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信息介绍简介-吴波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4

导师详细信息
导师姓名: 吴波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 年1 月1 日
院系名称: 荒漠化研究所 一级学科: 生态学
二级学科: 荒漠生态学 研究方向1: 景观生态学
研究方向2: 全球变化生态学 研究方向3: 荒漠化过程与机理
政治面貌: 无党派民主人士 现任职务: 副所长
现在职称: 研究员 职称评定时间: 2003 年10 月20 日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导师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时间: 1 年1 月 获学位单位: 中国科学院
是否院士: 是否留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硕导、博导: 博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7 年1 月1 日
在读硕士: 毕业硕士: 4人
在读博士: 5人 毕业博士: 6人
上岗时间: 1997 年8 月1 日 现在在岗否: 是
是否外聘导师: 否 原外聘单位名称:
是否千百万人工程: 是 是否****: 否
其它称号: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是
工作简历: 1987.9-1991.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1.9-1994.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4.9-1997.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1997.8-1999.8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助研
1999.1-1999.4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荒漠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9.9-2003.9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2003.10-2010.5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室副主任,2007年入选博士生导师
2010.6至今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研究员室主任/全球变化生态学首席专家
2011.11-2012.12中组部第十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贵州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

教学工作: 2003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已经毕业4名硕士研究生。
2008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已经毕业6名博士研究生,目前有5名博士研究生在读。
已经有4名博士后出站,目前有1名博士后在站。
作为外聘导师,为北京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了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013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张军红,获得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荒漠化研究所唯一获得者),并被评为2013年中国林科院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2008年以来在研究生课程“高级生态学”中主讲“景观生态学”部分。2015年开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
研究领域: 1.荒漠生态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
1)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干旱、半干旱区景观格局与过程,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2)全球变化生态学:主要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荒漠植物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策略。
2.荒漠化防治,主要研究兴趣包括:
1)荒漠化过程与机理:主要研究荒漠化发生机制、成因及驱动因素。
2)荒漠化防治:主要研究荒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模式。
3)荒漠化监测:主要研究荒漠化监测的理论、指标体系与方法。

在研课题: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京津冀风沙源区沙化土地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经费3600万元,2016-2020。
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二期)”,总经费1067万元,2012-2017。
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荒漠化监测预警、防沙治沙工程效益监测评估与国家履约战略研究”,课题总经费1065万元,执行期限2012-2016。
另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等多项。
论文目录: 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8篇,主要论文如下:
2013年:
1.BoWu,HongxiaoYang.SpatialPatternsandNaturalRecruitmentofNativeShrubsinaSemi-aridSandyLand.PLOSOne,2013,8(3):1-10.
2.JunHongZHANG,BoWU(通讯作者),YongHuaLI,WenBinYANG,YaKaiLEI,HaiYanHAN,JiHE.BiologicalsoilcrustdistributioninArtemisiaordosicacommunitiesalongagrazingpressuregradientinMuUsSandyLand,NorthernChina.JournalofAridLand,2013,5(2):172?179.
3.朱雅娟,卢琦,吴波,李永华,姚斌,张金鑫.增雨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白刺水分利用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41-48.
4.吴波,李秀梅,苏志珠,雷雅凯,闫峰,卢琦,张怀清,高志海.库姆塔格沙漠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研究.中国沙漠,2013,33(1):1-8.
5.何季,吴波,贾子毅,曹燕丽,姚斌.白刺光合生理特性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林业科学研究,2013,26(1):58-64.
6.闫峰,吴波,王艳姣.2000-2011年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地理科学,2013,33(5):602-608.
7.刘殿君,吴波,李永华,林光辉,陈世苹,朱雅娟,卢琦,姚斌.极端干旱区增雨对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中国沙漠,2013,33(3):788-796.
8.冯益明,吴波,周娜,车腾腾,王锋,丛日春,曹燕丽,卢琦.基于遥感影像识别的戈壁分类体系研究.中国沙漠,2013,33(3):635-641.
