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6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05-26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6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介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桥西侧,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东邻育新高教居住区,西邻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邻城市轻轨及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研究所周围道路宽阔,绿树成荫,交通、生活便利。

我所是中国地震局直属公益类非盈利性科研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我所具有高级研究人员100人,中级研究人员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30人。下设地壳动力学研究室、地震前兆观测理论与技术研究室、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研究室、地壳应力应变与岩石力学研究室、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室、地震救援技术研究室、地震信息网络研究室研究室、武汉科技创新基地。

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有地壳动力学理论、地壳应力场和形变场、地震构造力学机理、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地震前兆理论和观测技术、大地测量理论与观测技术、重力和固体潮理论与观测、遥感和卫星影像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地震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监测预警技术。

我所科技人员承担过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地震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

我所与国内众多的研究所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研究所和大学也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德胜门外西三旗

电话:(010)62846716 

传真:(010)62919559 

联系人:李俊红、孙文欣(招生)

邮政编码:100085 

E-mail:uspaa@126.com

 

二、研究生培养情况简介

我所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第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年回研究所参加导师项目的研究工作,编写毕业论文。

我所硕士研究生每月享受不低于1400元的助学金(不含导师提供的科研补贴),研究生公寓2人一间,设施齐全,有厨房和卫生间。研究生学费3000元/年。

统招硕士研究生毕业可以选择攻读博士或就业,就业方向为地震系统科研院所、省市地震局或社会相关专业岗位,就业方式为双向选择。

 

三、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是为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毕业2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有相应专业的本科主要课程进修成绩单、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并在工作中有较大贡献者;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考生所在单位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作出全面鉴定。对有突出成绩或犯过错误的考生,应提供详实的资料。

(三)报名日期及地点

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报名时间,网上报名

(四)报名手续

 1.报考人员在规定的报名日期内在网上报名,并到报名点交验报考的有关证明材料,交纳报考费。

 2.同等学历考生,需如实填写自学情况及工作实绩,由本单位签署意见后寄给我所招生办公室。

 3.我所招办审查同意后,发准考证。

(五)考试

 1.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日期:同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

 3.初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二)、一门专业基础课。每门科目的时间为三个小时,政治理论和外国语满分为100分,数学(二)和专业基础课满分为150分。

 4.全国统考的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二)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命题,专业基础课由我所命题。

 5.初试均为笔试。

 6.初试地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考场。

 7.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及方式,待笔试后按实际情况确定。

 8.对同等学历资格报考的考生,我所要加试两门大学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笔试)。

(六)体格检查

通过初试考生根据报名单位的要求,到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七)录取

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录取,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条件择优录取。

(八)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年。

(九)招生目录

序号

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

拟招生人数

考试范围

1

张景发

(01)遥感应用技术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803)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

2

马保起

(02)活动构造与工程地震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3

张世民

(03)活动构造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4

李德文

(04)构造地表过程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610)普通地质学

(801)地质学综合

 

5

杜义

(05)构造地表过程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6

任俊杰

(06)活动构造与地壳动力学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7

刘爱春

(07)光线光栅传感技术研究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8

王成虎

(08)地应力及其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9

刘耀炜

(09)地震流体力学与地震监测预报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6)水文地质

 

10

朱守彪

(10)地壳动力学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2)地球物理学基础

 

11

杨多兴

(11)多孔介质流固耦合非线性流动机理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6)水文地质

 

12

彭艳菊

(12)工程地震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802)地球物理学基础

13

吕悦军

(13)工程地震岩土工程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802)地球物理学基础

14

赵亚敏

(14)工程抗震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7)结构力学

 

15

兰景岩

(15)岩土工程估与工程地震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1)地质学综合

(802)地球物理学基础

16

雷建设

(16)地震学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2)地球物理基础

 

17

申旭辉

(17)电磁卫星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611)材料力学

(810)弹性力学

 

18

陈虹

(18)应急救援管理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612)紧急救援技术

(808)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

 

19

 田家勇

(19)岩石声学

2人,人1推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611)材料力学

(810)弹性力学

 

 

 

 

(十)导师简介(以研究室为序)

张世民  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1981年入学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于1985年、1988年先后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2002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从事在职博士学习,200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十年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二级课题与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各1项,主持负责中国地震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项目专题4项。以第1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主要研究领域:活动构造、构造地貌与工程地震

主要学术成果:发展了构造活动分期研究中的地貌学方法,提出了基于构造活动分期的活动断层时代分类方案;将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地震相关沉积分析方法引入到隐伏活断层的钻探工作中,提高了地层对比与古地震识别的精度;将活断层的滑动速率、破裂分段与复发周期等定量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中;基于地貌、地质构造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

研究生培养: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毕业9名。

代表性论文目录:

张世民,龚正,丁锐,李天龙,2012,五台山北麓南峪口段晚第四纪洪积作用与影响因素分析,第四纪研究,32(5):938-948

⑵张世民,丁锐,毛昌伟,2010,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山系构造隆起的地貌表现,第四纪研究, 30(4):791-802

⑶张世民,谢富仁,黄忠贤等,龙门山地区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2009,第四纪研究,29(3):449-463

⑷Zhang Shimin, Wang Dandan, Liu Xudong, et al., Using borehole core analysis to reveal late Quaternary 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Nankou-Sunhe fault, Beij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8,51(8):1154-1168

⑸张世民,任俊杰,罗明辉,丁锐,吕志强,忻定盆地周缘山地的层状地貌与第四纪阶段性隆升,地震地质,2008,30(1):1-15

⑹Zhang Shimin, Ren Junjie, Nie Gaozhong,Paragenesia of Quaternary pediments and river terraces on the north piedmont of Wutai Mountai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4):521-530

⑺张世民,王丹丹,刘旭东,任俊杰,罗明辉,北京南口-孙河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地震地质,2007,29(4):729-743

⑻张世民,吕悦军,任俊杰,华北平原强震构造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震灾防御技术,2006, 1(3):234-244

