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蒙药材之一,沙米是亚洲温带沙漠特有的一年生沙丘先锋植物,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食兼用经济作物,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前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马小飞研究团队通过同质园实验对14个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沙米群体进行黄酮和有机酸靶向代谢分析,探讨了黄酮和有机酸的累积过程和海拔适应性的关系,发现有机酸代谢物的累积参与高海拔适应,而黄酮类代谢物更有可能是对降水和温度环境异质性的局部适应。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沙米道地性形成的分子生态机制,而且为沙米的种群筛选和精准药用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沙米黄酮代谢研究成果以Variations in Flavonoid Metabolites Along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a Desert Medicinal Plant 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题发表于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沙米有机酸代谢研究成果以Organic acid metabolites involved in local adaptation to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a desert medicinal plant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上。两篇论文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姗姗。
该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9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1079和31770416)、甘肃省省级引导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竞争性项目(荒漠营养和药用植物种质创新研发中心)和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YF1NA123)等共同支持。
链接1 链接2

沙米种子采集来源的14个群体地理分布

沙米黄酮含量

基于有机酸代谢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聚类热图
责任编辑:高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