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我校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韩中鹏等在“大陆汇聚与青藏高原隆升”求真研究群体李亚林教授和王成善教授的指导下,对青藏高原中部的伦坡拉和尼玛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多年细致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
1、在伦坡拉盆地发现了多层凝灰岩与沉凝灰岩,结合锆石U-Pb定年结果与地表露头的对比,重建了该盆地约35-9Ma期间的地层格架,并首次在青藏高原中部报道了晚中新世的沉积地层。
2、对现今流经伦坡拉和尼玛地区汇入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的两条西藏最大内流河(扎加藏布和重仓藏布)的河流沙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通过对比古今水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和碎屑组分特征,结合伦坡拉和尼玛盆地的古地理重建,提出现今高原中部内流水系的形成时代不晚于晚始新世,且古今水系的展布样式和流域高度相似,相似的水动力条件则表明该区域平缓的地貌特征至少在早中新世时就已经形成。
3、在内流水系长时间的剥蚀作用下,大量剥蚀产物不断地充填流域内的低洼地带,从而降低了流域内的地形起伏,是促使现今高原中部平缓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机制,而高原中部晚新生代流域盆地的演化则可能是下地壳(或地幔岩石圈)中塑性流动过程在地表的响应。
本项研究对青藏高原中部最大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地层进行了细致的厘定,提出了备受学界关注的平坦高原面形成时代的上限,新建立的地层格架为在该地区开展有关高原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沉积学依据。

图1. 伦坡拉盆地沉积地层格架与古今水系碎屑组分、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比

图2. 伦坡拉-尼玛地区古水系重建(a)及中新世流域盆地演化模式图(b)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著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Han, Z., Sinclair, H. D., Li, Y., Wang, C., Tao, Z., Qian, X., et al (2019). Internal drainage has sustained low-relief Tibetan landscapes since the early Miocen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 8741–8752. [IF2018=4.58]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19GL083019
附件20190924110928148686.pdf(4.910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