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周洪瑞教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03

周洪瑞,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籍贯为河南省内乡县。1975年参加工作,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
1978年2月-1982年元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1984年12月,为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12月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博士生,199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5年元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1985-1987年)、讲师(1987-1993年)、副教授(1993-1999年)、教授(1999至今),博士生导师(2001至今)。历任党政职务: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1987-1994)、学校博士生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1994年2月-1998年7月)、研究生处副处长(1995年4月-1998年3月)、研究生处处长(1998年3月-2000年9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0年9月-2004年1月)、博物馆馆长(2004年2月至今)。
2000年至今,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委员。
2005年至今,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


学术论文
1.周洪瑞、王自强,1993,豫西栾川地区“陶湾群”研究。现代地质,第7卷,第3期,266-273。
2.王自强、周洪瑞,1994,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中、新元古代及其构造古地理分析。王鸿祯等《中国古大陆边缘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构造演化》,地质出版社,38-56。
3.崔新省、周洪瑞、贾进华,199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宁、乌达地区石炭纪海相双壳类。现代地质,第8卷,第4期,403-412。
4.蒋干清、周洪瑞、王自强,1994,豫西栾川地区栾川群的层序、沉积环境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现代地质,第8卷,第4期,430-440。
5.陈芬、、周洪瑞、孙克勤、贾进华、张建平、武志国,1995,宁夏及邻区石炭纪植物群。现代地质,第9卷,第1期,1-10。
6.杨式溥、周洪瑞,1995,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遗迹化石。地质论评,第41卷,第3期,205-210。
7.雷振宇、周洪瑞,1995,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地质科技情报,第14卷,第2期,205-210。
8.雷振宇、周洪瑞、王自强,1996,豫西中元古代汝阳层序地层初步研究。地球科学,第21卷,第3期,272-276。
9.崔新省、董文明、周洪瑞,1996,豫西震旦系露头层序地层学初步研究及其意义。地球科学,第21卷,第3期,249-252。
10.Zhou Hongrui, Wang Ziqiang, Cui Xingsheng, Lei Zhenyu, Dong Wenming.1996, A 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Platfor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7, No.1.13-19.
11.周洪瑞、王自强、崔新省、雷振宇、董文明,1998,豫西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现代地质,第12卷,第1期,17-24。
12.陈建强、王训练、周洪瑞、杜子图、胡明花,1998,论层序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中国区域地质,第17卷,第4期,440-448。
13.周洪瑞、张传恒、王自强、王家生,1998,南天山造山带综合地层学研究。新疆地质,第16卷,第6期,291-298。
14.张传恒、周洪瑞、王自强、王家生,1998,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推覆体内部变形及其与逆冲构造的关系。新疆地质,第16卷,第6期,307-314。
15.周洪瑞,1999,豫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研究及其区域地层对比意义。现代地质,第13卷,第2期,221-222。
16.周洪瑞、王自强,1999,华北大陆南缘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性质及构造古地理演化。现代地质,第13卷,第3期,261-267。
17.杜子图、陈建强、王训练、田明中、周洪瑞、胡树庭,1999,鲁西隆起北缘帚状构造的厘定及成因机制。中国区域地质,第18卷,第3期,329 -333。
18.梅冥相、杜本明、周洪瑞、罗志清,1999,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初步研究。岩相古地理,第19卷,第5期,12-21。
19.梅冥相、徐德斌、周洪瑞,2000,米级旋回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沉积学报,第18卷,第1期,43-49。
20.Mei Mingxiang ,Xu Debin ,Zhou Hongrui, Genetic Types of Meter-Scale Cyclic Sequence and Fabric Natures of Facies Succes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11, No.4, 375-382.
21.梅冥相、周洪瑞、杜本明、罗志清,2000,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沉积层序的初步研究。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第20卷,第4期,47-59。
22.Mei Mingxiang ,Ma Yongsheng, Zhou Hongrui, Du Benming, Luo Zhiqing, Guo Qingyin, 2001,Fischer Plots of Wumishan Cyclothems, Precambrian Records of Third-Order Sea Level Change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12, No.1, 1-10.
23.梅冥相、马永生、周洪瑞、杜本明、罗志清、郭庆银,2001,雾迷山旋回层的费希尔图解及其在定义前寒武纪三级海平面变化中的应用。地球学报,第22卷,第5期,429-436。
24.李振清、周洪瑞、陈建强,2001,山东淄博地区上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现代地质,第15卷,第4期,377-382。
25.张传恒、周洪瑞、刘本培、李红生、王训练,2002,南天山造山带中段古生界构造地层研究新进展。地质论评,第48卷,第1期,9-14。
26.陈建强、王训练、胡树庭、杜子图、周洪瑞、田明中,1999,层序地层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十世纪末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新进展。地质出版社。1 -14。


