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生信息2、教育背景3、工作经历4、教授课程5、奖励与专利6、出版信息7、科研活动8、合作情况9、指导学生
基本信息
陈涛 男 硕导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电子邮件:tchen@nssc.ac.cn
通信地址:北京中关村南二条一号
邮政编码:100190
研究领域 空间物理与电磁探测,空间等离子体波动激发与传播研究,数值模拟,探测数据分析与新型探测仪器的研制和科学数据订正。平静期辐射带结构和磁暴期间辐射带结构。
近期主要针对以下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磁层电场在不同太阳风条件下的演化特征是什么?,哪些磁层电场变化与太阳风的驱动关系不明显(完全是局部因素造成的)?太阳风对内磁层的静电势调控到什么样的程度?内磁层电场和磁尾电场在对太阳风的响应方面有何不同?在夜侧7-12个地球半径内的磁层过渡区(偶极磁场结构区向向尾向磁场结构的过渡)的电场扰动有何特殊性?
太阳风条件的改变,即其速度和密度(甚至温度)和行星际磁场在一定程度上的参量变化,对于磁层对流和电场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磁层大尺度背景电场和扰动电场对太阳风参数的改变到底有什么样的响应规律? 其参量的变化特性是什么?伴随的等离子体是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主要研究方向:(1)研究磁层电场变化对太阳风条件的响应。 (2)探索静时和暴时磁层粒子运动机理。(3)波粒相互作用新型探测仪器的设计与研制。
招生信息欢迎即熟悉工程又熟悉理论的学生参与空间电场理论研究, 数据分析,探测设计。并参与利用数值模拟电场与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工作。
招生专业 空间物理学
招生方向 磁层物理学
空间电磁场探测
教育背景 1997-09--今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理学博士
1982-09--1985-07 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 理学硕士
1978-09--1982-0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工学学士
学历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 -- 研究生
学位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 -- 博士
工作经历个人简历
申请者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物理专业方向研究员。曾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 获工学学士学位(1978-1982); 曾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1985,导师梁百先教授);曾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9,导师刘振兴院士), 同时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1985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
2.研究工作经历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空间非线性波动、数值模拟、数据处理与分析,探测设计与定标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剪切流扰动对向阳面磁层顶空间结构的影响》、《晨昏侧低纬边界动态结构》等面上项目和《太阳风动压脉动条件下FTEs 特性的研究》青年项目,参加过《日地能量传输》、《地球空间多时空尺度相互作用》等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四项,主持过部级应用预研项目《等离子体鞘噪声特点与探测方法研究》并参加了同类项目《小型登月器总体设计》和《高电位卫星对有效载荷影响的研究》,主持过在中国科学院《剪切流扰动引起的能量转换》和《剪切流扰动对磁流体波的激发》等项目。也负责过973国家项目中的《太阳风扰动对磁层电磁结构影响》和《平静期辐射带分布特点研究》等子课题。2001年以后,参加双星项目任双星有效载荷子科学系统负责人至今仍在进行最后阶段的数据处理任务。2004年8月以后,主持并承担了利用空间物理知识和空间磁场探测数据确定自旋卫星姿态参数的卫星应用协作项目五年,准确地定出了卫星姿态参数,保证了双星科学数据的有效性。曾获优秀青年论文奖(2000)和欧空局颁发的对“地球空间科学探测计划CLUSTER”的杰出贡献奖(2005)。曾被中国物理学会特聘为《中国物理快报》特约评审员。从1997年3月至今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科学家在空间物理理论、数值模拟和工程探测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空间研究所所长Heelis教授、Heikkila教授和Brian A. Tinsley教授, 在磁层电场、电离层电场、大气电场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合作研究,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近期又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空间研究所签定了长期的空间探测合作研究协议。重点是电场和粒子的精确测量以及月球和火星观测。申请人曾指导过国内外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实习生,已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了四十余篇空间物理论文。双星运行项目结束(2009)以后,结合卫星数据研究空间电场探测仪器的物理设计和工程实现、科学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在双星数据处理和THEMIS科学数据的分析中,尤其是磁尾背景对流电场、扰动电场和高能电子暴发特点方面,有一些新的研究结果。申请者将在本项目中承担通过合作关系的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理论研究和总负责工作。
工作简历 1985-09--今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社会兼职
教授课程 基础空间等离子体物理、 基础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 基础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地学)、 基础太空等离子体物理学(地学)
奖励与专利欧空局:“地球空间科学探测计划CLUSTER”的杰出贡献奖(2005)。
国家专利局:“一种磁实验转动台”(用于空间等离子体中低频电磁波测量仪器的测试与定标)
奖励信息
专利成果
出版信息
T. Chen and zhenxin Liu, “Local Reconnection Caused by Lash of Transverse Shear Flow”, <
>, Vol. 5, No. 14, pp3-13, November 1995。
T. Chen, “ Simulation in Future ”, <>, Viol. 5, P. 6, January 1996。
T. Chen. Z. Liu, X.X. Zhang, “ Energy Conversion in Disturbed Propagation of Transverse Shear Flow ”. Proceeding of Cospar Beijing Colloquium, P45-50 April, 1996。
H. Zhao, T. Chen, “Upstream Pressure Pulsations Induced Reconnection on Dayside Magnetopause”, 8th Scientific Assembly of IAGA, Sweden,1997。
T. Chen, “ Evolution of plasma and field structure in a region of current sheet and transverse shear flow disturbance ”, Proceedings of the ISSS5, 123-126, Kyoto, Japan, March,1997。
刘振兴、张洪、陈涛 “磁层顶边界层的瞬变重联”, 《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及应用》-地震出版社, 496-506, 1996。 T. Chen, Z. X. Liu and X. X. Zhangh, “Transient reconnection caused by the impact and stop of a transverse shear flow” <> , June, 2393-2400,1999。
W. Heikkila T. Chen,, Z. X. Liu, R. Pellinen, Z. Pu and T. Pulkkinen, “Near Earth Current Meader Model of Substorm” >, Vol.95, 399-414, 2001。
T.chen, Z.X. Liu and X..X. Zhang,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lasma and Field in a current sheet region disturbed by transverse shear flow”, <>, Vol..5, No.7, pages914-916,1999。
Z.Liu, H. Zhang, T. Chen, Z. Pu and S. Y. Fu, “Magnetic Reconnection and Plasmoid Events in the Magnetopause Boundary Layer ”, Cospar Colloqia Series Volume 9 <陈涛,“单边剪切流对电流片区的冲击效果”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第五卷,第七期,951页,1999。
Z. X. Liu,T.Chen, “Transient reconnection caused by non-homogenous dynamic press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