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一问题,近期一篇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与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于Climate Dynamics的工作给出了答案。该工作指出,在整个21世纪,伴随着人为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中亚地区的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都将持续显著增强(较历史时段)。如果未来能够将全球变暖的温升阈值控制在较工业革命前高1.5℃而不是2℃以内,中亚地区的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增强幅度将能降低至少24%。该研究结果表明,更低阈值的温控目标可以极大的降低极端气候事件在干旱区造成的灾害风险。
CMIP5模式在模拟中亚历史时期的极端气候指数中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因此,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基于观测资料的偏差订正方法来约束模式预估结果。“校正前后预估结果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同。例如,校正之后,在未来排放情境下该区域极端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幅度增大而极端温度的响应幅度减小。”该文第一作者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彭冬冬博士指出。“基于观测资料来订正模式预估结果,是提高区域气候变化未来预估结果准确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提高气候预估结果准确性这一研究领域中,还有大量工作值得尝试。”
上述工作近日于Climate Dynamics在线发表:
Peng D, Zhou T*, Zhang L, et al. Observationally constrained projection of the reduced intensification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Central Asia from 0.5° C less global warming[J]. Climate Dynamics, 2019: 1-18. https://link_springer.xilesou.top/article/10.1007/s00382-019-05014-6

图1 全球增暖到达1.5℃ 和2 ℃ 温升阈值时,中亚区域平均的极端温度和降水变化结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