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因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绝佳模型。其中,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但是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对多种麂属动物染色体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多变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是由鹿科祖先染色体(2n=70)反复串联融合而来,但反复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一直成谜。另外,由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发生融合,伴随倒位等染色体变异事件,黑麂演化出一对新性染色体 (neo-sex chromosomes),这是哺乳动物中迄今发现的最年轻的新性染色体,使其成为研究哺乳动物性染色体演化的难得模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团队、浙江大学周琦教授团队及国内众多科研和保护机构测序组装了具有祖先核型的獐(2n=70),小麂(2n=46),雌性和雄性黑麂(2n=8/9)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以及黑麂最近缘物种贡山麂的草图基因组。全基因组比对分析证实染色体融合是导致麂属染色体数目在种间剧烈变化的主要重排类型。经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黑麂和贡山麂在1.44百万年前产生分化。种群历史动态分析发现黑麂、赤麂和贡山麂在聂聂雄拉冰期期间种群数量明显降低,而同时期小麂种群数量没有下降,研究推测由冰期引发的遗传漂变和地理隔离加速麂属物种染色体融合的固定(图1)。
研究阐明了由一个复杂重复序列结构介导的染色体串联融合机制。该重复序列结构包含一个短的端粒类似序列,两侧有回文序列,再两侧分别是鹿科I类和IV类卫星序列(图2)。研究比较了獐、小麂和黑麂这三种染色体数目呈阶梯变化的物种基因组三维构象,发现尽管染色体数目差异巨大,但是它们在染色体区室(compartment A/B)层面相差甚小,表明染色体剧烈演化对这些物种大尺度三维构象的影响很小。另外,研究通过比较neo-X和neo-Y倒位区的多种序列特征,发现在neo-Y倒位区聚集了大量染色质构象的转换(compartment switch),且这些转换已经影响了其内部基因表达的水平。相比之下,拓扑相关域则在neo-Y倒位区内仍然保持稳定。这些结果提示早期Y染色体在大尺度染色质结构上可能发生了基因表达的改变,随后才跟随基因的退化和剂量补偿效应的出现。
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op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rastic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of muntjac deer”为题于2021年11月25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和浙江大学周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殷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樊惠中助理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周博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胡义波研究员、华大基因范广益博士、武汉菲沙基因周帆、中科院昆明细胞库王金焕和佴文惠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西北工业大学专项经费、钱江源国家公园和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等项目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091-0
图1. 麂属物种系统发育关系、种群历史动态、物种分布及基因组共线性。a, 麂属物种系统发育关系。箭头表示染色体重排事件,蓝色数字表示物种分歧时间;b, 麂属物种种群历史动态(MCR:黑麂、MGO:贡山麂、MMU: 赤麂、MRE: 小麂);c, 麂属物种分布图;d, 牛、獐、小麂、雌性和雄性黑麂基因组共线性图谱。
图2. 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基础。a, 一类卫星序列和端粒序列距离大于或小于500bp的两种三代reads在各物种内的比例(EDA: 獐、MRE: 小麂、MCR:黑麂、MGO:贡山麂);b, 各物种内,包含不同卫星序列和端粒序列的三代reads 随端粒序列长度的密度分布;c, 包含不同卫星序列和端粒序列的三代reads在各物种内所占的数量比例;d, 推测的短端粒类似序列介导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
责任编辑:李暄妍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动物研究所与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组三维构象的演化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相关话题/序列 基因 西北工业大学 卫星 结构
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相对论能区的高电荷态离子测量氦团簇结构研究获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相对论高电荷态离子探测氦团簇(4He2)结构的可行性。相关成果于11月11日发表于国际顶级物理学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s上。 氦团簇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二聚体分子,它的束缚能非常小(10-7eV)并具有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利用相对论能区的高电荷态离子测量氦团簇结构研究获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相对论高电荷态离子探测氦团簇(4He2)结构的可行性。相关成果于11月11日发表于国际顶级物理学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s上。 氦团簇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二聚体分子,它的束缚能非常小(10-7eV)并具有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水生所取得跨亚科鱼类基因编辑配子“借腹生殖”的突破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SCs)是成体雄性性腺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一类生殖干细胞。利用精原干细胞移植(Spermatogonialstemcelltransplantation,SSCT)技术,有可能实现跨个体甚至是跨物种的“借腹生殖”,也就是利用个体(或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水生所取得跨亚科鱼类基因编辑配子“借腹生殖”的突破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SCs)是成体雄性性腺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一类生殖干细胞。利用精原干细胞移植(Spermatogonialstemcelltransplantation,SSCT)技术,有可能实现跨个体甚至是跨物种的“借腹生殖”,也就是利用个体(或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水生所与兰州大学在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合作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甲壳动物,顾名思义是一类身披几丁质外壳(甲壳)的动物,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亚门(Crustacea)。甲壳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习性多样化,可大致划分为以下6类:①视觉(visual)甲壳动物,生活在光线好的水域,靠视觉捕获猎物,或者躲避捕食者的追杀;②深海(deepsea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国科大博士生导师高彩霞研究组建立瞬时表达系统介导的小麦基因组编辑新方法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往往受到植物遗传转化中对基因型的依赖和再生效率低下的制约。在小麦中过表达GRF4-GIF1蛋白复合体可提高转基因植物再生效率和再生速度。但是通过稳定遗传转化方法,再生出来的植株都是整合了外源基因,需要多代才能把外源基因分离出去,费时费力而且可能带来转基因的潜在风险。 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组发表“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相关综述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全球大豆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进一步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广大大豆****、育种家攻关的重要目标。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大豆种质资源演化规律,解析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可为大豆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上海光机所大气环境监测卫星(DQ-1)激光雷达机载校飞试验圆满结束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DQ-1)激光雷达机载校飞试验是载荷研制过程中开展的重要专项试验,为在轨星载激光雷达载荷数据反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 经过4个月的机载平台调研、机载设备升级和安装、航线规划等准备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28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水生所关于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协同影响浅水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于全球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协同作用影响浅水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论文”Synergisticeffectsofwarmingandeutrophicationalertzooplanktonpredator-preyinteractionsalongthebenth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遗传发育所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
小麦为全球人口提供主粮,小麦增产可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氮元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营养元素,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作物氮素利用关键调控基因进行靶向编辑,是改良作物产量的有效策略。前期研究发现,水稻ARE1基因是调控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键基因。ARE1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