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于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30

简历:
于强,男,1965年8月,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9项,指导过23名研究生。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教育、工作背景:1988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至今。201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空间科学实验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遥操作技术等。
研究的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神舟1号、2号和3号飞船、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上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之中,在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的研制任务中,承担了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空间流体力学科学实验、空间燃烧科学实验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中实验设备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支持。研究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电控箱”(应用于神舟1号、2号和3号飞船上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空间综合材料实验装置电控箱”(应用于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上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多功能炉电控箱”(应用于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上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空间高温平台关键技术”、“多功能材料科学实验装置”、“空间高温材料科学实验装置控制系统”、“空间溶液晶体生长及其实验单元控制系统”、“材料样品悬浮实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863-2-7-3空间梯度炉控制器”等项目;空间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的“空间量子相变实验综合控制概念研究” 等项目;空间流体力学研究领域的“蒸发对流箱控制系统” (应用于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上的空间流体力学实验)、“蒸发液滴空间实验研究的图像反馈控制系统” 等项目;空间燃烧科学研究领域的“导线特性箱控制器” (应用于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上的空间燃烧实验)、“煤燃烧箱控制器” (应用于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上的空间燃烧实验)、“微重力燃烧实验中的气体环境和气体流量控制技术研究”、“空间站灭火技术研究”;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微型紫外可见光谱仪” 等项目;空间综合实验技术研究领域的“微重力振动隔离装置”、“空间遥操作技术”等项目。


社会任职: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五届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获奖及荣誉:
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代表论著:
1.Qiang Yu, Shijie Cai, Zhiqiang Zhu,Qiusheng Liu, and Binghong Zhou, Droplet Image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in Evaporation Experiment, 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2, No.2, 2010/4, P139-144.
2.于强,王刚,秦琳琳等,多温区空间晶体生长炉的解耦预测控制研究,《系统仿真学报》,Vol.22,No.8, 2010。
3.Yu Qiang, Ai Guozhi, Wu Le, Xu Minghou, Zhou Binghong, The Facility for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 under microgravity,The Japan Society of Microgravity Application,Vol.28,No.2.
4.于强,余春,翟光杰,周炳红,刘伟峰,微型紫外可见光谱仪及其电接口,《空间科学学报》,2012年第32卷,第3期。
5. 于强,王小庆,耿宝明等,空间科学实验通用地面检测系统研制,《空间科学学报》,Vol.36,No.4, 2016。
于强,王刚,秦琳琳等,多温区空间晶体生长炉的解耦预测控制研究,《系统仿真学报》,Vol.22,No.8, 2010。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空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