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高晓清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5-09

1、招生信息2、教育背景3、工作经历4、教授课程5、专利与奖励6、出版信息7、科研活动8、合作情况9、指导学生
基本信息
高晓清 男 博导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电子邮件:xqgao@lzb.ac.cn
通信地址: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政编码:730000


研究领域气候变化与预测
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
气候资源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 气象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招生方向 气候变化与预测
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
气候资源
教育背景 1994-09--1998-05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博士
1988-09--1991-05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硕士
1984-09--1988-05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学士


学历 兰州大学 1996** 研究生毕业


学位 兰州大学 1996** 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 2008-07--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实验室副主任
2004-01--2004-03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
2003-10--2008-0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处长,研究员
2001-09--2002-09 宁夏环保局(挂职,博士服务团) 局长助理
2000-03--2001-03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表面解析室 高级访问学者
1999-11--2003-09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 研究员,副主任
1998-04--1999-1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人事教育与国际合作处 处长
1996-09--1998-03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大气物理研究所 访问学者
1991-06--1999-1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社会兼职
教授课程
专利与奖励

奖励信息 (1) 短期气候预测“地气图”方法的创立与应用,二等奖,省级,2012


专利成果 (1) 风电场群布局方法,发明,2013,第2作者,专利号:ZL 2012 1 **.X,指导风电场群建设规划布局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 (1) 唐乃亥水文站径流量与黄河源区拍涡的关系 ,高原气象,2014,通讯作者
(2) 酒泉地区**暴雨的诊断分析 ,高原气象,2014,通讯作者
(3) 天灾成因的外核对流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第5作者
(4) 中国夏季最大雨区落区预测方法讨论 ,高原气象,2014,第3作者
(5) 干旱区气象因子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 ,高原气象,2014,第3作者
(6) A 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s following earthquakes,APPLIED GEOPHYSICS,2013,通讯作者
(7) 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2013,第3作者
(8) 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 ,大气科学,2013,第5作者
(9) 2011年中国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及其原因分析 ,高原气象,2013,通讯作者
(10) 1976-2008年中国西部强震与下游干旱的统计分析 ,高原气象,2013,通讯作者
(11) 震后旱的时空关系研究(英文) ,Applied Geophysics,2013,通讯作者
(12) 黄河源区近4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第4作者
(13) 新疆地区25a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中国沙漠,2012,通讯作者
(14) 2010年我国天灾预测结果的回顾 ,高原气象,2012,通讯作者
(15) 中国大陆强震月季预测三步法和2010年实际预测检查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第5作者
(16) 夏季敦煌稀疏植被下垫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观测研究 ,高原气象,2012,第3作者
(17) 大规模风电场建成后对风能资源影响的研究,高原气象,2012,通讯作者
(18) 大型风电场群风电场布局间距的模型研究 ,高原气象,2012,通讯作者
(19) 甘肃省风能资源精细化评估显示系统(GSWEA),登记号2012SR09920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012,第1作者
(20) 利用探空气球升速判定敦煌夏季白天边界层高度的分析,高原气象,2011,通讯作者
(21) 酒泉风电基地高分辨率风能资源的数值模拟 ,高原气象,2011,通讯作者
(22)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土壤温度计算方法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通讯作者
(23) 酒泉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高原气象,2010,通讯作者
(24) 中亚感热异常对我国西北温度、降水的影响,高原气象,2009,通讯作者
(25) 大尺度环流变化对华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影响,高原气象,2008,第3作者
(26)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GREAT EARTHQUAKES(Ms≥7.8)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ON THE MONTHLY-SEASONAL RAINFALL PROCESSES IN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08,第1作者
(27) 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灾害预测的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第1作者
(28) 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比的初步分析,高原气象,2008,通讯作者
(29) 西北太平洋M_s≥7.8级强震影响我国月季降水场的过程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08,第1作者
(30) Traffic-Related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Soils and Plants in Northwest China,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2007,第3作者
(31) 典型干旱区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及粒度谱分布的初步分析,中国沙漠,2006,第4作者
(32) 陆面模式(SSiB)对敦煌荒漠戈壁下垫面陆面过程的模拟及敏感性试验,中国沙漠,2006,通讯作者
(33) 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通讯作者
(34) 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水资源的优化调配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第1作者
(35) 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的分析,高原气象,2006,通讯作者
(36) 额济纳绿洲沙尘暴天气下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太阳能学报,2006,通讯作者