9.ZhangJinxin,WuBo,ZhuYajuan,LiYonghua,LuQi,YaoBin.ResponsesofNitrariatangutorumtowaterandphotosyntheticphysiologyinrainenrichmentscenario.ActaEcologicaSinica,2013,33:172-177.
10.YanFeng,WuBo(通讯作者),WangYanjiao.EstimatingabovegroundbiomassinMuUsSandyLandusingLandsatspectralderivedvegetationindicesoverthepast30years.JournalofAridLand,2013,10.1007/s40333-013-0180-0.
2012年:
11.朱雅娟,吴波,卢琦.干旱区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林业科学研究,2012,25(1):100-106.
12.张金鑫,卢琦,吴波,朱雅娟,李永华.白刺枝叶生长对人工模拟降雨的响应.林业科学研究,2012,25(2):130-137.
13.张金鑫,吴波,朱雅娟,卢琦,李永华.民勤白刺枝条形态对人工增雨的响应.中国沙漠,2012,32(3):709-716.
14.李永华,卢琦,吴波,朱雅娟,刘殿君,张金鑫,靳占虎.干旱区叶片形态特征与植物响应和适应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88–98.
15.张军红,吴波(通讯作者).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研究进展.中国水土保持,2012,(2):21-25.
16.张军红,吴波(通讯作者).油蒿与臭柏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3):58-61.
17.张军红,吴波(通讯作者),杨文斌,崔利强.半干旱沙地3种土壤水分测定方法对比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12,(2):31-34.
18.张军红,吴波(通讯作者),杨文斌,雷雅凯,李秀梅.不同演替阶段油蒿群落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中国沙漠,2012.32(6):1597-1603.
19.朱雅娟,贾子毅,吴波,卢琦,姚斌.增雨对荒漠灌木白刺枝叶生长的促进作用.林业科学研究,2012,25(5):626-631.
20.WANGGuoqian,WANGXuequan,WUBoandLUQi.DesertificationandItsMitigationStrategyinChina.JournalofResourcesEcology,2012,3(2):97-104.
21.栾晓峰,孙工棋,曲艺,黄维妮,李迪强,刘世荣,吴波.基于C-Plan规划软件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优先区规划—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生态学报,2012,32(3):715-722.
22.李永华,吴波,卢琦,靳占虎,刘殿军,张金鑫.白刺叶片形态变化对叶片δ13C的影响.林业科学,2012,48(3):25-30.
23.WeiminSong,ShipingChen,BoWu,YajuanZhu,YadanZhou,YonghuaLi,YanliCao,QiLu,GuanghuiLin.Vegetationcoverandraintimingco-regulatetheresponsesofsoilCO2effluxtorainincreaseinanariddesertecosystem.SoilBiology&Biochemistry,2012,49:114-123.
24.HongxiaoYang,QiLu,BoWu,JintunZhang.SeeddispersalofEastAsiancoastalduneplantsviaseawater–shortandlongdistancedispersal.Flora,2012,207:701-706.
25.刘殿军,吴波,李永华,靳占虎,卢琦.极端干旱区增雨加速泡泡刺群落土壤CO2排放,生态学报,2012,32(17):5396-5404.
2011年:
26.王妍,卢琦,吴波,程立岩,王玉华.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种群更新潜力.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21-25.
27.王妍,吴波(通讯作者),李小英,卢琦.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42-46.
28.王旗,廖逸星,毛毅,华欣洋,王式功,吴波.沙尘天气导致人群健康经济损失估算.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28(9):804-808.
29.贾子毅,吴波(通讯作者),卢琦.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光合固碳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68-12770.
30.张素红,李森,吴波(通讯作者),严平,魏兴琥.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11,24(2):239-246.
31.WANGFeng,CHUJianmin,WANGXuequan,CUIXianghui,WUBo,YANGWenbinandLUQi.AstudyofKumtagDesert:progressesandachievements.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1,(3):289-299.
