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升温极其显著的青藏高原,一些研究表明该区植被春季物候在90年代之前提前,而90年代之后反转为推迟;另一些研究则表明该区春季物候30多年来一直在提前,相关文章近年内在PNAS、GCB、GEC等期刊上陆续发表,但由于春季积温的促进作用、冬季积寒的春化效应和春季光周期作用交织在一起,限制了对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机制的深入研究,导致不能明确定论青藏高原返青期到底是提前还是推迟,进而影响到青藏高原水碳循环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分布着大面积亚高山森林和高山草甸,由于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返青期变化直接决定着当地牧民的春季转场时间,以及冬虫夏草的起始采集时间,当地居民对相应的气候和植被物候变化应具有深刻感知。该研究从当地牧民生态感知的独特视角,以青藏高原东部德格、色达和若尔盖县为例,结合遥感植被指数反演的春季物候变化,从这一独特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春季返青期开始时间的变化。但由于青藏高原西部区域更易受降水的制约,西部草原的春季物候变化及牧民感知研究仍有待完善。
该成果以“青藏高原东部居民对气候和生态变化的感知”(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limate and ecological changes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在《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IF=3.149)期刊上,学科组已毕业博士研究生胡忠达为第一作者,张远东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张远东/森环森保所)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0113-020-01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