(37) 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净积累量与南疆盆地南沿的干湿变化,地理科学,2005,第5作者
(38) 额济纳地区苜蓿地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高原气象,2005,通讯作者
(39) 陆面过程模式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使用性能的检验,高原气象,2005,通讯作者
(40) 地球系统演化原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4,第3作者
(41) 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环流背景,高原气象,2004,第4作者
(42) 黑河流域水体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中国沙漠,2004,第3作者
(43) 从地球系统的观点看气候突变,干旱气象,2004,第1作者
(44) 关于“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若干思考,地球物理学报,2004,第1作者
(45) 青藏高原温泉群对高原平均温度场的贡献,高原气象,2003,第3作者
(46) 2001年4月6日宁夏沙尘暴过程卫星图像分析,高原气象,2003,第2作者
(47) 本世纪西北气候可能转型的依据和原因分析,冰川冻土,2003,第2作者
(48)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大气科学,2003,第3作者
(49) 青海省平均气温的气候学分析,高原气象,2003,通讯作者
(50)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storm in Northwest China,Journal ofArid Land Studies,2002,第1作者
(51) ALB上焦耳热场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探讨,地球科学进展,2002,第1作者
(52) 用太阳活动拟合近2000年的温度变化,高原气象,2002,第2作者
(53) SCL与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冰川冻土,2002,第2作者
(54) 百年来中印缅热点强度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增刊),2002,第3作者
(55) 地磁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新探索,高原气象,2002,第1作者
(56) 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若干探讨,高原气象,2000,第1作者
(57) 长江、黄河大洪水前期地球系统演变的分析,高原气象,2000,第2作者
(58) The seper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originated in the core, in the asthenosphere, and in the crust,ANNALI DI GEOFISICA,1999,第3作者
(59) 1980~1994年台湾海峡两岸的地热涡与降水季度预报初探,气象学报,1998,第3作者
(60) 青藏高原长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为了21世纪的长江水资源,地球科学进展(增刊),1998,第1作者
(61) Analysis of the geothermal vortexes triggering the Xingtai earthquake in 1966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7,第2作者
(62) 银河旋臂、地核环流与地球大冰期,地学前缘,1997,第2作者
(63) Some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Hot Vortex in China during 1980-1993 ( II )——Statistic correlation between Underground Hot Vortex and earthquake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1997,第2作者
(64) 引发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热涡分析,地震学报,1997,第2作者
(65) Some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Underground Hot Vortex” in China during 1980-1993 ( I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Hot Vortex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1997,第2作者
(66) 蒙古高原地面风、压、温场的基本特征 ,气象学报,1996,第2作者
(67)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WIND.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 PLATEAU OF MONGOLI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6,第2作者
(68) 东昆仑山区地震与青藏高原东北侧河湖水文情势的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6,第1作者
(69) 近30a来蒙古乌布苏诺尔湖水位的年际变化 ,兰州大学学报,1996,第1作者
(70) 气候变化的“地心说”──关于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思维 ,地球科学进展,1995,第2作者
(71) 论地球大冰期的成因,大气情报,1995,第2作者
(72) 蒙古近50年的气候变化,地理研究,1995,第1作者
(73) Regional relations between earthquake and drought/flood in we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第2作者
(74) 冬季亚洲高压的中心位置何在,高原气象,1995,第2作者
(75) 1980~1993年我国“地热涡”的若干统计特征Ⅰ.“地热涡”的时空分布,中国科学(B辑),1995,第2作者
(76) 天灾成因的一种新认识,自然灾害学报,1995,第1作者
(77) 中国西部地震与水旱的地域关系,科学通报,1995,第2作者
(78) 1980~1993年我国“地热涡”的若干统计特征Ⅱ.“地热涡”与地震的统计相关,中国科学(B辑),1995,第2作者
(79) 西北干旱地区大气中水汽的平均输送 ,高原气象,1994,第1作者
(80) 气候变化预测的新探索 ,科学,1994,第2作者
(81) 甘肃河西地区气象台站合理布局初探 ,甘肃气象,1993,第1作者
(82) INTERANNUAL CHANGE OF QINGHAI LAKE LEVEL IN RECENT 30 YEAR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2,第1作者
(83) 青海湖水位的月际变化 ,高原气象,1992,第1作者
(84) 全球平均(零维)气候变化的一条定则和三个猜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第2作者
(85) 近30年来青海湖水位的年际变化,科学通报,1992,第2作者


发表著作 (1)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第一卷: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第5章:青藏高原对西部环境演变的作用,Accessment on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western china,科学出版社,2002-02,第5作者
(2)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的研究学术论文年刊(1994)——高原北部若干地点10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Annuals on Tibetan Plateaus formation evolution,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ecosystem research,科学出版社,1995-08,第5作者
(3) 中国西部区域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蒙古乌布苏诺尔湖水位与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对比分析,Research on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related issues,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07,第5作者
(4) 青海湖近代环境的演化和预测——第五章:青海湖区近30年来气候、水位变化及发展趋势预测,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prediction in Qinghai Lake,科学出版社,1994-08,第5作者

