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良好的区域人居环境,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两山”理论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抓手。中国林科院在该研究方向总体水平居于国内第一方队,部分达到国际并跑阶段。近两年,林科院相关科研团队在城市森林国家创新联盟和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等国家级平台框架下,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在城市林业国际主流学术刊物(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Ecosystems)上先后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格局等),在国际舞台提升了学术地位并建立了良好声誉。主要研究结果为:
(1)分析了北京从1987年到2014年间观察到的鸟类种类数量的变化,并和北京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植树造林活动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北京市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1.3%增加到了2014年的41%。北京的鸟类种类数量在此期间有显著增加,从1987年记录的344种增加到了2014年的430种。北京鸟类种类数量的增加和该时期内的造林植树活动有强相关性。(2)研究了深圳典型城市森林对小白鼠自发行为和情绪状态的影响,分析了小白鼠自发行为、情绪状态等指标的变化与森林内主要空气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小白鼠进入3种典型森林后,其自发活动量都比室内对照明显增加了50%以上。森林组小白鼠的粪便粒数比对照组减少了20%以上。小白鼠自发行为、体质量与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正相关,与氧气含量和气压负相关。(3)选取了泛太平洋地区16个代表性城市,以1984-2012年Landsat系列合成影像图为数据源,运用植被归一化指数阈值等技术,检测计算绿色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趋势。发现在绿色城市中,高密度植被数量在城市郊区有显著增加且其斑块连接性较好,而灰色城市则相反,城市郊区的高密度植被数量明显减少,城市中心也呈减小趋势;亚洲城市的高密度植被具有更明显的增加趋势,其斑块连接度增强,其在城乡梯度尺度上也存在同样变化特征。(4)提出了一个综合森林、景观和生态系统三个维度的现代城市林业研究理论框架(Ecosystem-Landscape-Forest framework),设计了一个空间和组织水平双向新途径,来评价和理解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并以中国实证案例论证了这个研究方案。中国的案例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全球范围的现代城市林业学科发展,且能为城市林业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操作应用者提供启示借鉴。
以上研究成果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和热带林业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先后在多个国际会议进行了汇报,扩大了城市林业学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今后,将继续开展城市林业基础理论探索,继续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应用实践,服务于国土绿化、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提供核心林草科技支撑。该系列研究的前期构思、集中讨论和主体落实等工作历时多年,凝聚着从事中国城市林业研究和管理工作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与关心支持中国城市林业研究的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密不可分。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594, 31700558)、中国林科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人才项目(CAFYBB2017QB002)等经费支持。(文/裴男才/热林所,金佳莉、段文军、孙振凯/林研所;图/裴男才/热林所,徐心慧、孙睿琳/林研所)
![](http://www.caf.ac.cn/__local/B/1A/C9/06AB2E9D96AD1F0A359614CD885_3A869623_14FB4.jpg?e=.jpg)
论文链接:
Pei et al. 2018: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17.11.007
Duan et al. 2019: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19.126449
Jin et al. 2019: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021-019-00409-2
Pei et al. 2019: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19.12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