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豪副教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04

刘豪,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边缘海盆地构造-层序、沉积盆地构造古地貌、地震储层及隐蔽油气藏预测与描述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教育工作经历:
1992.9-1996.7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本科
1996.9-1999.7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硕士研究生
1999.9-2002.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2.12-2004.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
2004.11-现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任教
二、教学情况:
2007至今,先后独立承担《海洋资源》、《海洋矿产资源预测软件应用》、《油气综合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军事海洋学》和《身边的海洋资源》等课程5门,合讲《层序地层学》课程1门;主讲《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技术与EPoffice软件应用》研究生课程2门。独立指导研究生38名,协助指导博士生3名。主持、参与重点教改项目5项,编写教材3部,先后获得教学奖项10余项,其中2015年获“第八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组优秀教师指导奖”,2015年作为本科教学负责人获本科教学先进管理奖。
三、科学研究情况:
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共20多篇。兼任JournalofPalaeogeography编委、AAPG石油地质历史委员会委员,担任AAPG,JAES,MPG等10多种国际SCI期刊审稿专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四、学术特色
多年来一直围绕着“沉积盆地充填演化、控制作用与资源效应”学术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创新性学科,主要体现在:
1)边缘海盆地坡折体系、古环境和沉积充填动力学。从不同盆地类型层序沉积差异充填及主控因素入手,在构造活动强烈的裂陷盆地,首次提出了“坡折体系”新概念,探讨盆地剥蚀-沉积响应与充填动力学过程和“源型汇容、富砂聚砂”的砂体发育成因机制。为断陷或裂谷型盆地的沉积充填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藏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此外,针对我国坳陷湖盆盆大水浅、构造活动弱、物源体系发育等特点,通过对盆地古水深、古气候恢复和砂分散体系的刻画,深入探讨了古气候变迁、古水深波动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构建了浅水三角洲成因模式—砂体预测,在古水深定量恢复、古湖盆重建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
2)边缘海盆地源汇系统深时、定量化研究与资源效应。针对国际上“源汇系统”在深时、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前沿,系统阐明我国南海北部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源汇系统及其沉积动力学过程。同时,基于国际上“源汇系统”的研究侧重于造山带-深海区域,而有关内陆湖盆的相应成果几乎为空白这一现象,首次将我国边缘海“古代湖泊体系”概念引入,并尝试性地开展了内陆湖盆深时和“物源体系-沉积物路径-沉积体系”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构造差异作用对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参数的控制及其油气意义。
3)中国西部大型叠合盆地古隆起演化与盆地动力学背景。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针对“关键构造变革期各构造层”古隆起-古地理演化及油气意义这一热点和难点,在盆地范围内通过系统开展各层系剥蚀厚度恢复、关键构造变革期剥蚀厚度分配、关键构造变革期古构造恢复等工作,深入揭示了叠合盆地多期差异构造改造-古隆起变迁-地层变形-沉积剥蚀响应的油气意义,在“叠合盆地剥蚀厚度恢复”方面取得新成果,在“各构造层的古隆起-原型盆地与古地理演化对油气的建造和制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4)地震复合沉积微相(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储层砂体雕刻技术体系的形成。指出地震复合微相及储层砂体的预测核心在于以地质分析入手,建立起在高精度层序格架下不同沉积体系类型中成因砂体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为地震属性切片的地质解释提供依据,并进一步开展地震砂体的精细雕刻与模式识别。该技术体系的提出和完善在珠江口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大庆油田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中在十一五、十二五油气专项课题研究期间,涉及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浅水三角洲砂体精细雕刻为浅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提供了夯实的技术保障,直接指导了黄河口及莱北地区新近纪BZ34-3、BZ34-1N油藏的勘探,并于2013年获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一等奖。


近年来主要科技论文包括:

