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由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朱恩达、郑江珊和李洁共同负责组织和主持。本届论坛主要围绕“季风气候-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机理”、“地球系统区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区域影响分析和有序适应理论”等三个专题,共有23位研究生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了污染治理、大尺度遥相关、极端气候发生机理和水资源安全等诸多前沿科学问题。
经过各位专家评选,本次会议选出了9个精彩报告,分别是李洁报告的“WRF参数化方案对大气气溶胶模拟的影响”、黄芳“CMIP5模式矢量风场模拟能力与降水模拟能力的关系”、张霞“Noah-MP陆面模式中地表交换系数参数化方案对中国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评估”、郑江珊“北极苔原植被春季物候对不同的雪覆盖变化的响应”,戈瑶“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的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模式”、童宣“基于机器学习的机场跑道风场短临预报”、季鹏“全球增温减缓期间青藏高原东南部地温加速增长的主要因子分析”和朱恩达的“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淡水储存能力特征”等。
本届论坛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中亚大湖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历史与情景预估(XDA20020201)”大力支持。(东亚中心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