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性抑郁障碍(MDD)与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两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二者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多表现为抑郁发作),但二者的药物治疗策略不同,误诊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增加自杀风险患者,所以早期鉴别诊断对治疗至关重要。目前鉴别这两种疾病仍旧依靠病史及症状,早期鉴别诊断准确性不理想,因而如何挖掘客观的鉴别诊断标志物是该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
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对维持人体健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能通过其代谢产物与宿主免疫系统及迷走神经通路等相互作用影响脑功能,参与脑疾病发生。王刚教授团队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上述两种疾病中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通过比较165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271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217例健康对照的粪便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现三组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显著不同。与健康人相比,4个肠道微生物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UT)在重性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中一致改变。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重性抑郁患者中上调的属于拟杆菌科的5个OTUs和1个瘤胃菌科OTU形成一个正相关的共变网络;而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改变OTUs构建的共表达网络相对复杂。三组间共鉴定出26个差异OTUs,其主要属于毛螺菌科、 拟杆菌科、假单胞菌科和瘤胃菌科。这些OTUs组合后可以有效地区分三组人群,其中4个OTUs(主要属于毛螺菌科)还可反映抑郁或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严重程度。

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明显改变
上述工作为进一步明确重性抑郁与双向情感障碍相关的关键致病菌及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开发基于菌株的诊断与治疗新方法。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1296, 81601185, 81771490, 81371310, 8197127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307200, 2017YFA0505700)及北京市优秀青年培养资助拔尖个人(2018000021223ZK36)等项目资助。

王刚,首都科技领军人才,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中心副主任及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境障碍的临床诊疗。担任国际双相障碍协会(ISBD)全球理事/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抑郁障碍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委创新型重大科技进展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和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