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开始,吕陈生提出了目前普遍对暴露—毒性—健康风险在人群里的连续关系存在的一个误区,即人们普遍认为毒性是由物质的剂量所决定的,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被暴露群体是否能够接触到我们毒性实验中规定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者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所提及的剂量,暴露时间对毒性的影响,以及该物质与其相应受体作用的粘性对毒性的影响。
紧接着,吕陈生从2006年美国发生的“蜂群崩溃症候”(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简称CCD)引出了本次报告的主题:“内吸性农药染毒玉米种子—高果糖玉米糖浆内农药残留—蜂群崩溃症候群的因果关系”,实验以农药染毒玉米种子种出的玉米作为原料制出的高果糖玉米糖浆喂养蜜蜂蜂群,发现当蜂群中的蜂后经过几次的生殖后,在第五代时重新再现了当年的蜂群崩溃症候。通过分析发现,这是由于糖浆里含有的尼古丁烟碱类农药噻虫胺的残留会对蜂后的线粒体造成损伤,这种线粒体损伤可以作为跨代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当蜂巢过冬时,蜂群会团抱成一个球体来维持内部的温度,但是由于线粒体受到损伤,导致蜜蜂产热量受到影响,蜂群内部的温度无法维持其正常生存,最终在第五代时重现了“蜂群崩溃症候”。因此,这项研究证明,食用农药残留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或可成为解释美国爆发的CCD的重要原因,隔代遗传毒性也需作为现今毒性试验的考量重点。
报告最后,吕陈生鼓励同学们,实验不一定要很难,但一定要有意义,并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结束了这次精彩的讲座,“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hat we don't know. It's what we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真正让我们陷入困境的,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不是事实!”)
![](http://cre.ucas.ac.cn/images/articles/_thumbs/2021/202104/212434_215765_1.jpg)
![](http://cre.ucas.ac.cn/images/articles/_thumbs/2021/202104/212454_143492_2.jpg)
![](http://cre.ucas.ac.cn/images/articles/_thumbs/2021/202104/212515_931877_3.jpg)
![](http://cre.ucas.ac.cn/images/articles/_thumbs/2021/202104/212540_316844_4.jpg)
![](http://cre.ucas.ac.cn/images/articles/_thumbs/2021/202104/212557_308626_5.jpg)
责任编辑:张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