32.YimingFeng,QiLu,BoWuetal.Land-usedynamicsofalpine-colddesertifiedareaintheQinhai-TibetanPlateauinthelast30years:acasestudyinGuinanCounty,QinghaiProvince,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WorldEcology,2011,18(4):357-365.引用2
33.张军红,吴波(通讯作者),雷雅凯,李秀梅,何季,高达布希拉图.毛乌素沙地油蒿植株形态与结构特征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5):6-9.
34.魏婷婷,吴波(通讯作者).共和盆地沙质荒漠化过程植被群落特征变化.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2):1788-1793.
35.林光辉,陈世苹,宋维民,吴波,卢琦.荒漠生态系统对脉冲式降雨的响应及其生态意义.见张守攻:变化中的森林-林业科研院所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010年:
36.WeiHaixia;WuBo;YangWenbin;LuoTianxiang.Low-rainfallinducedshiftinleaftraitrelationshipacrossandwithinspeciesintheMuUssandyland.PlantBiology,2010,13:85-92.
37.喻泓,吴波(通讯作者).2010.水源圈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21(2):1-10.
38.闫峰,王艳姣,吴波.近50年河北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地理研究,2010,29(3):423-430.
39.张军红,吴波(通讯作者),贾子毅,崔利强,李禾,张素红,杨文斌,高达布希拉图.油蒿灌丛下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10,23(6):866-871.
40.崔利强,吴波(通讯作者),杨文斌,李刚铁,贾子毅,李禾,张军红.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水分特征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177-182.
41.王妍,吴波(通讯作者),李小英,熊好琴.基于TWINSPAN分类的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荒漠化评价.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5):6-10.
42.冯益明,吴波,卢琦,冯志敏.森林景观可视化系统(LMS)简介及其在我国应用中的改进.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36-139.
43.魏婷婷,张龙冲,朵海瑞,吴波.豫北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4):471-475.
44.李永华,王学全,罗天祥,卢琦,吴波.青海共和盆地草地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规律.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989-13992.
45.李禾,吴波(通讯作者),杨文斌,张武文,崔力强,刘静.毛乌素沙地飞播区植被动态变化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3):190-194.
46.王妍,卢琦,吴波,杜敏,王玉华.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更新苗分布特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1-7.
2009年:
47.QiLU,XuequanWANG,BoWU,HongxiaoYANG.CanmobilesandylandbevegetatedinthecoldanddryTibetanPlateauinChina?.Front.Biol.China,2009,DOI10.1007/s11515-008-0101-3.
48.杨洪晓,吴 波,邓洪涛,卢 琦.2009.农牧交错区沙地植被自然恢复的机理与应用.世界林业研究.22(4):29-33.
49.LuQ.,WangX.andWuB.AnanalysisoftheeffectsofClimateVariabilityinNorthernChinaoverthepastfivedecadesonPeople,livestockandplantsinthefocusareas.InVictorR.S,LuX,LuQ,WangTandYangY.eds.,RangelandDegradationandRecoveryinChina’sPastoralLands,33-44.London:CABInternational,2009.
50.栾晓峰,黄维妮,王秀磊,刘敏超,刘世荣,吴波,李迪强.基于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东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保护空缺分析.生态学报,2009,29(1):144-150.
2008年:
51.保家有,李晓松,吴波(通讯作者).基于沙地植被指数的荒漠化评价方法.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1):69-72.
52.杨洪晓,张金屯,李振东,吴波(通讯作者),张忠山,王妍.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空间格局分析.生态学报,2008,28(5):1901-1910.
53.冯益明,吴波(通讯作者),卢琦,王学全,杨恒华.青藏高原高寒沙区贵南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182-187.
54.YangHongxiao,ZhangJintun,LiZhendong,WuBo(通讯作者),ZhangZhongshan,WangYan.ComparativestudyonspatialpatternsoftheArtemisiaordosicapopulationintheMuUssandyland.ActaEcologicaSinica,2008,28(5):1901-1910.
