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信息介绍简介-刘军利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4

导师详细信息
导师姓名: 刘军利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 年1 月1 日
院系名称: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一级学科: 林业工程
二级学科: 林业环境与能源工程 研究方向1: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
研究方向2: 活性炭制备 研究方向3: 宏观战略
政治面貌: 九三学社社员 现任职务: 科研处处长
现在职称: 研究员 职称评定时间: 2005 年8 月4 日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导师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时间: 1 年1 月 获学位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是否院士: 是否留学: 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10 年1 月1 日
在读硕士: 1人 毕业硕士: 0人
在读博士: 毕业博士:
上岗时间: 2010 年7 月10 日 现在在岗否: 是
是否外聘导师: 原外聘单位名称:
是否千百万人工程: 否 是否****: 否
其它称号: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是
工作简历: 1998.7~2001.7: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活性炭研究室工作;
2001.8~2002.2:中国林科院科技处,主要从事科技成果鉴定、奖励、新品种保护、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2002.3~2002.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交流中心事业发展部工作,主要从事国际交流、国际培训等工作;
2002.7~至今: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科研处,任科研处副处长、处长;
2009.5~2009.8:瑞典皇家工学院,短期合作研究。

教学工作: -
研究领域: 本人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热化学转化以及活性炭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和参加各类研究课题11项,其中主持行业公益性专项1项,国家标准1项,基础性工作专题1项,子专题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一五”科技支撑1项、局重点2项,科研院所技术开发1项;发表论文、论著、撰写报告50余篇;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一: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是生物质转化的主导技术之一,可以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木炭、生物油和化学品,不但可以弥补化石燃料的不足,而且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申请者主要针对目前困扰基于生物质热解技术生产化学品工业腾飞发展的热解产物极其复杂和产物的不稳定性等主要问题,主攻生物质定向裂解技术,制备组分相对单一的化学品,降低热解产物的复杂性,对于提高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申请者建立了生物质CP-GC-MS联用技术,开展了生物质基本组分居裂解行为研究,确定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裂解行为的差异。研究了生物质基本组分纤维素定向裂解行为,剖析了左旋葡聚糖与左旋葡烯糖的调控机制;开展了预处理对竹材、柠条、沙柳等三种生物质定向裂解行为的影响研究,考察了预处理催化剂用量对主要裂解产物的影响,获得了一种纤维类生物质定向热降解的方法,通过控制定向热降解催化剂的用量,可以定向调控热降解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主要生成以糠醛,左旋葡烯糖和左旋葡聚糖等为主体的液体产物,定向热降解催化剂的用量提高,糠醛和左旋葡烯糖含量提高,左旋葡聚糖含量降低,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开展了超高温水蒸汽热解技术研究,提出了热解-重整一体化理念。通过热交换法技术廉价的获得了温度达到500~1100℃以上的热解介质。利用高温水蒸汽介质来加热生物质,获得的热解液产量高;与此同时,由于高温蒸汽热解过程中的重整作用,增加了芳香化合物含量;高温水蒸汽热解过程中产生的H2,CO,CO2,CH4,C2H2,C2H4等各种气相组分含量均明显高于高温氮气热解气体组分,通过超高温蒸汽热解可以制备高热值气体;高温蒸汽热解过程固体碳产品得率均低于高温氮气热解,但固体碳的比表面积明显高于高温氮气热解获得的固体碳。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特色。
研究方向二:活性炭制备技术。活性炭是具有大表面积、发达微孔结构、高吸附容量、高表面活性的多用途吸附剂和催化剂及载体的功能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申请者主要从事活性炭微结构调控与表征技术研究,利用分子探测技术对要求具有高吸附容量低脱附残存率特种碳质吸附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进行剖析;利用1-3%浓度的聚乙烯醇对活性炭材料进行包埋改性处理,使得活性炭吸附性能降低小于5%,而强度和耐磨性能提高20%以上。负责制订了《活性炭丁烷工作容量测试方法》、《活性炭球盘法强度测试方法》、《活性炭着火点测试方法》等三项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试验方法科学、严谨,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等效采用了美国ASTM和日本JIS标准,达到国际同类水平,为该类活性炭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相关产品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磷酸法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调控机理研究》,探讨了原材料、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制取条件对活性炭孔隙结构和基团的影响,从理论上弄清了制取高性能活性炭的若干因素对孔结构的影响和调整孔结构的方法,对开辟活性炭的新的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有益的借鉴。所参加的《活性炭微结构及其表面基团定向制备应用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研课题: 行业专项:纤维类生物质热化学-生物复合转化机理研究
国家标准:林业生物质能源名词术语
948重大项目:生物质热解气化装备与工艺技术集成示范

