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顾雪祥教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03

顾雪祥,男,1963年12月生于江苏省海门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三系放射性地质与勘探专业(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矿床地质专业(理学硕士),1994年毕业于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UniversityofInnsbruck)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专业(自然科学博士)。1994-2000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工作,其间先后三次在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和意大利米兰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1996年被原地矿部(现国土资源部)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研究。2005年起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作。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四川省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沉积地球化学与沉积盆地演化,流体地球化学,盆地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1988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2篇,EI检索论文10篇;独著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署名人出版德文专著1部,合著出版中文专著2部、教材1部。近期发表的代表性论著有:
(1) Gu X X, Tang J X, Wang C S, Chen J P, He B B. Himalayan magmatism and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in the Yulong ore belt, East Tibet.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03, 78: 1-20.
(2) Gu X X, Liu J M, Schulz O, Vavtar F, Zheng M H. Syngenetic origin for the sediment-hosted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in NW-Sichuan, China: Ore fabric evidence. Ore Geology Reviews, 2002, 22: 91-116.
(3) Gu X X, Liu J M, Zheng M H, Tang J X, Qi L.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Proterozoic turbidites in Hunan, South China: Geochem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2, 72: 393-407.
(4) 顾雪祥,刘建明,Oskar Schulz,Franz Vavtar,付绍洪. 湖南沃溪金-锑-钨矿床成因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地球化学,2005, 34 (5): 428-442.
(5) 顾雪祥,刘建明,Oskar Schulz,Franz Vavtar,郑明华. 湖南沃溪钨-锑-金建造矿床同生成因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 地质科学, 2004, 39 (3): 424-439.
(6) 顾雪祥,刘建明,Oskar Schulz,Franz Vavtar,郑明华. 江南造山带雪峰隆起区元古宙浊积岩沉积构造背景的地球化学制约. 地球化学,2003, 32 (5): 406-426.
(7) 顾雪祥,Oskar Schulz,Franz Vavtar, 刘建明, 郑明华. 湖南沃溪钨-锑-金建造矿床的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矿床地质,2003, 22 (2): 107-120.
(8) Gu X X.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assic Tethys-turbidite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ctonic setting.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4, 58: 4615-4631.


1988年以来,主要从事川西北和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藏东斑岩型铜钼矿床、云南兰坪盆地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湘西地区钨-锑-金矿床和扬子地块西南缘低温及分散元素矿床的研究。主持和主研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地矿部行业基金、中科院“”和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等共18项。目前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1) 沉积喷流成矿作用过程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海相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和富氧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国家973项目专题).
(3) 黔桂地区中古生界油气储层流体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1) Gu X X, Liu J M, Schulz O, Vavtar F, Zheng M. H. Jungproterozoische submarine Primäranreicherung und metamorphogene Weiterentwicklung der stratiformen W-Sb-Au-Erzlagerstätten vom “Typ Woxi” in Hunan (Süd-China). Vienna: Geologische Bundersanstalt, 2002, 1-204.
(2) Gu X X. Turbidite-Hosted Micro-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Chengd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6, 1-239.
(3) 刘建明,顾雪祥,陈建平. 矿床学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2004,1-393.
(4) 郑明华,周渝峰,刘建明,顾雪祥,刘家军,张斌,Schulz O, Vavtar F. 喷流型与浊流型层控金矿床.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3.


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技术二等奖(2003)、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1998)、四川省十大科技人才奖(1999)、四川省青年科技奖(1998)、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9 )、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1996)等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先后为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了《矿床学》、《矿相学》、《工艺矿相学》、《矿床工业类型》、《低温地球化学》、《流体地质学》、《地质流体与成矿作用》等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8人。

相关话题/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