⑼张世民,刘旭东,任俊杰,刘光勋,顺义地裂缝成因与顺义-良乡断裂北段第四纪活动性讨论,中国地震,2005,21(1):84-92

⑽张世民,聂高众,刘旭东,任俊杰,苏刚,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断裂运动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地震地质,2005,27(2):221-233

目前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逆冲活动的河流地貌记录”,2013年~2016年

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壳动力学与强震发生机理研究,2009年~2013年

3.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项“丽江—小金河断裂1:5万地质填图”,2011年~2013年

4.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项“玉门断裂1:5万地质填图”,2014年~2016年

另外负责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联系电话:010-62842643

Email:shiminzh@gmail.com

 

马保起 男,1965年5月生,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副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上岗资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新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已培养硕士生6名,现指导硕士生4名。

目前承担国家地震局“活动断层15万地质填图与综合研究”专题2项、2个城市的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怒江上游规划段与易贡藏布-帕隆藏布规划段构造稳定性评价等项目,并负责多项重点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部分学术成果:

马保起,李德文. 祁连山中段门源盆地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地质力学学报200803

马保起,卢海峰,旺小东.张守仁等. 大兴安岭诺敏河火山喷发时代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6262)。

马保起,苏刚,侯治华等.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地震地质,2005272)。

马保起,李德文,苏刚等.云南蒙自-建水一带冲沟走滑断错及其意义.中国地震,2005212)。

马保起,李德文,郭文生.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 第四纪研究,2004 246)。

马保起,李克,吴卫民等.大青山河谷地貌特征及新构造意义.地理学报,19994期。

何仲太马保起李玉森郝彦军沙鹏.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与断层上盘效应.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

黄学猛杜义何仲太马保起.谢富仁.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地震地质201104

聂宗笙吴卫民马保起.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东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地震参数讨论.地震学报,20101期。

马保起,张世民,田勤俭等.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纪研究,2008 284)。

聂宗笙李虹马保起. 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 第四纪研究,2008281)。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mabq1965@163.com

电话:01062842635

 

李德文男,研究员,1970年12月生。1986年入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铀矿地质勘查专业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核工业西北地勘局208大队从事基础地质调查;1994年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学习,于1997年、2000年分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9月入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站,2002年9月出站任教;2004年3月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从事地貌与沉积研究;2007年10月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从事有关震害防御的基础地质调查;2010年12月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活动构造调查与研究。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现阶段主要关注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构造的地貌与沉积记录,目前招生方向为构造地表过程,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普通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基础。

主要业绩

先后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地震行业专项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

  1. 华北典型正断层崖晚第四纪以来的暴露历史及其与地貌沉积记录的对比(41171001), 2012.1-2015.12,国家自然基金

  2. 鹤庆-洱源断裂1:5万地质填图, 20111-2013.12,地震行业专项

  3. 华北平原北部地表水系对隐伏构造活动的响应模式(40971013), 2010.1-2012.12,国家自然基金

  4. 藏北双湖阿木岗日东西坡晚第四纪冰期序列重建与对比(40771029), 2008.1-2010.12,国家自然基金

  5. 从高亚洲到全球山地冰川的时代与性质(40681320552), 2006.6-2006.12, 国家自然基金

  6. 云贵高原北部夷平面时代、性质及其与构造隆升的关系(40301004), 2004.1-2006.12,国家自然基金

  7. 湘桂黔滇一线夷平面演化及其与构造隆升的耦合模式(40241011), 2003.1-2003.12,国家自然基金

  8. 风化壳测年研究,2001-2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此外,还先后参加85攀登青藏高原计划(地貌专题)、973青藏高原研究(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腹地冰川冰水地貌发育的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及核电、水电和铁路工程地震安评等多项项目。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等奖励。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Physical Geography》、《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约30篇。

代表性文章

  1. 1.      Li Dewen, Ma Baoqi, et al., 2011. Nature, genesis and provenance of silt pellets on the ice surface of Glacier No. 1, Upper Urumqi River, Tian Shan, Northwester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36(1-2): 107-115.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0618210003927

  2. 2.      Li Dewen, Li Yingkui, et al., 2010. Nature and Genesis of Till Silt Pellets from Shuanghu Area,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China. Physical Geography, 31(6): 493-507.http://bellwether.metapress.com/content/n770122n1w40v772/

  3. 3.      Dewen Li, Yingkui Li, et al., 2009, Lake-level fluctuations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in Selin Co (lake), Central Tibet, investigated us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beach ridges,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4(4): 045204.http://iopscience.iop.org/1748-9326/4/4/045204/

  4. 4.      Li Dewen, Yi Chaolu, et al., 2006, Fabric analysis of till clasts in the upper Urumqi River, TianSha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9-25.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0618206000711

  5. 5.      Li Dewen, Cui Zhijiu, et al.,2001.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original altitude of a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preliminary revie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Supp.1): 33-38.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4q864j04w1gh533u/

  6. 6.      李德文,崔之久. 2004.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第四纪研究,24(1):58-66

  7. 7.      李德文,王朋岭,俞锦标. 2004. 浙江新昌丹霞岩壁风化特征的微观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 14(1): 75-80

  8. 8.      李德文,崔之久等. 2003. 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 39(1): 120-128

  9. 9.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2.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探讨. 地理学报. 57(3) :293-300

  10. 10.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冯金良,曹峻,2001,岩溶红色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岩溶. 20(3):183-188

主要社会兼职

  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新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3.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应用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

  4.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5. 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会员

  6.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员

研究生现阶段可参与的研究项目

  1. 基于断层崖TCN测年的古地震识别技术(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基金项目)

  2. 活动构造的地貌与沉积记录(滇西和华北,行业专项与活断层探测项目)

  3. 平原水系对隐伏活动构造的响应(华北平原,基金项目)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路1号,100085

电话:010-62842633

Emaillidewen@263.net

 

 

