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导致潜在蒸发量增加,但实际蒸发量取决于水分可获得性。已有的地球系统模式虽考虑了土壤含水量,但对土壤水与地下水之间联系简化处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东西部水量平衡的气候态界限(即西经100度)逐渐向东偏移,温度与植被生产力关系也变弱。这种趋势与水量限制相一致。但未来温度与水分可获得性控制生态系统功能的程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定量化确定地下水在气候变暖条件下的角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大尺度的模型对地下水储量动态及对地表水的贡献没有考虑,或者过于简单。Condon et al. (2020)基于一个综合的、高分辨率的地表水-地下水模型来模拟温度升高对蒸散发及地下水储量的影响,这也是首个基于美国地下水流动和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水文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增加了潜在蒸散发量(PET)。在不同增温情景下(1.5℃、2℃和4℃),干旱指数图(AI=PET/降水量P)清晰地显示美国由西向东从水分限制变为能量限制(图1)。通过3组增温情景(分别增温1.5℃、2℃和4℃)与历史时期气候态的参照试验对比,得到实际蒸散发量(ET)和地下水储存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现代气候条件下,西部地区ET值较小(图2a),东部较大,表明西部干旱地区较东部湿润地区ET更多地受到水分可获得性的限制。从随着模拟中系统增温从1.5℃升高到4℃(图2b–图2d),ET在西部变化较小,东部显著增加。ET变率对于增温响应在4℃增温情景下最低,1.5℃增温情景下最高,表明只有当水持续供应时持续升温才可以保证ET值的不断增大。
图1 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程度增加以及蒸散发量受水分和能量限制的变化情况。a.干旱程度分布图;b.干旱指数与蒸发系数关系图(Condon et al., 2020)
图2 美国东部地区蒸散发量对气候变暖最为敏感。a.历史时期东西部地区ET值气候态分布图;b–d.增温1.5℃、2℃和4℃条件下ET变化异常值分布图;e.不同地区ET对不同程度增温的响应关系图(Condon et al., 2020)
地下水储存量在增温情景下下降且与ET对增温的响应相一致,即增温为1.5℃时,地下水储存量响应最大(减少最多),再次说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系统对于增温响应的敏感性逐渐减弱。其次,在每组为期4年的模拟中地下水储存量均呈现出季节性波动(冬季得到补给,夏季发生排泄)(图3a)。地下水储存量的空间变化存在差异(东部减少较西部多)(图3b-图3d),东部地区地下水减少主要是ET增加造成的,而西部地区地下水减少主要是补给量减少引起的(潜在补给量减少12–15%)。
图3 气候变暖导致地下水储存量减少。a.地下水储存量变化曲线图,黑线代表历史时期气候态结果,橙色、红色、深红色分别代表增温1.5℃、2℃和4℃模拟结果;b–d.增温1.5℃、2℃和4℃地下水最终储存量变化异常分布图(Condon et al., 2020)
随着气候变暖以及更多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发生,了解地下水在持续增温条件下作为地下系统的调节作用,对理解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该研究使用的集成建模方法证明了大范围内高分辨率地下水模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这需要大量的计算建模,并且全球尺度模拟和十年尺度上的集成模拟尚不可行。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使用更多耦合模型方法研究概念模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者进一步将升温后果预测运用到地下水。未来研究重点应放在减少集成模型的计算量上,以及如何使用现有的大尺度集成模型来验证全球系统模型中地下水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致谢:感谢新生代室杨石岭研究员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Condon L E, Atchley A L, Maxwell R M. Evapotranspiration depletes groundwater under warming ove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873, DOI: 10.1038/s41467-020-14688-0.(链接)
(撰稿:黄天明/页岩气与工程室,史锋/新生代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C:气候变暖导致的地表蒸散发加速消耗美国地下水资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系统 计算 地下水 环境 地球
川南威远—泸州页岩气井区奥陶系顶部观音桥组岩相和沉积环境
摘要摘要:上扬子地区四川盆地南部威远—泸州地区上奥陶统凯迪阶五峰组和志留系底部兰多维列统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沉积于滞留缺氧海底且富含有机质,是页岩气的主产层位,介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之间的奥陶系顶部赫南特阶观音桥组通常是含腕足类以及三叶虫的灰岩沉积,其化石组成是冈瓦纳冰川事件最盛期在低纬度陆表海区的产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哈尔滨地区罗家窝棚组地层的沉积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摘要摘要:罗家窝棚组是哈尔滨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地层,其岩性是紫红色砂砾石,被认为是冰碛物堆积。早期的区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岩性描述,对于其它地层属性,特别是地球化学属性的认识尚未涉及。为此,本文选择黑龙江五常拉林镇罗家窝棚村层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展开综合研究,以揭示其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青山口组黑色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古环境恢复
摘要摘要: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118块页岩样品进行有机碳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运用一系列判别古气候、古盐度、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的地化指标,恢复青山口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探讨富有机质页岩成因机制。青山口组沉积期为温暖半湿润亚热带气候,古气温>15℃,水体为陆相微咸水—半咸水环境,盐度5‰~10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松花江早更新世水系演化:来自TIMA矿物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摘要摘要:水系演化研究是揭示流域地貌—构造—气候演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松花江水系演化研究目前还相对薄弱,尤其是第四纪松花江中上游是否发生流向反转存在争议。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TESCANIntegratedMineralAnalyzer)在源区识别和古地理重建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阿尔金北缘尧勒萨依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制约
摘要摘要:尧勒萨依花岗岩出露于阿尔金北缘西段尧勒萨依河下游至河口一带,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岩。为确定尧勒萨依花岗岩形成时代、成因和构造环境,本文从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进行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年龄为2402Ma,形成时代为中生代早期晚三叠世。其高硅(Si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新近系沉积古环境恢复
摘要摘要:针对渭河盆地新近系沉积古环境恢复问题,以渭河盆地固市凹陷荔参1井岩芯资料为例,结合周缘野外露头特征,利用孢粉、介形虫等古生物化石和古盐度、风化指数、B/Ga比、Sr/Ba比、Fe/Mn比、Th/U比、氧化还原条件指标及钴含量推算古水深等地球化学方法,恢复渭河盆地新近系沉积古环境。结果表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阿尔金山东段黑沟脑侵入体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摘要摘要:阿尔金山东段黑沟脑广泛发育中酸性侵入体,黑沟脑地区主要由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构成。岩石地球化学显示,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全碱Na2O+K2O含量平均为9.65%,富铝、富钾的特征,里特曼指数(δ)介于1.73~7.63,均值为4.11,铝质指数(A/CNK)为0.88~1.03,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摘要:塔木察格盆地的塔南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塔南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包括铜钵庙组、南屯组一段和二段、大磨拐河组),针对各套烃源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次收集了大量研究区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对塔南凹陷各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开展了详细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六盘山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演化研究
摘要摘要:六盘山盆地南部地区下白垩统地层中主要发育有3套烃源岩,自下而上分别为李洼峡组、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其岩性为灰色、灰黑色的湖相泥岩、灰质泥岩和泥灰岩。通过对盆地南部白垩系露头实测与取样,结合地震、钻井等资料,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可溶组分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开展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合烃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新疆温泉南部哈尔达坂石英二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摘要摘要:西天山赛里木微地块北缘,哈尔达坂铅锌矿矿区中南部的石英二长岩,呈岩脉状就位于中元古界哈尔达坂群灰岩、白云质灰岩和微晶灰岩中。SHRIMPU-Pb法测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378.8±7.2Ma(MSWD=0.56),表明其形成于中泥盆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偏铝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