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后凋远2011-06-08
一、概念
1.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2.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3.矿物: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
4.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6.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7.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8.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9.将今论古:又叫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利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10.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11.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12.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km 高空的大气层,其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最显著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且因此而得名。平流层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
13.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4.变质作用:指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状态下发生物质成份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15.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对温差风化作用影响较大,变化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交替得也愈快、伸缩量也愈大,岩石破碎得也愈快,所以这种风化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最为常见。
16.增温率:又叫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
17.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再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18.轴面:是连接同一个褶皱的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
19.紊流:紊流是指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
20.陷落地震:易溶岩石被地下水溶蚀后所形成的地下空洞,经过不断扩大,上覆岩石突然陷落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震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只占地震总数的3%。
21.地球结构的圈层划分(注意深度数据):见论述题十。
二、论述
1.河流的侵蚀、冲击物特征:
答: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分机械和化学两种。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方向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 河流以及所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河床降低、河谷加深和延长。河流下蚀作用过程:重力分量——冲进河底——下蚀能力。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活力在垂直方向上分量大,使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形成“V”形谷。
2) 由于不同河段的岩性差异、抗剥蚀能力不同,形成缓坡陡坡交替从而形成瀑布。
3)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使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
4) 由于自然界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下蚀作用的强度和速度是不一样的,位于同一分水岭的两条河流,如一侧河流的下蚀作用强、下蚀速度快于另一侧,时河谷优先发展到分水岭,迫使分水岭不断向下蚀作用弱的河流靠近,并侵蚀到另一条河流,夺取了它上游的谁,流入自己的河流,叫河流的袭夺现象。
5) 河流的侵蚀存在侵蚀基准面
侧蚀作用:河水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迫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产物:二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
2.干燥地区湖泊沉积作用:
答:
1)干旱地区气候区湖泊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为辅;
2)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盐度逐渐增加,变为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先沉淀,可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氯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
3)(论述每个阶段的沉积物及湖泊水体性质。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主要产物为CaCO3,MgCa(CO3)2 ,白云石,苏打,天然碱,硼砂等。称为碱湖式苏打湖。
(2)硫酸盐阶段: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产物为石膏、芒硝、无水芒硝等矿物,称为芒湖。
(3)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能称为可供开采的天然卤水,称为盐湖。
(4)砂下湖阶段:湖泊全部被固体盐类充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盐层常被碎屑物覆盖成埋藏的盐矿床,盐湖发展结束。
3.U 、V、风蚀谷的成因及差异:
答:在河流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两岸较陡、谷底较宽缓的谷地,因横断面一般呈“U”形,故称U型谷;
风蚀谷:是由于风蚀作用沿着前期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磨蚀谷地的谷壁和谷底改造而成的。
2014考研政治英语全程辅导 想不过都难![试听]
本文共2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