杜义男, 1977年生,副研究员,2005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应力场演化与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关系、以及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承担或已完成的项目主要有:“德钦-中甸-龙蟠断裂1:5万地质填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大地震复发周期与年平均发生率的评价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构造应力场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构造应力分析方法研究与应力探测数据集成”等。参加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害评估与应急科考工作和2010年玉树地震科考工作,2009年以来,在地球物理学报、中国地震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

 

主要文章:

1.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2(2) 2009.2

2. Wenchuan Earthquake Surface Fault Rupture and Disaster: A Lesson o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physics,Doi:10.1155/2012/974763      2012.9

3. 昆明盆地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中国地震,25(1)     2009.3

4. 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及强震复发间隔   震灾防御技术,

7(3)    2012.9

5. 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地震地质32(2)   2010.6

 

任俊杰 男,副研究员,197911月生。2002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活动构造方向)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2013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活动构造)理学博士学位。201110月至2012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Oregon State University做交流访问学者。20134月获得第五届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现阶段主要关注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变分配和构造转换特征及其运动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构造地质学基础和一定的GIS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主要业绩

先后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地震联合基金项目1项,地震应急科考项目1项,所科研专项5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102134):龙日坝断裂中段大震破裂行为研究,2012.1-2014.12,课题负责人;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13-23):昆仑断裂最东段的构造转换及运动学特征,2013.1-2015.12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10-4):汶川地震近场同震变形研究,2010.5-2012.6

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带地震空段发震危险性评价:龙日坝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初步研究,2010.3-2011.3

地震联合基金(C07028):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地震错动与河流地貌, 2007.6—2009.6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09-16):映秀北川断裂大震复发模型研究;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08-07):五台山北麓断裂地震分段破裂模型研究。200.7-2009.6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07-12):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复发模式研究,2007.62008.5;

此外,还先后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活动断层填图和大城市活断层探测等项目。在《Tectonics》、《Tectonophysics》、《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学报》等主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约30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SCI论文6篇。

代表性文章

  1. 1.          Ren, J., Xu, X., Yeats, R.S., Zhang, S., 2013. Millennial slip rates of the Tazang fault, the eastern termination of Kunlun fault: Implications for strain partitioning in eastern Tibet. Tectonophysics In press.

  2. Ren, J., Xu, X., Yeats, R.S., Zhang, S., 2013. Latest Quaternary paleoseismology and slip rates of the Longriba fault zone, east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fault behavior and strain partitioning. Tectonics 32, 1-23.

  3. 3.          Ren, J., Xu, X., Yeats, R.S., Zhang, S., Ding, R., Gong, Z., 2013c.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s of the Maoergai fault, eastern Tibet. Tectonophysics 590, 121-135.

  4. 4.          Ren, J., Zhang, S., 2013. Estimation of Recurrence Interval of Large Earthquakes on the Central Longmen Shan Fault Zone Based on Seismic Moment Accumulation/Release Model.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3, 1-8.

  5. 5.          Goldfinger, C., Ikeda, Y., Yeats, R.S., Ren, J., 2013. Superquakes and Supercycles.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84, 24-32.

  6. 6.          Ren, J., Chen, G., Xu, X., Zhang, S., Mao, C., 2010. Surface Rupture of the 2008 Wenchuan, China, Earthquake in the Qingping Stepover Determined from Geomorphologic Surveying and Excavatio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0, 2651-2659.

  7. 7.          任俊杰, 徐锡伟, 孙鑫喆, 谭锡斌, 李康, 康文君, 刘保金, 2012b.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55, 1929-1941.

  8. 8.          任俊杰, 孙鑫喆, 丁锐, 龚正, 2012. 基于高程测量控制点和工程破坏对汶川地震都江堰段地表破裂特征的重新界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2, 37-40.

  9. 9.          任俊杰, 周娜, 2010. 2010 年智利大地震及历史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背景. 国际地震动态, 1-7.

  10. 10.      任俊杰, 张世民, 马保起, 田勤俭, 2009.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大震复发特征与复发间隔估计. 地震学报 31, 160-171.

  11. 11.      任俊杰, 张世民, 2008. 汶川 8 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8, 47-52.

  12. 12.      任俊杰, 张世民, 侯治华, 刘旭东, 2007. 滇西北通甸-巍山断裂中段的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地质 29, 756-764.

  13. 13.      任俊杰, 张世民, 唐荣余, 2007. 北京顺义地裂缝带的活动特征及减灾措施. 城市地质 2, 33-38.

  14. 14.      任俊杰, 张世民, 2006. 忻定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地震地质 28, 487-496.

  15. 15.      任俊杰, 陈虹, 2004. 东昆仑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与发震概率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43):51-56.

主要社会兼职

  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4.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5. 美国地震学会会员

研究生现阶段可参与的研究项目

龙日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破裂行为研究(自然基金,行业专项);

东昆仑断裂东段应变分配与构造转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846730   Emailrenjunjie@gmail.com

 

刘爱春男,高级工程师,1974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防灾科技学院,1994-2003年在安徽省地震局工作。2006年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主持、负责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与局所级项目课题,主持与参加研制的观测仪器在全国地震监测系统中广泛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六项,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一次,获省部级成果奖三等奖3项。现任地下流体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技术管理组成员。目前主要从事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传感器技术、光纤光栅新型传感技术、综合数据采集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

在研主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光纤光栅的精密地震形变传感器研制

2、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高灵敏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设计与研制

3、专项项目:气象三要素观测运行质量监管

4、专项项目:流量观测技术与阵列式地温观测技术研究

代表性论文:

1、刘爱春,王秀英,周振安,基于网络化嵌入式综合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仪器仪表学报,2010vol.31(8)

2、刘爱春,李杰飞,周振安,马晓川,基于DOS的实时多任务网络化综合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vol. (3)

3、马晓川,周振安,刘爱春,高灵敏度稳定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研究,光电子:激光,2013vol.24(7)

4、刘爱春、周振安、刘耀炜、李阔,地下流体综合观测集成技术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vol.30(5)

5、周振安、黄锡定、刘爱春,地震台站公用技术,地震出版社,2007.10.

