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与土壤学》考试大纲
一. 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生态学与土壤学课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生态学和土壤学的内容。为帮助考生明确本课程的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指定参考书《植物生态学》(姜汉侨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土壤学》 ( 孙向阳主编 ,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 考试内容
(一)植物生态学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生态学的学科范畴、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圈的概念、环境因子的分类、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环境的尺度。
第三章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初级生产力的概念、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
第二部分 植物群落生态
第三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分析特征、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季相。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演替顶极理论。
第五章 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第六章 植被及植物群落的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植被制图、植被区划。
第三部分 植物种群生态
第七章 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种群的分布、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八章 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植物种群调节。
第九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
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化、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
第四部分 植物个体生态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态适应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的生活史格局、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进化、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第十二章 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第十三章 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
植物的引种、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
(二)土壤学考试内容
绪论
土壤、土壤学、土壤肥力等概念,土壤的特点,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第 1 篇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第 1 章 地质学基础
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
常见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
第 2 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和母质类型。
土壤的形成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土壤剖面的概念,自然土壤剖面和耕作土壤剖面的构型及形态特征。
第 2 篇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与性质
第 3 章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的类型,土壤细菌的生理类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概念。
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第 4 章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腐殖质的组分及特点。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第 5 章 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和划分,土壤结构形成的机制。
土壤孔隙度、比重(土粒密度)、容重(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的概念及关系。
第 6 章 土壤水
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土水势的概念, pF 曲线及其意义,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的概念、土壤有效含水范围及影响因素。
我国的区域土壤水分概况及管理。
第 7 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以及和大气交换的过程。
土壤的热量状况。
第 8 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
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类型、同晶置换、 pH 相关电荷的概念、胶体带电的原因;阳离子交换的概念、阳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影响离子交换的因素、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第 9 章 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酸碱度的来源和类型,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土壤的缓冲性的概念,为什么土壤具有缓冲性?
我国土壤酸碱性概况与土壤酸碱性调节。
第 10 章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物质的氧化还原过程。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生态影响及其调节。
第 3 篇 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
第 11 章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的来源和消耗。
土壤中氮的形态、有效性、氮素循环。
土壤中磷的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
土壤中钾的形态、有效性、钾素循环。
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性。
第 12 章 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
营养诊断的基本原理。
第 13 章 肥料与林木施肥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过程。
施肥的基本原理。
肥料的概念和类型。
第 4 篇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 14 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的概念和类型,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土壤质量的概念,评价指标,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 15 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土壤污染的概念。
第 16 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土壤分类的原则和方法,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
三. 考试要求
植物与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植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植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及植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植物生态学重要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应用生态学理论分析相关问题的一定能力。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试卷结构
植物生态学与土壤学各占 50 %。
1. 名词解释( 30% )
2. 简答题( 40% )
3. 论述题( 30% )
五. 考试方式和时间
考试方式:笔试
考试时间:3小时
主要参考书
1. 姜汉侨等编,植物生态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1-307.
2. 孙向阳主编 , 土壤学 .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 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