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断裂的传统:清末废科举对宪政改革的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断裂的传统:清末废科举对宪政改革的影响
The Broken Tradition: Abolition of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徐爽; 1: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400031 摘要(Abstract):

科举,作为整合传统中国的文化教育、官吏选拔、精英政治的制度中枢,于1905年清末新政中一朝被废。废科举之后,沟通传统教育与传统政治的桥梁断裂了,士绅阶层出现巨大分化,官僚体系中的书生群体被军人集团取而代之。清末宪政改革的失败,自废科举时起,便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KeyWords): 科举;;儒教中国;;士绅阶层;;宪政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宪政思想史》(04BFX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徐爽;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上海:三联书店,1998.[3]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4]史卫东.科举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稳定影响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3).[5]钦定大清会典(卷31)[M].[6]钦定大清会典(卷32)[M].[7]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9][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中国历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1]陶模.图存四策折[A].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1)[C].[12]严复.救亡决论[A].严复.严复集(第1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13]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M].北京:中华书局,1958.[15]徐茂明.科举之废与江南士绅的蜕变[J].社会科学,2004,(11).[16]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17]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A].余英时.现代儒学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8]迟云飞.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兼论清王朝的覆亡[J].史学集刊,2003,(4).[19]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4.[20]刘锦藻.清皇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21]李天纲.1905科举制的幻灭[J].文景,2005,(4).[22]梁启超.官制与官规(饮冰室合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①此数据分别来自《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版,和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转引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第355页。②此数据根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提供的《科举时代历朝录取进士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一表而得出,参见第349页。①关于留日学生的人数,现有若干不同的数量统计。据United States Consular Report,April 8,1911的统计,在日本的中国学生一度达到过40 000人之多,但最常见也较可信的数字是15 000人。(Brown,the Chinese Revolution,pp.79-80)又据李涛:《“失去重心”的传统———略论清季科举制度废除的社会影响》一文,称“1901年,留日学生人数仅280人左右,1903年至1 300人上下,至1905年、1906年则猛增到8 000人之多”。载于《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另可参见:《中国清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造成以上数据出入如此之大的原因,大抵因当时赴日学生的成分,既有官派、也不乏通过各种途径自费前往的;且很多学生在日逗留时间很短(短则两、三个月)。另,同一学生为多拿学位或申请奖助金,往往同时在几个学校注册。以上皆造成对留日学生管理上的混乱。①参见《论立宪当以地方自治为基础》,载《东方杂志》第2卷第12号(1906年)。

相关话题/社会 北京 上海 江苏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