55.LUQ.,WANGG.Q.,YANGY.L.,WANGS.,SUZ.Z.,JIAOM.Y.,WUB.,WANGX.Q.ImpactsofClimateChangeandHuman-InducedActivitiesonDesertificationandItsMitigationStrategyinChina.In:GlobalChange,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Asia-PacificPerspectives(PakSumLowed.),OxfordPress,2008.
56.杨文斌,杨红艳,卢琦,吴波,赵爱国,乐林,姚建成,王晶莹,胡小龙.低覆盖度灌木群丛的水平配置格局与固沙效果的风洞试验.生态学报,2008,28(7):2998-3007.
57.张素红,李森,王金华,郝俊民,吴波(通讯作者).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林业科学研究,2008,21(6):761-767.
2007年:
58.刘广峰,吴波,范文义,李晓松,范楠楠.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以毛乌素沙地为例.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268-271.
59.杨文斌,卢琦,吴波,杨红艳,赵爱国,王晶莹,胡小龙.低覆盖度不同配置灌丛内风流结构与防风效果的风洞实验.中国沙漠,2007,27(5):791-796.
60.杨文斌,卢琦,吴波,王晶莹,王晓江,刘士和,李显玉.杨树固沙林密度、配置与林木生长过程的关系,林业科学,2007,43(08):54-59.
61.李晓松,李增元,吴波,高志海,白藜娜,王奉瑜.基于光谱混合分析的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覆盖度提取.遥感学报,2007,11(6):942-949.
62.吴波,苏志珠,陈仲新.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修订.中国沙漠,2007,27(6):911-917.
63.李昊,王学全,吴波,卢琦.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机构环境与制度安排.科学管理研究.2007,(6):5-7.
2006年:
64.吴波,贾子毅.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定义与内涵.世界林业研究,2006,19(1):6-9.
65.李晓松,吴波(通讯作者),范文义,王刚,杨洪晓,王妍.基于光谱混合分析的荒漠化信息提取—以毛乌素沙地为例.林业科学研究,2006,19(2):192-198.
66.吴波,朱春全,李迪强,董珂,王秀磊,石培礼.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基于生态区保护方法.生物多样性,2006,14(2):87-97.
67.苏志珠,卢琦,吴波,靳鹤龄,董光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的可能影响.中国沙漠,2006,26(3):329-335.
68.H.Yang,Q.Lu,B.Wu,H.Yang,J.Zhang,Y.Lin.VegetationdiversityanditsapplicationinsandydesertrevegetationonTibetanPlateau.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2006,65(4):619–631.
69.杨洪晓,卢琦,吴波,张金屯,孙德福.青海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2):7-12.
70.吴波,李晓松,刘文,杨晓晖,卢琦.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研究.林业科学,2006,42(10):65-70.
71.吴波,石培礼,井学辉,李晓松.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植被蓄水潜力与价值的评估.林业科学研究,2006,31(6):706-712.
72.杨洪晓,张金屯,吴波,李晓松,张友炎.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点格局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563-570.
73.王妍,吴波(通讯作者),卢琦,贾子毅,刘广峰.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分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supp.2):52-56.
2005年:
74.王秀磊,李迪强,吴波,杨洪晓.青海湖东-克图地区普氏原羚生境适宜性评价.生物多样性,2005,13(3):213-220.
75.李永华,罗天祥,卢琦,田晓娅,吴波,杨恒华.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17种主要植物叶性因子的比较.生态学报,2005,25(5):994-999.
76.杨洪晓,吴波,张金屯,林德荣,常顺利.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172-177.
77.吴波,苏志珠,杨晓晖,刘文,鞠洪波,刘燕.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490-496.
2004年:
78.杨洪晓,张金屯,吴波,王妍,李晓松,许彬.油蒿(Artemisiaordosica)对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适应及其生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5):684-689.