 

 

王成虎:男,1978年3月生,博士,第四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96.9—2000.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获隧道与地下建筑专业学士学位;2000.9—2002.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002.9—2005.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获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11—2010.12, 美国北达科达大学, 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1)原地应力测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2)原地应力测量技术在地质工程及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3)原地应力测量技术在地壳动力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目前主持的项目包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1-2016.12, 区域地应力状态与断层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68万, No. 41274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2010.1- 2014.12, 长大隧道地震响应机理与抗震,10万,No.51038009;(3) 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项目, 2012.1-2014.12, 郯庐断裂带原地应力重复观测及孕震信息挖掘研究, 398.5万, ZDJ2012-20。

本人从参加工作以来,在科研方面,共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院所长基金项目4项,其它部委重点项目子项2项,累计经费达632.5万元;以第二项目负责人或骨干成员身份参与项目3项,累计经费达200多万元;科技服务方面,共主持大型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科技服务项目10多项,累计经费达1500多万元。在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共产出第一作者文章24篇,其中包括EI文章24篇,国际会议文章2篇;第二作者文章18篇,其中包括EI文章5篇,SCI文章1篇;作为第一专利持有人获得专利3项。

代表性的论文包括:

[1]     王成虎、丁立丰、李方全等. 川西北跨度23年的原地应力实测数据特征及其地壳动力学意义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11, 31(11):2171-2181. (EI)

[2]     王成虎、王红才、刘立鹏等. 高温对玄武质凝灰岩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10, 34(10):1827-1835. (EI)

[3]     王成虎、宋成科、刘立鹏. 地下空间围岩脆性破坏时的应力特征研究[J]. 岩土力学, 2012.9,33(Supp.1)1-7. (EI)

[4]     王成虎、宋成科、邢博瑞. 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系统柔性分析及其对深孔测量的影响[J]. 现代地质,2012.8, 26(4):808-816. (CSCD)

[5]     王成虎、郭良、贾龙.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高应力判据理论分析[J]. 岩土力学,2011.11,Vol32(11):3325-3332.(EI)

[6]     王成虎、张彦山、郭良等. 工程区地应力场的综合分析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11.10, Vol 33(10): 1562-1568. (EI)

[7]     Wang, C. and Zeng, Z. Overview of 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kken Formation in Williston Basin, North Dakota, Paper ARMA 11-199, Proc. 45th US Rock Mechanics / Geomechanics Symp. held in San Francisco, CA, June 2629, 2011. 11 pages.(EI)

[8]     Wang, C. Jia, L. and Guo Q. Strength Vs. Stresses in rock mass. Paper ARMA 11-155, Proc. 45th US Rock Mechanics / Geomechanics Symp. held in San Francisco, CA, June 2629, 2011. 6 pages.(EI)

[9]     王成虎、沙鹏、胡元芳等. 隧道围岩挤压变形问题探究[J]. 岩土力学,2011.8,Vol32 (Supp2):143-147. (EI)

[10]   Wang, C. and Zeng, Z. 2010. Methodology of in-situ stress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pumped-storage hydro-power station in China, paper ARMA10-238, Proc. 44th U.S. and 5th U.S.-Canada Rock Mech. Symp., Salt Lake City, UT, USA. June 27-30. 9 pages.(EI)

[11]   王成虎、郭良、侯砚和等. 地下水封油库场址原地应力场及工程稳定性分析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10.5, Vol 32(5):698-705. (EI)

 

刘耀炜 男,1957年7月生,博士,二级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地质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博士。现任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工作经历:

1982.08~2000.08,兰州地震研究所地下流体研究室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

2000.08~2004.06,兰州地震研究所科研处(监测预报处、外事办)处长,研究员。

2004.07~今       地壳应力研究所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及领域:地震流体动力学与地震监测预报,地球化学方法与地震监测预测技术。

2013年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

1.“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断裂带深部流体行为及其在地震过程中的作用(WFSD-1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专项课题,2008-2014,课题负责人。

2.数字流体资料异常识别和报警技术研究(2012BAK19B00-02-04),“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012-2014年,专题负责人。

3.氡、汞观测方法技术标准与地下流体标准体系研究,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06),2013-2015,课题负责人。

曾负责(近10年)完成的科研项目(课题):

1、强震短期前兆异常特征的物理分析和解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2001BA601B02-02),负责人,2001.1~2003.9

2、强地震短期前兆物理机理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2004BA601B01-05),负责人,2004.1~2005.9

3、地下流体动态信息提取与强震预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2006BAC01B02-03),负责人,2006.11~2008.12

4、汶川地震宏观异常科学考察,中国地震局专项,负责人,2008.8~2008.12

5、地下流体物理观测方法技术标准研究,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8019),负责人,2007.7~2010.6

6、三峡库区地下流场动态参数野外观测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2008BAC38B04-02-01),负责人,2008.1~2010.12

主要代表性论著(近5年):

1.刘耀炜,陆明勇,付虹等著. 地下流体动态信息提取与强震预测技术研究. 地震出版社,2010.

