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从最初的站点(Sheng et al., 2012)、样带(Zhan et al., 2014),逐步拓展成基于CERN台站为主的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大气氮、磷、酸沉降联网观测网络(图1)。同时,制定了适用于联网观测的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提高了数据的精度和可比性。基于实测数据,研究小组首次在全国尺度定量评估了中国区域大气氮(湿)沉降的组分通量(Zhu et al., 2015; He et al, 2015);并进一步观测了中国区域磷沉降(Zhu et al., 2016a)、酸沉降(Yu et al., 2016)和重金属沉降(Zhu et al., 2016b)。其中,中国大气磷沉降格局是基于实测数据的磷沉降区域格局的全球首次报道。中国区域大气湿沉降中的可溶性氮和磷的年平均沉降量分别为13.69 kg N ha–1 yr–1和0.21 kg P ha–1 yr–1,平均N:P(氮磷比)为77;基于化学计量学基本理论,首次提出不平衡的氮磷输入可能强化生态系统磷限制效应(Zhu et al., 2016a)。
基于1980-2010年公开发表数据的分析表明,大气(湿)氮沉降的全国平均值由11.11上升到13.87 kg ha–1 yr–1,增加了近25%;大气(湿)氮沉降从南方地区向西、北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Jia et al., 2014)。同时,通过收集全球大气氮干沉降观测数据和OMI NO2柱浓度数据,基于活性氮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原理,首次建立了直接利用遥感数据和地面数据评估全球干沉降的方法,并评估了2005-2014年全球及中国干沉降通量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Jia et al., 2016)。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气氮干沉降的年输入总量为7.78 kg N ha–1 yr–1;其中,NO2、HNO3、NH4+、NO3–和NH3年沉降通量分别为0.67、1.15、0.28、0.07、5.61 kg N ha–1 yr–1。
基于联网观测数据,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降水pH整体范围在4.10-8.25之间,均值为6.2;硫酸根沉降量均值为115.99 kg ha–1 yr–1;硝酸根沉降量均值为32.93 kg ha–1 yr–1。酸沉降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且华南和华中地区酸沉降情况最为严重。此外,自然生态系统酸沉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受降水量调控(Yu et al., 2016)。
快速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使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大气重金属污染问题。联网观测数据显示:不同强度的污染源和影响因素使得站点尺度的重金属湿沉降通量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Pb、Cd和Cr的沉降通量分布范围分别为0.06 ~ 5.80 mg m–2 yr–1,0.03 ~ 0.95 mg m–2 yr–1,0.24 ~ 2.10 mg m–2 yr–1。此外,大气重金属湿沉降(总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b和Cd),这表明某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导致的重金属排放可能对于该地区各个部分(大气、水和土壤)都有负面影响。
上述研究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833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90221、3157047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600)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可桢****人才项目(2013RC102)等项目的支持。
中国大气(湿)氮磷沉降空间分布图
相关论文:
1.Zhu JX, Wang QF, He NP, Smith MD,ElserJJ, Du JQ, Yuan GF, Yu GR, Yu Q. 2016. Imbalanced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positions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nutrient limit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 121, doi:10.1002/2016JG003393.(IF = 3.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6JG003393/full)
2.Zhu JX, Wang QF, Yu HL, Li ML, He NP. 2016. Heavy metals deposition through rainfall in Chinese natur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Evidences from national-scale network monitoring. Chemosphere, 164: 128-133.(IF = 3.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16311365)
3.Yu HL, He NP, Wang QF, ZhuJX, Xu L, Zhu ZL, Yu GR. 2016. Acid deposition in precipitation of Chinese natural ecosystems: Evidences from national-scale network monitor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 121, doi: 10.1002/2015JD02441.(IF=3.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D024441/full)
4.JiaYL, Yu GR, Gao YN, He NP, Wang QF, Jiao CC, Zuo Y. 2016. Global inorganic nitrogen dry deposition inferred from ground- and space-based measurements. Scientific Reports, 6:19810. (IF = 5.2;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9810)
5.He NP, Zhu JX, Wang QF. 2015. Uncertainty and perspectives in studies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a: A response to Liu et al.(2015).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20: 302-304.(IF = 4.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5003381)
6.Zhu JX, He NP, Wang QF, Yuan GF, Wen D, Jia YL, Yu GR. 2015. The composition,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11: 777-785. (IF = 4.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4017409)
7.Zhan X, Yu G, He N, Jia B, Zhou M, Wang C, Zhao J, Zhao G, Wang S, Liu Y, Yan J. 2015. Inorganic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Evidence from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4: 1-8. (IF = 4.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5001384)
8.Jia YL, Yu GR, He NP, Zhan XY, Fang HJ, Sheng WP, Zuo Y, Zhang D Y, Wang Q F. 2014. Spati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in inorganic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in China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y. Scientific Reports, 4, 3763. (IF = 5.2;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3763?WT.ec_id=SREP-704-20140121)
9.Sheng WP, Yu GR, Jiang CM, Yan JH, Liu YF, Wang SL, Wang B, Zhang JH, Wang CK, Zhou M, Jia BR. 2012. Monitoring nitrogen deposition in typical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a large transect in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5: 833-844. (IF = 1.6;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61-012-2594-0)
相关话题/大气 数据
于贵瑞、何念鹏和王秋凤等发表中国区域大气氮沉降研究的系列成果
中国是全球氮沉降的三大热点地区之一,如何科学地评估大气氮沉降及其生态效应受到科学家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部分野外生态站,研究人员组建了国家尺度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联网观测网络 (图1);基于该联网观测数据,他们首次在全国尺度定量化了中国区域大气氮(湿)沉降的组分,其中溶解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王卷乐等在Journal of Map And Geography Libraries上发表有关中国地图数据存档与共享论文
Juanle Wang, Hongsheng Li, Eryang Chen, Yifan Li, Mingyuan Duan, Peng Liu, Zhongqiang Bai & Jia Du (2014)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Map Libraries and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特别研究助理招聘启事
一、研究方向 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大数据挖掘 二、申请条件 1. 具备环境科学、数据挖掘等相关专业背景,有志于从事环境大数据分析研究与应用实践,具有污染场地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价、软件开发与系统架构设计背景的优先。 2. 承担过与环境管理数据挖掘有关的科研项目,并公开发表过相关论文或取得发明专利;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中科院A类先导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全景美丽中国项目专职助理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全景美丽中国”项目,现因项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项目专职管理人员1名。 一、岗位职责 工作内容: 1. 协助处理项目日常事务,包括项目协调、科研材料准备、管理,数据收集、整理及汇交等; 2. 协助筹备、组织项目相关会议及其他活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招聘启事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平台。“科学数据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面向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系统大数据与模拟中心)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系统大数据与模拟中心)由于工作需要,现招聘以下工作人员: 一、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2-3名 岗位职责: 1.生态大数据平台构建技术研究;2.面向生态评估的生态长期监测数据挖掘与多源数据(地面、遥感)融合研究;3.面向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系统大数据与模拟中心)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系统大数据与模拟中心)由于工作需要,现招聘以下工作人员: 一、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2-3名 岗位职责: 1生态大数据平台构建技术研究;2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招聘启事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平台。“科学数据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面向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动力学与地理大数据挖掘团队特别研究助理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动力学与地理大数据挖掘团队”因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需要,现拟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研究人员)1-2名。 一、研究方向与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1)大数据支持下的城镇化过程建模;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招聘启事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平台。“科学数据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面向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