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亮 Liu Hongliang (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195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 “ 六五 ” 、 “ 七五 ” 、 “ 八五 ” 、 “ 九五 ” 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曾获得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成果。 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文兴 Wang Wenxing ( 1927.11.17- )环境化学家。出生于江苏萧县 , 祖籍山东临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 195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青岛)。大学毕业后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在原化工部属沈阳、北京、天津化工研究院主要从事烃类催化氧化研究,开发了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法和电磁泵流动循环法研究烃类催化氧化的机理与动力学。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 1978 )。七十年代后期转向环境化学,曾参加了我国黄渤海污染调查和三省市蓟运河污染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 1976-1980 ),近 20 多年来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研究,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六五至九五历届负责人,在大气环境容量、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降水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建立了各种室内、室外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和煤烟型污染的规律。近年来开展了环境物理化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及省部级奖多项。 1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任阵海 Ren Zhenhai (1932.11.7 -) 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新乡人。 195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 50 年代末,参加国家战略作物防寒害工程;从事云雾催化工程。 60 年代以来,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研究;负责核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及三线基地防止环境污染研究;倡议建立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创造性地解决建立适宜模型、发展探测技术、获取综合参数等关键问题,国内最早组织大气环境航测着重边界层中、下层包括市区内和区域性研究,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 SO2 转化率实验,填补学科空白。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宏观规律;创立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研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利用卫星资料研究陆面生态变化,参加沙尘暴研究。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孟 伟 Meng Wei ( 1956.9.22 —),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环境科学专家。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环境保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环境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于流域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河口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在流域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流域生态质量评估、河口海岸带生态健康管理、污染调控对策,以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生态安全评估等方面,取得有特色的开创性科研成果学术贡献。主持完成了“ 973 ”、“ 863 ”、科技攻关等多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主持完成了“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为国家应对松花江污染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主持制定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总体实施方案,被聘为该专项技术总师。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奖 7 项,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著作 6 部。 200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