论文目录: 1.PreparationofHigh-valueChemicalsfromSelectiveFastPyrolysisofBambooDirectionallyCatalyzedbyPhosphoricAcid,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terialsforRenewableEnergyandEnvironment.2011,VOL1:479-485.(EI2011014174560)
2.SustainableExploitationofSalixviaHighTemperatureSteamPyrolysisforEnergyProductionandAddedValueMaterials,ConferenceonChina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RenewableEnergySource,ScientificResearchPublishing,USA,2010,163-170.(ISTP收录)
3.纤维素CP-GC-MS法裂解行为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5):47~53.
4.木质素CP-GC-MS法裂解行为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S):1~6.
5.木聚糖CP-GC-MS法裂解行为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1):5~10.
6.SustainableValorizationofBambooviaHigh-TemperatureSteamPyrolysisforEnergyProductionandAddedValueMaterials,EnergyFuels,2010,24(11):6142–6150.(SCI收录)(impactfactor2.444)
7.Effectsofthecrystallinityoflignocellulosicmaterialontheporosityofphosphoricacid-activatedcarbonCarbon,2009,47(15):3578-3580,SCI收录(impactfactor4.504)
8.Effectsoftheheatinghistoryofimpregnatedlignocellulosicmaterialonporedevelopmentduringphosphoricacidactivation.Carbon,2010,48(11):3293-3295.(SCI收录,影响因子4.893)
9.Significanceofthecarbonizationofvolatilepyrolyticproductsonthepropertiesofactivatedcarbonsfromphosphoricacidactivationoflignocellulosicmaterial,FuelProcessingTechnology2009,vol.90,No7-8,pp.994-1001,SCI收录(impactfactor2.066)。

著译目录: 1.国家标准“活性炭丁烷工作容量测试方法”(GB/T20449-2006),2006年7月12日发布,2006年12月1日实施,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2.国家标准“活性炭球盘法强度测试方法”(GB/T20451-2006),2006年7月12日发布,2006年12月1日实施,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3.国家标准“活性炭着火点测试方法”(GB/T20450-2006),2006年7月12日发布,2006年12月1日实施,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4.宋湛谦,刘军利,生物炼制技术发展现状与产业化分析,2009高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153~159
5.刘军利,Activatedcarbonfrombamboo,BambooandRattanintheWorld,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6.刘军利,林产化学学科发展,2006~2007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7.刘军利,林业生物质能源,中国现代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科研成果: 1.活性炭微结构及其表面基团定向制备应用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高吸附功能活性炭定向制备与应用,获得2008年度中国林科院科技奖励一等奖;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高性能活性制备及应用技术在相关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表彰和荣誉: 1.浙江省《浙江林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项目研究先进工作者。
2.2012年度江苏省部属院所“管理创新标兵”。

主要兼职: 1.《生物质化学工程》第七届、八届编辑委员会编委;2.中国林学会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备注:
办公室电话: 02585482412
住宅电话: (暂不公布)
传真: 025
手机: (暂不公布)
通讯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锁金五村16号
邮政编码: 210042
电子邮件地址: liujunli@msn.com
主页地址:
相关话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