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生信息2、教育背景3、工作经历4、教授课程5、专利与奖励6、出版信息7、科研活动8、合作情况9、指导学生
基本信息
< 席建超,男,硕士研究生导师 电子邮件:xijc@igsnrr.ac.cn 联系电话: +86-** 传 真: +86-** 通信地址: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 邮政编码: 100101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旅游地旅游环境效应及其系统模拟;旅游地安全风险管理等领域。
教育背景
学历研究生学历,200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学博士
学位1999年和2004年,先后在西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生态学硕士和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
出国学习工作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2001年-2004年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博士,获得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6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副研究员。
教授课程
专利与奖励《中科院专家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羌族民族文化抢救和重建计划的建议》,2008年5月被贾庆林政协主席,回良玉副总理批示,排名第2;《中科院专家关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释放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建议》,2009年3月被国办采纳,排名第1。
奖励信息
专利成果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1.李珂,何凡能,席建超. 中国陆地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2010,32(09): 1672-1678.2.吴普,席建超,葛全胜.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02):131-137.3.席建超,甘萌雨,吴普,葛全胜.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J].地理研究,2010,29(04):737-747.4.席建超,赵美风,吴普,王凯.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05):86-92.5.席建超,武国柱,甘萌雨,葛全胜.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典型植被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的敏感性研究[J].资源科学,2009,31(08):1447-1453.6.侯刚,李轶冰,席建超,杨改河,罗诗峰.中国秸秆生物质发电区域适宜度分异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06):189-196.7.席建超,胡传东,武国柱,等.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75-78.8.席建超,刘浩龙,葛全胜,等.基于非参与式调查的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偏好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122-127.9.武国柱,席建超,刘浩龙,等.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被对人类旅游干扰的响应[J].资源科学,2008,30(8):1169-1175.(通讯作者)10.席建超,甘萌雨,吴普,葛全胜.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5):18-22.11.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研究——以国内10条重点探险旅游线路为例[J].山地学报,2007,25(3):370-375.12.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旅游学刊[J].旅游学刊,2007,22(7):52-57.13.刘浩龙,葛全胜,席建超.区域旅游资源的灾害风险评估——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1):118-125.14.长安,葛全胜,方修琦,席建超.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3):533-540.15.许韶力,席建超.中部六省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7,6:68-71.16.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刘浩龙.符号吸引理论与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以雍和宫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3):114-119.17.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徐增让.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示[J].人文地理,2006,90(4):68-73.18.葛全胜,席建超.试论我国文物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2:20-23.19.许韶力,席建超,肖建勇.论旅游景区索道建设的五大前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80-83.
发表著作赵小鲁,席建超主编《重庆市与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
科研活动
参与会议
合作情况
项目协作单位
指导学生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