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外语系学系简介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6

外语系
           

  
  外语系是在国际传播学院成立以前原外语系亚非语言教研室和欧洲语言教研室基础上成立的。外语系自1958年开办波斯语专业起,直至1965年共开办过包括:波斯语、泰米尔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斯瓦希里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世界语、瑞典语、荷兰语、希腊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普什图语、印第语、阿萨姆语、僧伽罗语、老挝语、他加禄语、豪萨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朝鲜语、越南语、马来语、匈牙利语。其中有些语言在我国是独办或首办。1965年,原外语系非通用语班多达30个,学生总数达650人,是当时我国高等学校培养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基地之一,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并驾齐驱于中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外语系开设了僧伽罗语、孟加拉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波斯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和泰米尔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匈牙利语和阿尔巴尼亚语。
 
  
  1989年和1990年,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广播学院文科类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择优选拔了12名学生学习世界语和4名学生学习波斯语;1990年和1995年,经教育部特批,我院与外交部、外文局、图书进出口公司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招生,经文化、专业考核后提前录取,定向培养斯瓦希里语、普什图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和尼泊尔语非通用语专业人才。
 
  
  2000年2月教育部签发了高教司(2000)11号文件,该文件就关于申请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问题,向全国有关高校作了指示。国际传播学院根据院领导的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式向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申请。经过积极筹备,我们于2000年4月提前招收了日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斯瓦希里语、波斯语和葡萄牙语7个非通用语种的学生,人数达192人。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专门组织专家组对我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了评估论证,并于2003年正式批准我院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为今后的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探讨非通用语双语教学规律与教学模式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所学非通用语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前两年非通用语、英语并重,不同时期强调不同重点的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去国外留学一年,大学四年级时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目前,外语系在编教师共有35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5人,他们当中有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还有多名教师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了真正探索出一条更好地培养非通用语人才的路子,我院多方挖掘社会力量,采取联合办学方式,聘请高水平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其中返聘正教授1名,外聘教师23名,都具有正副高级职称,弥补了我们师资力量的不足。
 
  
  我们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署了联合联合办学的协议,共同培养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专业人才。2001年9月,我们开设了僧伽罗语、马来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6个非通用语专业,2002年9月开设了荷兰语、朝鲜语、越南语、俄语、葡萄牙语、日语和德语7个非通用语专业。至此,国际传播学院共开办过34种非通用语专业,我们力争再用3至5年,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对外广播的所有语种全面覆盖。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就业人才市场是检验我们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为了让学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语环境:组织学生到其他外语院校参加联谊活动,到校外使领馆参加外语学术活动。另外,我们与葡萄牙东方基金会、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大学、孟加拉达卡大学语言学院、日本国东京实践女子大学、法国里昂第三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雷蒙诺夫新闻学院和马来西亚语言出版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可以定期派学生去语言所在国留学。到2002年10月份,我们将有2000级三个语种的80名学生公派出国留学,这是我们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我们深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及多语种的创造型人才之路是漫长和艰巨的,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迎接时代的挑战,为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要走优化发展之路。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