2.刘耀炜,许丽卿,杨多兴.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孔隙压力扩散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1028~1037

3.刘耀炜,任宏微,王博.环境同位素及其示踪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地学前缘, 2009.16(2):370~37

4.刘耀炜,任宏微.汶川8.0级地震氡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地震,2009,29(1):19~25

5.刘耀炜,孙小龙,王世芹,任宏微.井孔水温异常与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关系分析.地震研究,2008,31(4):347~353

科研成果奖励:

1、强地震预测中数字化观测资料应用与前兆物理机理研究,2009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2、中短期前兆识别准则和评价研究,2001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3

3、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方法指南与实用软件,1991,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

4、中国地震分析预报方法软件系统,1995,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6

5、西北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综合应用研究,200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6、强震短期前兆异常特征的物理分析和解释,2006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氡气固体源检测规程》,2005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2

8、民乐盆地地震重点区地下水与地球化学监测预报研究,1986,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

个人荣誉及获奖:

1992年第一批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1997年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人选;2003年“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

国际合作及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参加AGU、AUGG、AOGS、ECS等国际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或粘贴报告等。

研究生培养: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毕业2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毕业12名。

电话: 010-62911045;E-mail: liuyw20080512@126.com

 

 

朱守彪安徽舒城人;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导师。

研究领域:目前主要从事地震活动性、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具体是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地震的孕育、发生及震后调整过程进行模拟,以期对地震的活动规律进行定量预测。

主要业绩:

在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地应力场、特别是断层摩擦接触方面做了深入的工作,通过将商用软件与Fortran 语言相结合,开发了新的有限元程序。新的有限元方法计算非线性问题稳定、收敛、精度高,计算过程能够在静态与动态之间自动转换,计算时间步长可以根据需要自动控制,既能计算长期缓慢的地震孕育过程(百年尺度或更长),又能对地震发生的同震过程(即瞬时的破裂过程,计算时间步长可短至0.001s或更小)进行模拟。

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过程的模拟中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尽管地表变形小,但计算的震间弹性应变能积累速度在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最快,这就初步解释了汶川地震为什么发生在地表变形小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物理原因;模拟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发生的平均复发间隔为3300年,这与古地震研究的结果及其他方法给出的数据非常吻合;模拟的同震位错场分布与GPS观测及震后地表破裂以及其他观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在对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序列过程的模拟中发现,在大地震之间,龙门山断裂带上缓倾角断层上的小地震事件的发生服从滑移可预测模型(slip-predictable),而缓倾角断层上的较大地震服从时间可预测模型(time-predictable),但是陡倾角上发生的强地震事件很复杂,不服从任何预测模型。

另外,在利用GPS资料研究变形场、应力场,定量分析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等方面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数值地震预报的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近年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2008年获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

主要代表性论著:

[1]ZhuShoubiao, and Peizhen Zhang. FEM simulation of interseismic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ectonophysics, 2013584, pp64-80, doi:10.1016/j.tecto.2012.06.024

[2] ZhuShoubi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Natural Hazards, 66, doi: 10.1007/s11069-013-0629-7

[3] Zhu Shoubiao, Shi Yaolin, Lu Ming, Xie Furen. Dynamic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356:pp1-11: doi: 10.1007/s11430-013-4582-9

[4]缪淼,朱守彪*, 俯冲带上特大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余震触发效果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9):pp2982-2993

[5] Zhu, S., Shi, Y. Estimation of GPS strain rate and its error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continen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1, 40(1): 351-362.

[6] Zhu, S., Zhang, P. Numeric modeling of the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the 2008 Wenchuan, Sichuan, China earthquake. Bull. Seismol.Soc. Am., 2010, 100(5B), 825–2839.

[7] 朱守彪,张培震,石耀霖.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053(6):1409~1417.

[8] 朱守彪,蔡永恩. 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D), 2009, 39(9): 1169-1312.

[9] 朱守彪, 张培震.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2):418-427.

[10] 朱守彪,邢会林,谢富仁,石耀霖. 地震发生过程的有限单元法模拟——以苏门答腊俯冲带上的大地震为例.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2):460-468.

研究生可参与的项目:汶川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路1号;

电话:010-62846719;Email:zhushoubiao@gmail.com

 

杨多兴 男,博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多孔介质多相流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1999年7月本科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2002年7月硕士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2009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7月-201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地质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国家公派留学于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RITE),从事流-固耦合非线性流动机理和实验研究,担任客员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完成国家标准1部,合作专著2部;负责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重点类项目多项。现为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同行专家、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兼职研究生导师、“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orous Media会员、American Society of Thermal and Fluids Engineers理事,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编委。

 

 

彭艳菊 女,1976年生,博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地震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开展交通、水电、海洋平台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

主要承担的课题: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荔湾3-1陆坡区区域地质勘察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专题—南海北部陆坡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

2 基本科研专项—基于第四纪地质与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研究

3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子专题—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评价方法研究

4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子专题—大型水利与海洋平台工程结构地震动输入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中国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获得地壳应力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贰等奖2次。

代表性科研成果有:(1)开展海域地震活动及海洋平台抗震设防研究,基于渤海地震危险性特征,初步确定了我国海洋平台的两级抗震设防目标及其设防水准,并给出了不同设防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渤海石油平台的抗震设计中,并获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2)开展地震动参数场地条件调整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天津等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地质资料(构造背景、地形地貌、第四系地层分布等)和场地土力学参数(剪切波速等),探索区域范围的场地类别快速判别方法,结合实测钻孔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确定相应场地的地震动参数调整系数,对区域性地震灾害预测以及震后灾害快速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代表性论文:

彭艳菊,吕悦军,徐杰,荣棉水等. 渤海地区地震危险性特征及对工程抗震设防的启示.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02,27(1):18-28.

彭艳菊,张力方,吕悦军,谢卓娟.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确定方法的比较. 中国地震,2011.12,27(4):376-385.

PengYanju, Lu Yuejun, QianHaitao. Research on dynamic parameters of soil site in the Tianjin Coastal are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09, 25(3):340-351.

彭艳菊,吕悦军,施春花,张俭玺. 北京平原区基于第四纪地质与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10,31(增):108-114.

PengYanju, Lu Yuejun, Yan Jianquan,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of offshore platforms in Bohai Sea of China,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0.06,9(2):223-231.

