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瞭望》专访王瑶琪校长:为国而生与国同行 厚植财经报国人才沃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近日,我校校长王瑶琪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财大如何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中央财经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王瑶琪校长这样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全球化工作能力和全球行业领导力。
希望学生懂得善待财富的道理——于个体,要学会健康地创造财富、管理财富,有道德地使用金钱,切勿掉到资本贪婪的陷阱中;于社会,要致力于有坚实基础的财富创造,以及合理的制度激励与引导,让资源配置更科学高效,同时又要根植在对贫困改善、对贫困者社会公正的保障中,让财富能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真正造福于民。


为国而生,与国同行


1949年,开国大典结束后第36天,为培养新中国急缺财经管理人才,由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中央税务学校(初名华北税务学校)成立,新中国财经教育由此开篇。
后历经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阶段,1996年,这一财经教育“国家队”正式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下称中央财大)。
七十余载栉风沐雨,中央财大始终奋斗在富国裕民、求真求是的道路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14万各级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被社会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从忠诚履职的铁面审计长、亚洲年度最佳财长、勇于改革的央行行长、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到各大银行行长、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再到新经济下的商业青年领袖,中央财大培养的人才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时代发展的开拓者、改革者、推动者和建设者。





以财经报国


《瞭望》:你在中央财大学习工作近40年,对这所学校是什么印象?
王瑶琪:作为党领导下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中央财大创立之初就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红色理财专家”的光荣使命。
老一辈红色财经人白手起家,为新中国财经体系建设和财经教育开辟道路,把“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基因镌刻在一代代中央财大人的血脉中。
首任校长李予昂,老一辈****陈岱孙、崔敬伯、张伟弢、崔书香、张玉文、姜维壮等先生,用学贯中西的财经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言传身教,他们的学生们也将强国富民的夙愿薪火相传,逐渐成长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我是198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学的基建财务与信用专业,此后就没离开过中央财大,亲眼见证了中央财大近40年的发展。我深深感受到,正是“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和一代代胸怀赤子之心和家国之志的中央财大人不懈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中央财大。
《瞭望》:你怎么看新时代中央财大的使命?
王瑶琪:中央财大作为我国财经领域的头部高校,责无旁贷要担负一流财经人才培养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勠力同心,把学校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同我国发展现实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联,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作为校长,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守财经报国理想,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持“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中,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瞭望》:2017年中央财大应用经济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后,你们采取了哪些举措建设这一学科?
王瑶琪:一方面,加强深耕,巩固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新优势。动态调整二级学科,在财政学、金融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以及经济史、金融史等专业类史学上下功夫。基本做到了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全覆盖,形成了诸如“新市场财政学”“中国金融结构理论”等原创性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推动交叉融合,探索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新视角。以解决国家战略经济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加强探索学科前沿,拥抱新技术,推动应用经济学与统计学、法学、网络空间安全等交叉融合。2019年学校的“金融安全工程”“战略经济与军民融合”两个学科成功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都是交叉学科。此外,学校牵头申请的“智能服务交易与监管技术研究”项目,也体现了经济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获批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瞭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全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中央财大做了哪些新探索?
王瑶琪: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在变革中求得大发展,在不确定性中求得确定性。
为此,中央财大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开展了一系列变革性探索。
在本科阶段,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加强数据科学教育和双外语语言能力训练,为学生筑牢学科基础。
在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好好做研究、做学问。此外,积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金融科技、AI会计、大数据营销等专业培养中,更加注重职业工作能力的细化深耕。
在博士阶段,鼓励学生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基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
此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全球化工作能力和全球行业领导力。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影响力会不断增强,与各国开展经济社会活动的交往也会日益频繁,这就迫切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备卓越的全球化工作能力,尤其是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瞭望》:作为财经教育的国家队,请结合中央财大的探索经验,谈谈如何推动新时代的财经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王瑶琪:推进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具体而言,财经类大学办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中国70多年发展史,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汲取发展力量。同时,应清醒认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局视角,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推动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中央财大的探索来说,我们主要有三大思路和举措。
一是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高度融合的学科体系。当前,数字时代已扑面而来,不可回避。财经类大学必须更新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近几年,我们在数据科学方面新设了几十门课程,还推动校内多学科共建“金融安全工程”学科和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适应数字时代对财经教育的需要。
二是立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多年实践经验,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在“新市场财政学”“发展宏观经济学”等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特殊贡献。在“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经济与军民融合”“数字经济与中国经济转型”等方面,研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许多成果纳入国策。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学校积极鼓励和倡导师生深入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一线了解现实情况。比如,鼓励师生开展田野调查,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深入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们正逐步在某些领域搭建专有的数据库,如考虑对中国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进行规律性总结。同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财政、金融、税收、投资法律、投资环境等方面问题,让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更好满足时代要求。
《瞭望》:中央财大是教育部、财政部、北京市共建高校,你怎样看一所大学和所在城市的关系?
王瑶琪:融洽的校地关系对学校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作为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大学,要有为属地服务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中央财大依托首都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广泛参与北京市财政、税务、科技金融等各项政策研究,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在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学校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共建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联合筹建北京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院,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和“四个中心”建设作贡献。
北京市市、区两级政府对学校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2009年正式启用的中央财大沙河校区,为中央财大发展注入崭新活力,就得益于北京市及昌平区的大力支持。


善待财富


《瞭望》:你从事育人工作已有35年,对教育这项事业有什么体悟?
王瑶琪:坦率讲,教育是一件艰辛、繁复、长期的工作,绝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能收获。
随着育人经验逐年增加,我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内涵。我们今天下的所有功夫、采取的所有举措,会在十年以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见效果。
换句话说,教育成功与否要靠未来去证明。我希望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至少持续到毕业十年以后。如果学生毕业十年后,大学老师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范式的塑造和影响,仍能引领学生前行,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瞭望》:你对中央财大走出的学生有什么寄望?
王瑶琪:中央财大的学科特长决定了这里的毕业生有能力、有机会与资本无限接近,而资本在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推动力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问题,需要警惕。所以,我特别希望中央财大走出的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善待财富。
我连续几年作毕业典礼致辞,从未祝毕业生前程似锦,因为我真不知道前程似锦是什么,是高官、是厚禄,还是巨富?但是我心里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作为中央财大毕业的学生,是要引领这个社会往前走的,所以我希望他们走上社会后,要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克服别人克服不了的。
《瞭望》:如何做到善待财富?
王瑶琪:于个体而言,要学会健康地创造财富、管理财富,有道德地使用金钱,切勿掉到资本贪婪的陷阱中;于社会而言,要致力于有坚实基础的财富创造,以及合理的制度激励与引导,让资源配置更科学高效,同时又要根植在对贫困改善、对贫困者社会公正的保障中,让财富能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真正造福于民。


相关话题/中央 财经 教育 学科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