殖的扶持政策对散养户养殖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小规模和中规模养殖主体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从而促使其养殖效率水平有所改进;相比而言,大规模养殖主体因规模过大,在超过适度规模后,饲养管理、粪污处理等成本都会随之大幅增加[24],致使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对大规模主体养殖效率的影响也不显著,这也表明,养殖规模适度才有利于改善奶牛养殖管理、改进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投入,实现规模效应;因此,养殖规模并非越大越优。
4.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的差异
为分析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产生影响的具体差异,需进一步估计并检验乳制品进口对小规模(S1)、中规模(S2)和大规模(S3)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的影响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表5)显示,乳制品进口对小规模(S1)、中规模(S2)和大规模(S3)奶牛养殖主体的养殖效率都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在1%、1%、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乳制品进口增加使国内原奶市场竞争加剧,对于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提升起到正向激励作用。从表5中影响系数大小来看,乳制品进口对小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与之相比,对中规模主体的正向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对大规模主体的正向影响十分微弱。这表明,在乳制品进口增加导致的市场竞争中,规模较小的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提升空间最大,中规模养殖主体的养殖效率也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可通过继续推行规模化,改善饲养管理,在实现最优养殖规模的过程中激发其养殖效率的提升潜力,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相比而言,乳制品进口对大规模养殖主体的养殖效率的正向影响十分微小,这也说明,对于在竞争中持续经营的养殖主体,尽管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改进养殖效率,但并不意味着养殖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在养殖主体扩大到适度规模后,通过再继续扩大规模提高养殖效率的空间有限,即并非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养殖效率的提高,这也与已有相关研究结论一致[24,25,26]。Table 5
表5
表5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系数的检验结果
Table 5
Eit | |||
---|---|---|---|
IM | 0.141***(0.049) | 0.089*** (0.035) | 0.004* (0.035)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乳制品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对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养殖效率产生差异化影响,对散养户养殖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说明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引致原奶市场竞争加剧,通过竞争效应加速散养户退出养殖,可能会出现“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乳制品进口的持续增加有利于激励上述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的改善,可推进奶牛养殖业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因此,仅由“倒奶杀牛”的社会现象得出乳制品进口增加是冲击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推断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究了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中国奶牛养殖业产生影响及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产生差异化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而,借鉴Olper 等[9]关于食品进口竞争效应对食品产业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利用中国2004—2014年28个省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及乳制品进口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乳制品进口增加对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4类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制品进口对奶牛散养户养殖效率产生了负向冲击,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体的养殖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总体看,乳制品进口推动了中国奶牛养殖业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利于加速散养户退出养殖业,促进养殖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带动产业整合。具体地,乳制品进口增加对散养户养殖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进口竞争激励下,小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提升空间最大,中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也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而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提升空间很微小。
5.2 启示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首先,不能仅通过“倒奶杀牛”的社会现象笼统地认为乳制品进口增加冲击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而应科学审视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实行合理的乳制品贸易开放政策,引领国内奶牛养殖业纳入国际化竞争轨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防止出现扭曲的封闭市场,推动奶牛养殖业产业有效整合,提升产业总体养殖效率水平,以为乳业发展提供稳定、健康的奶源。
其次,要继续推行规模化奶牛养殖,推动规模较小的养殖主体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建立多元化的适度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完善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合作社、养殖牧场等养殖模式,加强奶牛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养殖主体改善饲养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养殖效率;推行奶牛规模化养殖要以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为基础,结合当地内外市场环境,探寻适度养殖规模,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效益,防止无限度地扩大养殖规模产生规模负效应。
第三,应加强与规模养殖场相匹配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养殖技术、饲喂技术、厂房设备等技术装备的改善,改良饲料配方结构,加快推进奶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改造,加强奶牛疫病防控力度,全面提升综合饲养管理水平,带动中国奶牛养殖业综合效率水平的提升。
第四,要建立健全的奶牛养殖补贴制度,遵循适度规模原则,整合补贴资金,统筹使用,严格审核补贴流程,重点扶持多元化的适度规模养殖主体的建设,增强对优质牧草、优质性控冻精、机械设备、金融贷款的补贴力度,提升适度规模养殖主体的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探索原奶价格保险机制,降低奶牛养殖风险,稳定养殖收益,确保乳业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对退出养殖的散养户加以引导和帮扶,以便进行合理的行业再选择,缓解可能发生的经济困难。同时还启示中国乳业发展应注重提高奶牛养殖主体和从业人员的综合专业技能,提升饲养管理的科学水平,优化乳业综合产能,建立健全的乳业产业链,促进各环节良性运行。通过实行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奶牛养殖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本文引用: 3]
[本文引用: 3]
[J]. ,
[本文引用: 3]
[J]. ,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3]
[J]. ,
[本文引用: 4]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J].
[J]. ,
DOI:10.18402/resci.2016.07.14Magsci [本文引用: 1]
水足迹从消费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直接占用,是当前测度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SBM方法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通过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借助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沈阳、大连、鞍山及盘锦的水资源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水平均较高,阜新和朝阳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均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整体呈现中部内陆至南部沿海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处在逐渐提高的状态,各城市相对效率值差距在不断缩小。利用聚类分析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异研究,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显示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分析显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等地区;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一般分布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低低集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提高周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
[J].
DOI:10.18402/resci.2016.07.14Magsci [本文引用: 1]
水足迹从消费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直接占用,是当前测度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SBM方法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通过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借助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沈阳、大连、鞍山及盘锦的水资源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水平均较高,阜新和朝阳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均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整体呈现中部内陆至南部沿海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处在逐渐提高的状态,各城市相对效率值差距在不断缩小。利用聚类分析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异研究,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显示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分析显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等地区;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一般分布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低低集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提高周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Magsci [本文引用: 1]
厘清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理畜禽污染。利用江西、山东、福建、江苏和四川5省份754个生猪养殖户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养殖和畜禽污染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小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所产生的畜禽污染较低,而中等程度的规模养殖所产生的畜禽污染较高。种养结合比例、政府环保规制程度以及政府补贴程度是造成不同规模养殖户畜禽污染差异的主要原因;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产业组织情况、家庭非农劳动力比例、信息认知、政府补贴以及技术培训等变量,也是影响养殖户畜禽污染排放的重要因素。促进中等规模养殖户向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方式转变、提高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完善畜禽污染治理激励政策以及加强畜禽清洁生产技术培训是促进中国规模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J].
Magsci [本文引用: 1]
厘清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理畜禽污染。利用江西、山东、福建、江苏和四川5省份754个生猪养殖户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养殖和畜禽污染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小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所产生的畜禽污染较低,而中等程度的规模养殖所产生的畜禽污染较高。种养结合比例、政府环保规制程度以及政府补贴程度是造成不同规模养殖户畜禽污染差异的主要原因;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产业组织情况、家庭非农劳动力比例、信息认知、政府补贴以及技术培训等变量,也是影响养殖户畜禽污染排放的重要因素。促进中等规模养殖户向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方式转变、提高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完善畜禽污染治理激励政策以及加强畜禽清洁生产技术培训是促进中国规模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