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会员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吕悦军  男,1966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为地壳应力研究所综合减灾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震害防御技术》副主编、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

主要开展工程地震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涉及科研内容包括:重大工程中的地震学问题、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土特征及对地震动影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等,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实践。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

1.作为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委、专题负责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工作组。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第五专题负责人,主持子专题“不同场地条件地震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3.主持财政部公益性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海域强震构造判断及海域工程抗震设防技术综合研究”。

4.参与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于第四纪地质与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研究”。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还参与大量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实践,作为项目负责人近三年来承接完成石油、铁路、公路、水电、城市建设等行业的各类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100余项。

近年来发表了二十多篇科研论文,撰写研究计划和工程报告100多部。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代表性论著有:

1.吕悦军彭艳菊施春花等,2008,渤海海底表层软弱土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8(3)

2.LU Yue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Design Level of Offshore Platform in China,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ctober 12-17, Beijing, China,2008

3.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孟小红,2008,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关键问题,震灾防御技术,3(2)

4.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2008,我国海洋平台抗震标准若干问题探讨,地球物理学进展,23(2)

5.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2006,关于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水准的考虑,震灾防御技术,1(1)

6.Lu Yuejun, Tang Rongyu and Peng Yanju, 2005,Soft Soil Site Characterization on the Coast of Yantai and Its Effect on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2)

7.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等,渤南油田工程地震研究,地震出版社,2003

8.吕悦军、唐荣余等,2003,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地球物理学进展,18(4)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2842644

Email: LUYJ1@263.net

 

赵亚敏   女,副研究员。2007年7月获北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博士后出站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结构抗震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结构隔震减震及工程结构数值模拟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积累。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各1项。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篇,其中EI检索8篇,授权专利1项。

近期发表的有代表性论文:

[1] 赵亚敏,苏经宇,周锡元,隋允康. 碟形弹簧竖向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2008,29(6):99-106(EI检索)

[2] 赵亚敏,隋允康,苏经宇.三维基础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18-25(EI检索)

[3] 赵亚敏,苏经宇,周锡元,隋允康. 组合式碟形弹簧竖向隔震支座的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7):892-898(EI检索)

[4] 赵亚敏,苏经宇,陆鸣. 组合式三维隔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32(1): 57-62,69

[5] YaMin Zhao, JingYu Su,Ming Lu.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ree-Dimensional Base-isolated Model with 3DIB[J]. Adv. Mate. Res., Vol.255 260,2325-2329,2011 (EI检索)

[6] YaMin Zhao, JingYu Su,Ming Lu. Experimental Study on Vertical Base-Isolated System with Disk Spring[J]. Appl. Mech. Mat., Vol. 166 169,788-792,2012(EI检索)

[7] 火明,赵亚敏,陆鸣. 近断层地震区隔震结构研究现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12,28(3):161-170

 

兰景岩男,1981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年起在职攻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博士学位。2012曾赴美国肯塔基地质调查局,肯塔基大学,进行交流访问学习。现任国家注册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北京市二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地壳应力研究所应急科考队员。2006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从事工程地震的科研及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土工动力测试技术、岩土及边坡地震反应分析、软弱土体大变形和本构理论、岩土动力特性与影响分析等。

主要研究工作与代表性成果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中国地震局科研行业专项1项、院所长基金4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各类重大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4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EI检索5篇,参与合作出版专著1部,被同行引用达50次以上。有多次破坏性地震现场的应急科考经验,进入重灾区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和烈度现场调查等现场工作。

代表性文章:

[1].      兰景岩、卢  滔、吕悦军等. 海底软弱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及其应用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EI), 2013,46(S1):172-179.

[2].      兰景岩刘红帅,吕悦军等. 表层土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设计谱平台值的影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EI),2012,42(3):770-776.

[3].      兰景岩、刘红帅,吕悦军等. 渤海土类动力非线性参数及合理性.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EI), 2012,33(9):1079-1085.

[4].      兰景岩、薄景山. 土动力学参数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28(3):184-188.

[5].      兰景岩、刘红帅,吕悦军等. 地震动强度及频谱特征对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 震灾防御技术, 2012,7(1):37-45.

[6].      兰景岩、刘化涤,吕悦军等. 渤海典型场地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统计值. 地震研究, 2012,35(2):260-267.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1号 邮编 100085

办公电话: 010-62846736

移动电话: 13810583501

E-mail: lanjy1999@163.com

 

 

雷建设男,19695月生,博士,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地球物理探测与地震救援技术研究室主任。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地球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日本爱嫒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多尺度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包括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机制、地震和火山发生机理等。发表论文共五十余篇,其中有二十余篇SCI收录的论文发表在JGREPSLG-cubedBSSAPEPITectonophysics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和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要社会兼职有《Earthquake Science》编委、《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委、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火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培养研究生5名,毕业3名、在读2名。

目前主要从事强震震源区、造山带和活火山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方面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研究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究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类”研究课题等资助。

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近年来代表性论文如下:

[1] Lei, J., 2012. Upper-mantle tomography and dynamics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 Geophys. Res. 117, B06313

[2] Lei, J., Xie, F., Mishra, O.P., Lu, Y., Zhang, G., Li, Y., 2012. The 2011 Yingjiang, China, earthquake: A volcano-related fluid-driven earthquake? Bull. Seismol. Soc. Am. 102, 417-425

[3] Lei, J., Zhang, G., Xie, F., Li, Y., Su, Y., Liu, L., Ma, H., Zhang, J., 2012. Relocation of the 10 March 2011 Yingjiang, China,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Earthq. Sci. 25, 105-110

[4] 黎源,雷建设,2012. 青藏高原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55(11)3615-3624

[5] Lei, J., 2011. Seismic tomographic imag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ien Shan orogenic belt. J. Geophys. Res. 116, B09305

[6] Lei, J., Zhao, D., Fu, X., Liu, J., 2011. An attempt to detect temporal variations of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2006 Wen-An earthquake in North China. J. Asian Earth Sci. 40, 958-976

[7] 张广伟,雷建设,谢富仁,郭永霞,兰从欣,2011.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地震学报33(6)699-714

[8] Lei, J., Zhao, D., Su, Y., 2009.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of the Tengchong intraplate volcano and seismotectonic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local and teleseismic data. J. Geophys. Res. 114, B05302

