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环境电化学研究组以BESs为研究平台,以两株均以乳酸盐为底物的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奥奈达希瓦氏菌)和Citrobacter freundii An1(弗氏柠檬酸杆菌)探究了种间底物竞争对于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S. oneidensis MR-1和C. freundii An1之间的底物竞争提高了混合菌BESs的发电量,是单独接种S. oneidensis MR-1的BESs的6倍。结果表明,种间底物竞争提高了S. oneidensis MR-1的代谢活性和在电极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从而获得了与C. freundii An1的竞争优势;代谢活性的提高不仅为MR-1提供了更多的电子,而且还分泌了更多的黄素以促进胞外电子传递。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证实,受种间底物竞争的影响,电极生物膜中S. oneidensis MR-1中与乳酸代谢、生物膜形成、外膜c型细胞色素相关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该研究成果以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y non-exoelectrogenic Citrobacter freundii An1 boosts 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 of exoelectrogenic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题发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城市环境研究所肖勇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肖勇研究员和赵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640)、厦门市青年创新基金项目(3502Z20206089)、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8344)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www.iue.cas.cn/xwzx/kydt/202109/W020210924635691277234.jpg)
种间竞争影响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图
责任编辑: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