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5-09

1、招生信息2、教育背景3、工作经历4、教授课程5、专利与奖励6、出版信息7、科研活动8、合作情况9、指导学生
基本信息
电子邮件: shiyl@ucas.ac.cn
联系电话:88256**
手机号码:
通信地址:北京玉泉路19号(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邮政编码:100049


研究领域固体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地震学
招生信息招收固体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学、力学、计算数学等方面学生,从事计算地球动力学研究。

招生专业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
070820-地球动力学


招生方向固体地球物理
地球动力学
计算地球动力学
地震学

教育背景博士
学历1961-196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78-1980 北京大学
1980-198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学位196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士
198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硕士
1986 University of Califoenia, Berkeley, 博士


出国学习工作1980-198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198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曾访问和短期合作科研于巴西圣保罗大学 University of San Paolo,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新西兰地质和核科学研究所, 科罗拉多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等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1968-1978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
1986-198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ost Doc
1988-现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社会兼职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现在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2003-2008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曾任 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教授课程地球动力学
地球
专利与奖励

奖励信息

专利成果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Estimation of GPS strain rate and its error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continent, ZHU Shoubiao. SHI Yaoli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1, 40:351~362
Influence of fault geometry and fault interaction on strain partitioning within western Sichu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Science China - Earth Sciences, WANG Hui, LIU Jie, SHEN XuHui, LIU Mian, LI QingSong, SHI YaoLin, ZHANG GuoMin,2010,53(7):1056~1070 断层分布及几何形态对川西及邻区应变分配的影响,王辉,刘杰,申旭辉,刘勉,李青松,石耀霖,张国民,中国科学,2010,40(4):458~472
库仑应力计算及应用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以汶川地震为例,石耀霖,曹建玲,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102-110
从跨断层短基线观测计算地应变的方法探讨—以唐山台地形变数据为例,黄建平,石耀霖,李文静,地球物理学报,2010,53(5):1118-1126
汶川地震断层应力强度因子分析超奇异积分法,朱伯靖,柳畅,石耀霖,科技导报,2010,28(5),49-54
Three-dimensional flow driven pore-crack networks in porous composites: Boltzmann Lattice method and hybrid hypersingular integrals, Zhu, BJ; Shi, Y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 53(1): 9-41. 2010
Subduc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Plate underneath Nor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of numerical studies, Guizhi Zhu, Yaolin Shi, Paul Tackley, PEPI,2010, 178:92-99
P-wave tomographic images beneath southeastern Tibet: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 Earth Sciences, WEI Wei, SUN RuoMei, SHI YaoLin, 2010, 53(9):1252~1259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层析成像及汶川地震成因探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40(7):831~839
2006年12月26日台湾屏东地震机制的地球动力学成因探讨,孙玉军, 张怀, 石耀霖,中国科学,2010:,40(10):1301~1309
GRACE 卫星观测到的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王武星,石耀霖,顾国华.地球物理学报,2010,53(8):1767~1777
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朱守彪 ,张培震 ,石耀霖,2010,53(6):1409~1417
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对冻土层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地质学报,乔彦超,赵桂萍,石耀霖,刘天启,2010,84(6):901~908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于湘伟,雷建设,石耀霖,张怀,2010,27(5):350~355
Lecture Notes in Earth Sciences, **
Science China D **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
汶川大地震地震波传播的谱元法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科学D **
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地震 **
青藏高原GPS 位移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成因的数值模拟 科学通报 **
西太平洋板块向我国东北地区深部俯冲的数值模拟 地球物理学报 **
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地球物理学报 **
Earthquake Science **
发表著作
科研活动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
青藏高原动力学和热演化的数值模拟(**)1989-1992
变质岩P-T-t轨迹的二位热模拟(**)1992-1993
遗传算法在地球动力学反演问题中的应用(**)1994-1995
地球热历史的非线性参量化模型研究(**)1996-1998
大别古老超高压变质带和新西兰现今陆壳俯冲带的比较研究(**)1998-2000
中国构造应力场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2000-2002 022
青藏高原动力学和热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2004-2006
地震海啸和滑坡湖啸激发和传播的数值模拟(**),2005-2007
海洋板片俯冲到弧陆碰撞的转变-台湾屏东地震机制的地球动力学成因(**),2008-2010
国家自然科学主任基金:
SARS传染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概率模型及其应用(**)2003-200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地幔对流与青藏高原构造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kzcx2-yw-123)2007-2010

国土资源部行业项目
地壳深部探测 SinoProbe07

国家地震局行业专项



参与会议
合作情况

项目协作单位
指导学生已指导学生

朱元清 博士
张健 博士
安美建 硕士
金文 硕士
范桃园 博士
朱守彪 博士

邱泽华 博士

王武星 博士

张晁军 博士

刘威 博士研究生
崔晓佳 硕士

朱桂芝 博士

曹建玲 博士

张贝 硕士
张超凡 硕士

韦伟 博士
严珍珍 博士

黄建平 博士

刘天启 硕士研究生

孙玉军 博士

景惠敏 博士

张斯奇 博士

现指导学生

柳畅 博士研究生

程成 硕士研究生

杨少华 硕士研究生

林晓光 硕士研究生

乔彦超 博士研究生

程惠红 博士研究生

刘善琪 硕士研究生

董培育 硕士研究生

张贝 博士研究生

郑亮 博士研究生

相关话题/博士 地球 地震 地球物理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