1.Hao Liu, A.J. (Tom) van Loon, Jie Xu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and sedimentary source-to-sink system parameters in a lacustrine rift basin: a quantitative case study of the Huanghekou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 China). Basin Research, 2019, doi: 10.1111/bre.12374
2.Lixin Tian, Hao Liu*, CHengmin Niu Xiaofeng Du et 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Neogene Minghuazhen Formation shallow water delta in Huanghekou area, Bohai offshore basin.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9, 8, 1-19.
3.Hao Liu, Jun Meng et al. Pliocene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deep-water sedimentatio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source-to-sink system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ignificance. Geological Journal, 2019, 54, 392–408.
4.Hao Liu, QInglong Xia, Xinhuai Zhou. Geologic-seismic models, prediction of shallow-water lacustrine delta sandbody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in the Late Miocene,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8, 7: 66-87
5.Hao Liu, Jun Meng, Santanu Banerjee. Estimation of palaeo-slope and sediment volume of a lacustrine rift basin: a semi-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southern steep slope of the Shijiutuo Uplift, Bohai Offshore Bas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7, 147, 148-163.
6.Hao Liu, Chunchen Zhao, Yongtao Ju. Evolution of lacustrine basin in relation to variation in palaeowater depth and delta development: Neogene Bohai Bay Basin, Huanghekou area, northern China. Arab J Geosci, 2017
7.Meng Jun, Robert S. Coe, Chengshan Wang, Stuart A. Gilder, Hao Liu et al., Reduced convergence within the Tibetan Plateau by 26 M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8.Xiaodong Lan, Hao Liu* et al. Dolomites of the Yingshan Formation in the Tazhong Low Rise, Tarim Basin: Dolomitisation and reformation model. Geosciences Journal, 2017
9.Hao Liu, Ian D. Somerville, Changsong Lin et al. Distribution of Palaeozoic tectonic superimposed unconformitie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significance for the evolution of palaeo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ary response. Geological Journal, 2016, 51, 627-651
10.Hao Liu, Qinglong Xia, Ian D. Somerville et al. Paleogene of the Huanghekou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 NE China: deposition–erosion response to a slope break system of rift lacustrine basins. Geological Journal, 2015, 50: 71–92.
11.Hao Liu, Changsong Li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zoic slope break system and its control on stratigraphic-lithologic traps: An example from the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5, 4: 284-304.
12.Liu Hao. Establishing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a lacustrine basin during its withering period using multiple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A case study of the Neocene of the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 China. Disaster Advances. 2014, 7: 52-66.
13.Zhao Chunchen, Liu Hao*, et al. The model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rift lacutrine basin in response to the background of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tectonic mechanisms. Disaster Advances, 2013, 6(8): 3-19.
14.Liu Hao, Wang Yingmin et al. Depositional slope break in shallow marine shelf setting and its control on regional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s tract. Disaster Advances, 2012, 5(4): 74-89.
15.Hao Liu, Changsong Lin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Analysis: The Early Paleozoic Paleo-Uplifts in the Tarim Basi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2, 23(4): 559- 581.
16.Liu Hao, Wang Yingmin et al. Study on the slope break belts in the Jurassic down-warped lacustrine basin in western-margin area, Jungga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6, 23: 913-930.
17.Zhao Chunchen, Liu Hao*.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sequence in the mid-depth form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medium-long base-level change in Huanghekou depress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1:199-206.
18.JuYongtao, Liu Hao*.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lake-floor fan of paleogene lower Member 3 of ShahejieFormatiom in northwestern part of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47-353: 1299-1305.
19.Liu Hao, Wang Yingmin. Restoration of eroded stratal thickness in key periods of tectonic change in a multi-stage supersuperimposedTarim Basin in Chin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2, 1(2): 1-24.
20.Yajun Li, Shu Jiang, Zhenglong Jiang, Hao Liu, Bingxi Li. Reconstruction of the Cenozoic History of Hydrocarbon Fluids from Rifting Stage to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tage in the Huizhou Sag,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Geofluids, 2017, online.
21.Meng Jun, Zhao Xixi, Wang Chengshan, Liu Hao, Li Yalin et al. Palaeomagnetism and detrital zircon U -Pb geochronology of Cretaceous redbeds from central Tibet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Geological Journal, 2017, online.
22.Shiping Wei, Hongpeng Cui, Zhenglong Jiang, Hao Liu, Hao He et al. Bio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of Calcite Induced by Bacteria Isolated from Marine Sediments. 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5, 46: 455-464.
23.Zhenglong Jiang, Baolin Liu, Hao Liu and Juan Yang. Trace metals in Daihai Lake sediments, Inner Mongolia, China. Environ Earth Sci. 2014, 71:255–266.
24.Shiping Wei, Zhenglong Jiang, Hao Liu, Dongsheng Zhou. Microbiologically Induced Deterioration of Concrete: A Review. 2014, 44: 1001-1007.
25.Renchenxin, Hao Liu, Guifan Li. Incised valley fi lling deposits: an important pathway system for long-distance hydrocarbon migr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Fulaerji Oilfi eld in the Songliao Basin. Petroleum Science, 2009, 3: 230-238.



任职以来主持参与科研项目近三十余项,包括主持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一、主持的国家级重大项目有:

2017-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源汇系统定量研究:陆架、陆坡地貌差异变化与沉积响应》,**;
2016-2020,“十三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渤海南部新近系极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精细评价技术与有利勘探方向》,2016ZX05024-003-003;
2011-2015,“十二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黄河口及莱北地区隐蔽油气藏研究》,2011ZX05023-002-005;
2009-2011,国家“973”子课题《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2007CB**;
2009-2011,“十一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2008ZX05023-02-03。

二、主持的其他项目:

2017-2019,基科研费优秀教师基金项目《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物源特征对深水沉积的响应》,2-9-2017-131;
2019,中海油上海分公司公关项目《西湖凹陷杭州斜坡带始新统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
2016,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公关项目《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古近系精细沉积体系分析与优质储层预测》;
2015,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项目《英台地区黑帝庙层潜力研究》;
2014,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公关项目《黄河口西南斜坡带古近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有利砂体预测》;
2012-2015,中石化西北石油管理局委托项目《塔里木盆地剥蚀量校正方法与古构造恢复研究》;
2012-2015,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黄河口地区坳陷湖盆萎缩期湖平面变化与地层结构响应》;
201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项目《杏西油田剩余油表述技术研究-杏西油田地震资料目标解释及外扩潜力评价》;
2012,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公关项目《黄河口西洼古近系四级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分析与有利储层分布》;
2009-2011,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公关项目《黄河口凹陷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
2008,中石化西北石油管理局委托项目《阿克亚苏地区三叠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
2007-2008-,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公关项目《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珠江组典型砂体地质模型及其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
2005-2006,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公关项目《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下中新统砂体展布及岩性地层圈闭研究》



1.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及应用(教材),2016
2. 油气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与应用(教材),2013
3. 海洋资源(教材),2013



1. 2013,渤海南部郯庐断裂控藏作用与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 2009,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逆掩断裂带混积地层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3. 2015,第八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组优秀教师指导奖(国家级)
4. 2015, 本科教学先进管理奖(教学负责人)
5. 2013,教学优秀三等奖
6. 2012,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校级)
7. 2009,师德先进个人(校级)
8. 2009,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三等奖(校级)
9. 2008,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校级)
10. 2008,教学优秀三等奖(校级)






近五年来,每年独立承担本科课程1门、研究生课程2门,合讲本科生课程1门,同时还承担二年级地质填图实习、本科小学期、毕业实习(3-4人/年)以及本科科技立项等教学任务,年均本科学时量超过250学时。
年均指导硕士研究生3-5名,截止2018年,共指导硕士研究生42名,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毕业32名。
此外,针对多年的教学积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成果梳理。先后主持或参与教改立项5项(2项校级重点),发表教学法论文4篇,主持编写教材1部,作为第二副主编编写教材1部,合作编写教材1部。
多年来一直围绕着“沉积盆地充填演化、控制作用与资源效应”学术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创新性学科,以研促教,为我校海洋科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奉献自己的力量。截止目前,已有3名本科毕业生获校级优秀论文,1名博士生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相关话题/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辛仁臣副教授
    1.1982年9月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原北京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煤田地质专业,1986年6月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1986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1989年6月毕业,获工学读硕士学位,导师孙永传教授。3.1989年7月在大庆石油学院参加工作,在石油勘探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沉积岩石学》、《沉积相》、《沉积岩成岩作用》等三门石油地质专业主干课,授课对象为研究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魏士平教授
    魏士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于2006年1月来海洋学院工作。主要承担了本科生的《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微生物学》、《北戴河海洋科学认知实习》;学校公选课《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生的《高级海洋地球化学》等教学工作。 从事海洋微生物学与环境地质学交叉学科方面的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杨娟副教授
    杨娟,女,生态学专业,副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群落生态学,环境海洋学、生物地球化学。教育背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士(2004)工作经历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博士后(2004-200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讲师(2006-2015)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环境学院,访问(2009-201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破格)(20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徐秀丽副教授
    徐秀丽,女,1976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卢龙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来源的活性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多株海洋放线菌和真菌,海洋红藻鸭毛藻、褐藻小粘膜藻、叉开网翼藻、苔海绵、列精海鞘等活性成分研究,发现了具有抗真菌,细菌,癌症,PTP1B等多种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结果已在JournalofNaturalProducts,TetrahedronLetters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郑凤霞副研究员(自然科学)
    郑凤霞,女,汉族,1963年12月生,山东阳谷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现任海洋学院党委书记学习经历:1980.09-1983.07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读书1983.09-1987.07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98.07-1999.12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经历:1987.07-2000.03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教师、教务科长(其中1992年借调地大北京科技处俄语翻译)2000.08-2007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由雪莲副教授
    由雪莲1984.11辽宁省辽阳人现任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NationalCorrespondent(国家通讯员);第十届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及AAPG会员共发表文章28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7篇(刊榜1篇,国际SCI6篇),《石油科学通报》青年编委,AAPG,EnergyExp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兰晓东讲师
    兰晓东,讲师,硕士生导师,山东威海乳山人。2003~2007年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资源勘察)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2010年保送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2014年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方向,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2015年破格为硕士生指导教师。迄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方芳助理研究员(自然科学)
    方芳,女,汉族,1983年出生,山西长治人,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助理研究员。学习工作经历: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防空兵学院,大专;2003年6月至200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第371医院,信息科技士;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计算机应用与技术,工学学士;2005年6月至2005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第371医院,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徐杰讲师
    徐杰,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源-汇沉积体系研究,锆石年代学本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系方式:jiexu@cugb.edu.cn主要文章发表情况:[1]2017Xu,J.,D.F.Stockli,J.W.Snedden,Enhancedprovenanceinterpretationusing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吕士辉讲师
    吕士辉,2000-2008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质系留学,并于2009年01月获博士学位(固体矿产勘查与矿物学),2009年3月任教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继续从事大洋矿产资源勘查和海洋地质学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了学院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讲课程3门),于2011年起,先后参加了“中国大洋第22、30、34、39、43航次”的大洋科考任务,主要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及地质组组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