[9] Lei, J., Zhao, D., 2009.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Ms 8.0).Geochem.Geophys.Geosyst. 10, Q10010, doi:10.1029/ 2009GC002590

[10] Lei, J., Zhao, D., Steinberger, B., Wu, B., Shen, F., Li, Z., 2009. New seismic constraints on the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Hainan plume.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73, 33-50

[11] 雷建设, 赵大鹏, 苏金蓉, 张广伟, 李凤, 2009.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地球物理学报 52(2), 339-345

[12] Lei, J., Xie, F., Lan, C., Xing, C., Ma, S., 2008. Seismic images under the Beijing region inferred from P and PmP data.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68, 134-146

[13] Lei, J., Zhao, D., 2007. Teleseismic P-wave tomography and the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Tien Shan orogenic belt.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62, 165-185

[14] Lei, J., Zhao, D., 2007. Teleseismic evidence for a subducting break-off slab under Eastern Turkey.Earth Planet. Sci. Lett. 257, 14-28

[15] Lei, J., Zhao, D., 2006. Global P-wave tomography: On the effect of various mantle and core phases.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54, 44-69

[16] Lei, J., Zhao, D., 2006. A new insight into the Hawaiian plume.Earth.Planet. Sci. Lett. 241, 438-453

[17] Lei, J., Zhao, D., 2005. P-wave tomography and origin of the Changbai intraplate volcano in Northeast Asia. Tectonophysics 397, 281-295

[18] 雷建设, 赵大鹏, 2004. 长白山火山的起源与太平洋俯冲板块之间的关系. 地球科学进展 19(3), 364-367

[19] 雷建设, 周蕙兰, 赵大鹏, 2002.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45(6), 802-811

[20] 雷建设, 周蕙兰, 2002. 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学报15(2), 126-13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1

工作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联系电话:010-6284-6760 (Office)

E-mail: jslei_cj@hotmail.com

http://jianshelei.bokee.com

 

 

张景发  男,1962年12月生,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研究协会会员(IEEE)。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地图学专业博士后出站。1989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活动断裂带遥感应用分析、干涉成像雷达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近年来发表遥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论文近30篇。现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已培养硕士生4人,现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

目前主要承担防震减灾重点地区遥感数据库、遥感在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干涉成像雷达监测地表形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陈 虹   女,1963年生,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分配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主要所从事地震学及地震预报科研工作。2003年至2009年底任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2010年调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副所长。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联合国国际救援队能力分级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安康计划校园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灾害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救援》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华北地震科学》杂志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

1988年-2003年主要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3年以来主要从事地震灾害学、地震应急救援理论与技术、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化、国际灾害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

主持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大地震灾害救援现场关键环节标准工作程序及其管理系统研发”。主持中国地震局一般项目:“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专业标准体系编制”、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志编撰以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工作程序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联合国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

主要业绩:

自参加工作以来,发表论文59篇(第一作者29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和参与了3个行业标准,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参与或负责的科研项目中有九项获得所科技进步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参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印尼地震海啸救援行动。多次带队前往国内地震灾害现场开展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具有丰富的国内外地震现场工作经验。1)构建了中国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主持起草的《DB/T52-2013,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表》是国内首个正式颁布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体系,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及其标准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2008年至2013年期间代表中国作为测评专家参加了联合国组织的针对新加坡、西班牙、匈牙利、瑞士等救援队的分级测评。其中任匈牙利队测评组副组长,新加坡和瑞士队复测教练。主持起草了对匈牙利、新加坡以及瑞士救援队的评估报告,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救援领域的地位和形象。3)将国外先进的救援队管理理念引入中国,编制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系列标准工作程序,建立救援队标准化管体系。主持起草了中国救援队2008年测评、2014年复测的英文申报报告以及标准化管理文件、救援队自评估报告。为中国队通过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测评贡献突出。

代表性文章和论著:

陈虹、黄忠贤,应用混合极值理论及最大似然法估计中国大陆地震危险性,地震学报,1995年,VOL 17,NO 2;
陈虹、黄忠贤,利用时频偏振分析技术研究面波传播的复杂性,地震学报,1998年,VOL.20,NO 2,144-149;
陈虹、黄忠贤,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传播路径与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VOL.14,Supplement,270-280;
陈虹,强震前中短期地震活动异常动态图象的表示方法及其预测意义,地震,2000年,Vol.20, No.1, 45-51;
陈虹、李成日,印尼8.7级地震海啸灾害及应急救援,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NO.4;
陈虹、王志秋、李成日,海地地震灾害及其经验教训,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第9期;
陈虹、李蕊、宋福喜、曲旻皓,国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综述,灾害学,2011,26(3): 133 -138;
陈虹、宋富喜、闻明等,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及其关键标准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7):164-170;
陈虹、冯海峰、王永昕等,中国军队参与国际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行动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第7期;

陈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现状与发展,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年第3期。
论(译)著、标准:

陈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地震出版社,2014年。

黄建发、陆鸣、陈虹: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地震出版社,2007年。排名第3。

江在森、陈虹等:强地震中期预测新技术物理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地震出版社,2008年。

陈虹等,行业标准:DB/T 52-2013,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表,地震出版社,2013年;

陈虹等,行业标准:DB/T 52-2013,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工作场地遇难者遗体处置规程,地震出版社,2013年;

顾建华、陈虹等,国家标准,GB/T 29428.1-2012,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 第1部分:基本要求,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12年。

卢杰、贾群林、陈虹等,国家标准,GB/T 29428.2-2014,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 第1部分:程序和方法。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14年。

 