科研活动

科研项目

参与会议 (1) 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灾害预测的探讨,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8-10,高晓清; 汤懋苍; 惠小英; 李洁
(2) **宁夏沙尘暴过程卫星图像分析,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2006-05,胡文东; 高晓清;
(3) 地球系统演化的“宇地磁耦合”假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1999-10,汤懋苍; 高晓清; 柳艳香; 郭维栋
(4) Volcanisms, atmospheres, climates, magnetic fields, and magnetospheres,1999-09,Giovanni P. GREGORI, Wenjie DONG, Xiaoqing GAO and Fabrizio T. GIZZI
(5) The origin of magnetic fields: stellar, earth’s and planetary dynamos,1999-09,Giovanni P. GREGORI, Wenjie DONG, Xiaoqing GAO and Fabrizio T. GIZZI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thermal vortex and earthquake,1999-07,Xiaoqing GAO and, Maocang TANG
(7)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LAB deduced from magsat model,1999-07,Xiaoqing GAO and Giovanni P GREGORI
(8) The natural climate change due to the activity of geosphere,1999-07,Xiaoqing GAO and Maocang TANG
(9) The climate change in past 600 years and its relation with solar activity,1999-07,Xiaoqing GAO and Giovanni P GREGORI
(10) Joule heat distribution and geothermal zones,1999-07,Xiaoqing GAO and Giovanni P GREGORI
(11) The climate change and long-term solar activity,1999-07,Xiaoqing GAO, Giovanni P GREGORI
(12) Endogenous heat supply from the CMB and/or from the ALB--- volcanism and heat flow,1999-07,Giovanni P. GREGORI and Xiaoqing GAO. .
(13) The role pf geosphere in climate change,1999-07,Xiaoqing GAO, Maocang TANG and G. P. GREGORI. T
(14) A tide-driven dynamo-A proposal for a synthesis of seismic and geospheric observations, and of earth’s rotation anomalies,1999-07,Giovanni P. GREGORI, Xiaoqing GAO and Fabrizio T. GIZZI
(15) The prevision of natural catastrophes- Algorithms and case histories,1999-07,Giovanni P. GREGORI, Wenjie DONG, Xiaoqing GAO, Fabrizio T. GIZZI and Roberto LEONARDI
(16) A concept model linking soil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earth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1998-11,Tang Maocang, Xiaoqing Gao,Hao Jiang and Weidong Guo
(17) The Evolution (Dispersion) and Advection (Adjustment) Processes of Geothermal Vortexes,1998-11,Mao-Cang Tang, Wen-Jie Dong, Xiao-Qing Gao, Hao Jiang, Zhi-Gang Wei, Wei-Dong Guo, Yan-Xiang Liu
(18) The role of geosphere in Climate change,1998-11,Xiaoqing Gao, Maocang Tang and G.P.Gregori
(19) Geomagnetic field and volcanism,1998-10,G.P.Gregori and Xiaoqing Gao
(20) The dependence of( ) vs. n---A review of several laws, and one proposed protocol for check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pherical harmonic models,1998-10,G.P.Gregori and Xiaoqing Gao
(21) The prime supply to vulcanism,geodynamo, vulcanism and global change---A unified approach,1998-01,6.G.P.Gregori, Wenjie Dong, Xiaoqing Gao and F.T.Gizzi
(22) The seperation of fields originated in the core, in the asthenosphere and within the crust,1997-09,G.P.Gregori and Xiaoqing Gao
(23) A new hypothesis on the causes of natural disasters,1995-06,TANG Maocang,GAO Xiaoqing
(2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Ubsa Nor lake level and Qinghai lake level,1995-06,Xiaoqing GAO
(25) Winters Soil temperature field as a main indicator topredict the summers rainfall field in China,1995-03,Tang Maocang and Gao Xiaoqing
(26) Winters soil temperature field as a an indicator to predict the summers rainfall field in China,1995-03,TANG Maocang, GAO Xiaoqing

合作情况

项目协作单位
指导学生已指导学生

曲迎乐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马京津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朱德琴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周长春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李洁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化希平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邓国卫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刘磊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廖留峰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张凯 博士研究生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陈伯龙 博士研究生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梁丰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丁小谨 硕士研究生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王田田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杨丽薇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现指导学生

冯冬霞 博士研究生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高娜 硕士研究生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周亚 硕士研究生 070601-气象学

赵仕伟 博士研究生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相关话题/气象 大气 环境 过程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