教学研究论文
1.周洪瑞、姜立、赵文萃、尹明哲、谭丹、余钦范,1996,加强课程建设,拓宽地球科学博士生的知识面。中国地质教育,第4期,18-20。
2.尹明哲、周洪瑞,1996,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培养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中国地质教育,第4期,22-23。
3.周洪瑞、史晓颍、姜立、赵文萃、谭丹、尹明哲,1998,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中国地质教育,第1期,69-71。
4.赵文萃、史晓颍、周洪瑞,1998,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给单科院校的启示。中国地质教育,第4期,44-45。
5.赵文翠、周洪瑞,1999,我校研究生教育20年的回顾与总结。中国地质教育,第4期,49-50。
6.周洪瑞、史晓颍、赵文萃,2000,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305-308。
7.周洪瑞、余际从、林善元,2000,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出处。人文与管理论丛,第3期,114-115。
8.王冰、周洪瑞、宁丕跃,2000,开展校企联合,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人文与管理论丛,第3期,122-124。
9.邓军、周洪瑞、赵文翠、姜立、宁丕跃、李平、别青城,2001,发展规模,提高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国地质教育,第1期,37-38。
10.程捷、岑况、田明中、周洪瑞、赵乐华、陈建强,2005,新世纪地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挑战。中国地质教育,第1期,16-18。


科研项目
1.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课题,塔里木盆地北部和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与油气关系。(编号:85-101-02-01-01),1992-1995年(课题参加者)
2.国家305 攻关项目“南天山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层控多金属成矿条件研究”( 编号:96-915-04-01) 1996-1999年(课题参加者)。
3.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之专题 “中朝地台南部中、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编号:SSLC-1-1)1992-1996年,(专题负责人)。
4.国家科委“九五”攀登计划专项《中国层序地层、地球节律与古大陆再造研究》之子课题“中朝地台中、南部中、新元古代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研究”(SSER-1-2),1997-2000年,(课题负责人)。
5.地矿部区调项目,山东淄川、文祖地区1:5万地质填图,1996-1999年,(课题参加者)。
6.横向合作项目,柴达木盆地北缘及祁连造山带板块演化研究,1996-1998年(课题负责人)。
7.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桐柏地区银多金属调查评价》2000-2001年,(专题负责人)。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南和华北地块对Rodinia 全球超级大陆事件的响应》,2001-2004。(课题参加者)。
9.中国核工业地质研究院《海拉尔盆地西胡里吐和克鲁伦凹陷沉积特征研究及地质建模》,,2001-2002(项目参加者)。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南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高分辨综合地层学研究》,2002-2004年,(项目参加者)
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2003-2004,(项目参加者)。
12.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豫西南地区铅锌银成矿规律研究》,2003-2005年,(专题负责人)。
1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燕山雾迷山组米兰柯维奇旋回成岩作用模式及其地球化学》, 2003-2005年,(项目负责人)。
14.科技部《国家自然科技平台岩矿化石标本库建设》,2004- ,(项目参加者)。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类项目
1.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九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跨世纪地学类博士、硕士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研究》,1997-2000年。(课题参加者)
2.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九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生院建设及管理水平评估指标和方法的研究》,1997-2000年。(课题负责人)
3.地质矿产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学科专业目录中地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研究》,1998-2000年。(课题负责人之一)
4.地质矿产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地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研究》,1998-2000年,(课题参加者)
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地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02-2003年。(课题负责人)
6.北京教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地质类本科教育与本科后续教育协调与统一》,2002-2004年。(课题参加人)


1.周洪瑞、王自强、崔新省、雷振宇、董文明、沈亚,1999,华北地台南部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研究。地质出版社。
2.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2004,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地质出版社。


1.1996年教学研究成果“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96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1997年教学研究成果“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获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3.199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优秀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
4.2001年教学研究成果“跨世纪地学类博士、硕士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研究”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三等奖(排名第四)。
5.2004年“地质类本科教育与本科后续教育协调与统一”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四)。





1、本科生教学:
《沉积学与古地理学》 地质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48学时。

2、研究生教学:
《沉积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48学时。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地质类研究生选修课,40学时。
《中国地质学》,地质类研究生选修课,48学时。

3、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招生专业: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研究方向:(1)沉积地质与沉积矿产、(2)古地理与古环境

4、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招生专业: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研究方向:(1)沉积地质与沉积矿产、(2)古地理与古环境

相关话题/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