    申旭辉,男,1965年12月生于湖南衡阳,理学博士。1996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2001年起任研究员。中国地震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负责人,国家对地观测领域国际合作专家组成员,国家遥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新构造与地震构造、遥感地学应用等。主要研究兴趣点包括:青藏高原、中亚与东北亚地区新构造变形过程及其对大陆内部变形的影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尤其是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目前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重点项目"地震电磁卫星观测技术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工程"等。是中法、中俄、中意、中美、中乌航天合作地震卫星工作组中方负责人。
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 2001年获国家防震减灾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田家勇  男,研究员,固体力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波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1996年、1998年、2002年分别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大学获得建筑工程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戴姆勒奔驰基金会的资助下,从2000年12月到2001年12月在德国Magdeburg大学力学所从事结构弹性波传播的相关研究工作。2002年11月到2004年11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接触振动问题以及声弹法测量应力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项目

地应力测量的声弹法研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项目,主持,2009-2010)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非线性破坏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08170),负责, 2009-2011)

震后烈度分布快速判定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708047),负责, 2007- 2009)

深井应力应变测试技术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项目(ZDJ2007-2),主持, 2007-2010)

多物理场作用下超声弹性接触振动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02053), 主持, 2007-2009)

论文著作

[1]J.Tian, Z.Xie (2009), A hybrid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a multilayered solid,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 325:161-173.

[2]J.Tian, Z.Xie (2008), Dynamic contact stiffness of a vibrating rigid sphere contacting a semi-infinite viscoelastic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olid,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21(6):580-588

[3]谢周敏,田家勇,齐辉, 王恩福  (2008),基于有限点集-网格元法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9(12):1283-1290。

[4]J.Tian, H.Ogi, T.Tada, and M.Hirao (2008), Free-standing oscillator for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IEEE T Ultrason. Ferr, 55(2): 499-502.

[5]陈旭庚,田家勇,等 (2007), 基于小波分析的场地波速测量方法,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7(1):159-163。

[6]J.Tian, W.X.Yang, and X.Y.Su (2006), Transient elastic waves in a transversely isotropic laminate impacted by axisymmetric load, J. Sound.Vib, 289: 94-108.

[7]田家勇, 王恩福(2006), 基于声弹理论的地应力超声测量方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79: 3719 3724

[8]J.Tian, H.Ogi, and M.Hirao (2005), Effect of elastic anisotropy on contact stiffness in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Appl.Phys.Lett., 87(20): 20410713.

[9]J.Tian, U.Gabbert, H.Berger, and X.Y.Su (2004), Lamb wave interaction with delamination in CFRP laminates, Computers, Materials and Continua, 1: 327- 336.

[10]J.Tian, H.Ogi, and M.Hirao (2004), Dynamic-contact stiffnes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vibrating rigid sphere and a semi-infinite visco-elastic solid, IEEE T Ultrason. Ferr, 51: 1557-1563.

 [11]J.Tian, H.Ogi, T.Tada, M.Hirao, and H. Ledbetter (2004), Local surface elastic constants by resonant-ultrasound microscopy, J.Appl.Phys.,96:133-137.

 [12]J.Tian, H.Ogi, and M.Hirao (2004), Vibration analysis for an elastic-sphere oscillator contacting two semi-infinite visco-elastic solids in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J. Appl. Phys., 95:8366-8375.Virtual Journal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 9(24), June 24,2004

[13]J.Tian, H.Ogi, T.Tada, and M.Hirao (2004), Vibration analysis on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ERUM) for determining localized elastic constants of solids, J.Acoust. Soc.Am. 115:630-636.

[14]J.Tian, H.Ogi, T.Tada, and M.Hirao (2003), Young’s modulus mapping on SCS-6 SiCf/Ti-6Al-4V composite by electromagnetic-resonance-ultrasound microscopy, J.Appl. Phys, 94: 6472- 6476.

[15]H.Ogi, J.Tian, T.Tada, and M. Hirao (2003),  Elasticstiffness mapping by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with isolated piezoelectric oscillator, Appl.Phys.Lett. 83: 464-466.

[16]J.Tian, Z.Li, and X.Y.Su (2003), Wavelet analysis of transient flexural wave in cracked-beam. J. Sound.Vib  261: 715-727.

[17]X.Y.Su, J.Tian, and Y.H.Pao (2002), Application of reverberation-ray matrix to the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multi-layered solid, Int. J.  Solids. Struct.  39: 5447-5463.

[18]田家勇, 苏先樾 (2002), 刚架结构节点质量阻尼分析,固体力学学报, 23: 47-53.

[19]田家勇, 苏先樾 (2001), 刚架结构中瞬态波的传播, 爆炸与冲击21(2): 98-104。

[20]Y.H.Pao, X.Y.Su, and J.Tian (2000), Reverberation method for propagation of sound in multi-layered liquid, J. Sound .Vib. 230(3):743-760.

相关话题/招生简章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2017年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7年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招生计划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2017年计划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2名。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凡符合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的重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水平达到六级、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报名;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2017年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招生简章
    2017年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招生简章一、招生计划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2017年计划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2名。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凡符合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的重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水平达到六级、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报名;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一、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国家行政学院2017年公共管理硕士(MPA)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国家行政学院2017年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修订版)国家行政学院是培训高中级公务员的新型学府,是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开展公共行政等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机构,发挥着公务员教育培训主阵地和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具体详见国家行政学院网站htt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国家行政学院2017年社会工作硕士(MSW)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国家行政学院2017年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修订版)国家行政学院是培训高中级公务员的新型学府,是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开展公共行政等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机构,发挥着公务员教育培训主阵地和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具体详见国家行政学院网站htt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中华女子学院2017年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华女子学院是由国家举办、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等革命前辈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12月,学校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清华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联合培养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简介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招生单位代码80401)是国务院于1998年7月20日批准成立的国家级会计和经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学院成立以来,秉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宗旨,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培养了大批会计、审计及税务高级专业人才。经过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17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欢迎各位有志青年报考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院是一所为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我院2017年拟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0人。一、报考条件1.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优良,遵纪守法。应为中共党员(预备党员)或共青团员。父母、兄弟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6
  • 东北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招生工作,依据教育部文件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制博士生招生简章如下: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二、招生方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5
  • 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招收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我校2017年继续招收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报考条件报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高校辅导员须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