79.杨洪晓,卢琦,吴波,罗天祥,杨恒华.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与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林业科学,2004,40(5):45-49.
80.石培礼,吴波,程根伟,等.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351-361.
81.杨晓晖,吴波.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初步评价.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4):11-16.
1996-2003年:
82.WuBo,CiLongjun.LandscapeChangeandDesertificationDevelopmentintheMuUsSandland,NorthernChina.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2002,50:429-444.
83.吴波,卢琦.我国荒漠化基本特点及加快荒漠化地区发展的意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1):99-101.
84.卢琦,吴波.中国荒漠化灾害评估及其经济价值核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2):29-33.
85.吴波,慈龙骏.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生态学报,2001,21(2):191-196.
86.吴波.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95-202.
87.吴波.沙质荒漠化土地景观分类与制图—以毛乌素沙地为例.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52-57.
88.吴波.人类活动在干旱区绿洲地区环境退化中的作用—以黑河下游为例.第四纪研究,1999,19(3):109.
89.董光荣,吴波,慈龙骏等.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中国沙漠,1999,19(4):318-332.
90.WuBo,CiLongjun.DevelopingstagesandcausesofdesertificationintheMuUssandyland,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9,44(9):845-849.
91.吴波,祁黄雄.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荒漠化监测初步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为例.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92.吴波,慈龙骏.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发展阶段和成因.科学通报,1998,43(22):2437-2440.
93.吴波.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荒漠化现状、成因和防治途径.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92-393.
94.吴波,慈龙骏.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原因.第四纪研究,1998,18(2):165-172.
95.CiLongjun,WuBo.DivisionofDesertificationClimateTypesandDeterminationofPotentialRangeofDesertificationinChina.The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1998,8(2):186-191.
96.慈龙骏,吴波.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中国沙漠,1997,17(2):107-111.
97.吴波.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的景观生态特征与生态脆弱性研究.生态系统建设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81-87.
著译目录: 1.中国沙情(副主编),开明出版社,2000.
2.土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编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全球沙尘暴警世录(编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中国治沙启示录(副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荒漠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副主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6.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卷,参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库姆塔格沙漠研究(联合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库姆塔格沙漠自然地理图集(主编).北京:地图出版社,2017
9.大敦煌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参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10.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研究(副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11.荒漠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与服务价值研究(副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科研成果: 沙漠化发生机制及其综合防治优化模式研究与示范,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及其主要科学发现,2011年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首次确定我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该成果一直被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荒漠化监测中采用。建立荒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被《公约》亚太地区荒漠化监测网络采用并推荐亚太地区使用。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研究”,该成果2012年得到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生态工程的战略决策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彰和荣誉: 2000年获亚太地区林业研究机构协会(APAFRI)颁发的Y.S.Rao博士杰出青年林业研究奖
2007年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
2008年被评为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届杰出青年
2012年获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主要兼职: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编委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科学技术委员会独立咨询专家
备注: 2001:作为中方咨询专家,参与完成世界银行《中国:空气、土壤与水》研究报告,完成专题报告《土地退化:荒漠化》;2001-2002: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区系统保护规划(CPLAN)”项目负责人;2002-2005: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高保护价值森林(HCVF)判定与制图”项目负责人;2005-2006:中国政府-全球环境基金“土地退化伙伴关系”(PRC-GEF OP12)项目专题“国家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价数据协调与共享网络机制”项目负责人;2007:联合国发展署(UNDP)中方咨询专家,完成咨询报告《Country Case Studies of China: Mainstreaming Environment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Drylands issues into Development Frameworks》;2008-2009:环境保护部项目“中国生态灾害经济损失核算”之专题“中国荒漠化经济损失核算”,专题负责人。
办公室电话: 01062824078
住宅电话: (暂不公布)
传真: 01062824016
手机: (暂不公布)
通讯地址: 北京市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
邮政编码: 100091
电子邮件地址: wubo@caf.ac.cn
主页地址:
相关话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