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刘俊来:原特提斯洋闭合的动力学:从东南亚特提斯域展望【ESR,2021】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板块构造诞生50多年以来,长期存在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命题就是板块(大陆)运动(大陆漂移与岩石圈板块俯冲)的动力学。尽管对于具体的大陆或大洋板块而言,常常应用板片拖拽、洋脊推力、俯冲板片回转、海沟回退等解释板块的运动及俯冲板片与上覆板片直接的相互作用,但从区域地球动力学角度考虑,上述动力仅仅是地球深部(如地幔对流)系统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同时,自从霍姆斯(A. Holmes, 1928)提出地幔对流系统的概念以来,长期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系统,而地幔对流系统如何发生、发展和演化,不同类型地幔对流系统的发育(浅层地幔对流、深层地幔对流、混合式地幔对流等),并进而制约着浅层构造过程,长期以来也没有获得统一的认识。
我校“岩石圈构造”求真研究群体刘俊来教授重点以东南亚原特提斯构造域为研究对象,尤其对于其中的泛华夏陆块群和原特提斯缝合带的主要特点开展了全面的总结,系统阐述了东南亚原特提斯洋闭合的大地构造过程、由原特提斯洋关闭向大冈瓦纳形成的过程中,洋陆俯冲带-大洋扩张脊-洋陆俯冲带(SSSs)系统的迁移以及前进式俯冲-大洋扩张脊-回退式俯冲系的形成与演变,探讨了深部地幔对流对于浅层大地构造的控制机理与动力学。
研究提出,东南亚地区的泛华夏陆块群及其间的缝合带见证了从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冈瓦纳聚合以及大冈瓦纳形成,到潘基亚(Pangea)超大陆内部冈瓦纳北缘裂解的全过程。东南亚主要大地构造特点,为认识超大陆演化过程中浅部大地构造过程与深部地幔控制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基础素材。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 从Rodinia 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华南、印支和昆嵩等地块,在新元古代末期-早古生代时期发生在原特提斯洋内的漂移,并趋向冈瓦纳大陆会聚中心的漂移(Gondwana-centered drifting),且最终在晚志留世时期伴随着原特提斯洋的闭合而拼贴到冈瓦纳大陆西北缘,共同形成大冈瓦纳。
2) 在陆块趋向冈瓦纳大陆的漂移过程中,其间的大洋扩张脊、相继出现的洋陆俯冲带-大洋扩张脊-洋陆俯冲带系统(SSSs)随之发生同向漂移。主原特提斯大洋(即昌宁-孟连洋)的闭合首先伴随着大洋板块南向向着冈瓦纳大陆下的俯冲作用,随后发生大洋板块北向向着印支地块下的俯冲,并形成安第斯型俯冲大陆边缘,即发育海沟-陆缘弧系,同时金沙江-哀牢山裂谷出现。随后大平掌弧后裂谷的发育,北向俯冲体系由安第斯型转变为西太平洋俯冲大陆边缘,即发育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系。其结果出现了现代太平洋构造域典型的大地构造体系:前进式俯冲带-扩张脊-回退式俯冲带组合(ARRs)。随着原特提斯洋的闭合,上述SSSs消亡。
3) 地块漂移、洋陆俯冲带-大洋扩张脊-洋陆俯冲带系统(SSSs)的迁移、ARRs的消亡是全球深部地幔会聚与离散系统流动的结果。分层地幔对流是泛华夏陆块会聚与离散的主要驱动机制。在分层地幔对流中,浅层地幔对影响着大陆裂解、洋脊扩张、大洋闭合以及相关的一系列板块相互作用过程(洋陆俯冲、俯冲板块回转、弧后扩张等),而深部地幔对流控制着大陆板块的漂移、洋陆俯冲带-大洋扩张脊-洋陆俯冲带系统(SSSs)迁移以及前进式俯冲带-扩张脊-回退式俯冲带组合(ARRs)发育与消亡。

图1. 原特提斯洋中的泛华夏陆块群(据Zhao et al., 2018)

图2. 横跨东南亚原特提斯构造域构造剖面(ARRs)

图3. 双层地幔对流及其控制的原特提斯闭合、泛华夏陆块群趋向冈瓦纳大陆漂移会聚模型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质学国际权威刊物《Earth-Science Reviews》上:Liu, J.L., Chen, X.Y., Fan, WK., Shan, H.S, Yan, J.X., Ding, X., Zhao, T.Y., Yu, X.Q., Liu, Z.H., Xu, Z.Y., 2021. Dynamics of closure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outheast Asian Tethys realm. Earth-Science Reviews 222, 103829.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5221003305






相关话题/系统 过程 控制 地球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