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信息介绍简介-范少辉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4

导师详细信息
导师姓名: 范少辉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 年1 月1 日
院系名称: 国际竹藤中心 一级学科: 林学
二级学科: 森林培育 研究方向1: 竹藤资源培育与生态学
研究方向2: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实践 研究方向3: 天然林保育及恢复
政治面貌: 九三学社社员 现任职务: 科技教育处处长
现在职称: 研究员 职称评定时间: 1999 年10 月6 日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导师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时间: 1 年1 月 获学位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是否院士: 是否留学: 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硕导、博导: 博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3 年1 月1 日
在读硕士: 0人 毕业硕士: 0人
在读博士: 5人 毕业博士: 14人
上岗时间: 1985 年8 月1 日 现在在岗否: 是
是否外聘导师: 否 原外聘单位名称:
是否千百万人工程: 是 是否****: 否
其它称号: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工作简历: 1985年8月-1991年9月,福建林学院杉木研究所,讲师;
1986年7月-1987年3月,日本长崎县综合农林试验场,研修生;
1996年3月-1996年6月,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农学部,博士后;
1994年6月-2004年8月,中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4年8月-今,国际竹藤中心科技教育处处长、研究员、首席专家。

教学工作: 《高级森林培育专题》之《竹资源培育技术要点》

研究领域: 竹藤资源培育生态学;人工林培育理论与实践;天然林保育及恢复。
在研课题: 1“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是“竹藤资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2行业公益专项“典型竹林土壤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研究”;
3“948”项目“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遥感估测技术引进”;
4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竹资源遥感监测及信息化管理技术示范推广”。

论文目录: 1范少辉等.多代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林业科学,2000,36(4):9-15.
2范少辉等.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的比较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1,14(1):8-16.
3FanShaohuietal.ResearchesonnutritionincultivationofChinesefir1Chinese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2002,1(2):73-80.
4FanShaohuietal.Studyoncultivationnutritionofcunning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withmulti-generationmanagement,Chinese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2003,2(1):74-85.
5FanShaohuietal.ComparativestudyonunderstoreyvegetationdevelopofChineseFirplantationsofdifferentgeneration.TheecologicalbasisandsustainablemanagementofforestresourcesinInformatoreBotanicoItaliano,2003,35(supp.1),pp44-50.
6范少辉等.次生林下红松幼树适生小环境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4,18(6):763-769.
7范少辉等.次生林内红松幼树的恢复及其状况的量化表达.林业科学,2005,14(1):71-77.
8范少辉等.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长特性.林业科学,2008,44(3):29-33.
9范少辉等.毛竹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周转.林业科学,2009,45(7):1-6.
10范少辉等.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林地土壤呼吸的研究.生态学报,2009,29(11):5971-5977.
11范少辉等.不同管护类型毛竹林土壤渗透性能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9,22(4):568-573.
12范少辉等.闽西北不同经营时间毛竹林土壤渗透性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10,24(1):24-27
13范少辉等.华北沙地小黑杨林生物量及其与树冠关系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10,23(1):71-76
14范少辉等.基于遥感技术的竹资源变化监测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5):169-174。
15范少辉等.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2,30(3):300-307

著译目录: 1《杉木栽培学》(合著),福建科技出版社,1997;
2《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合著),科学出版社,2005;
3《中国生态状况报告中国生态状况报告2005生态综合指数与生态状况基本判断》(合著),科学出版社,2006;
4《BambooandRattanintheWorld》(合著),林业出版社,2007。

科研成果: 1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2001,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200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32004年度获政府特殊津贴,2004,国务院;
4花楸、东北刺人参和风箱果有性繁殖机(第二完成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黑龙江省科技厅;
5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2008,人事部;
6竹资源保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第二完成人),粱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近年来,通过项目研究,在天然林保育和种群恢复,竹林生态经营、竹种筛选和丰产经营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带领科研团队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区建立各类示范林近10万亩,技术辐射推广50余万亩,通过举办培训班集中培训、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等方式,共培训竹农及基层技术人员累计数达万人,发放技术指导手册5万余册,推广新技术10余项。
表彰和荣誉: 长期致力于天然林保护、恢复,人工林栽培、长期生产力保持及森林碳汇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863、948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和论文集10余部。获国家及部委级奖励10余项,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
主要兼职: 兼职机构或单位 职务 兼职时间中国林业教育学会 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2006-今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2001-今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 常务理事 2005-今中国林学会竹藤资源利用分会 常务理事 2012-今《林业科学研究》编委会 委员 2004-今《中国林业教育》编委会 委员 2008-2011九三学社 第十一届北京市农林委员会主任 2007-2012九三学社 第十二届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2012-今
备注:
办公室电话: 01084789720
住宅电话: (暂不公布)
传真: 01064758150
手机: (暂不公布)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阜通东大街8号国际竹藤网络中心
邮政编码: 100102
电子邮件地址: fansh@icbr.ac.cn
主页地址:
相关话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