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ina's response to the rising stroke burden"述评中,研究人员主要探究了中国卒中人数逐步增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直接影响脑卒中比率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应对中国脑卒中的严峻现实,我国政府实施了多项预防卒中的公共教育和初级预防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从2002年到2012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提高了16.3%、16.4%和7.7%,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分别提高了36.1%、33.4%和30.6%;1996年到2012年6年时间,烟草使用下降了7.2%。研究团队同时还开展了地区和国家卒中登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质量改进项目,使中国脑卒中复发和病死率显著下降。
国家加大临床科研投入,王拥军教授团队开展的“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CHANCE研究)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干预研究”(金桥工程),获得了具有国人人群特征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改写了国内和国际指南。在述评中,王拥军教授提出应充分发挥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技术和政策优势,优化整合我国脑卒中救治链条,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为国家进一步开展包括脑卒中在内的慢病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底,《BMJ》召开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圆桌会议,由王拥军教授牵头组织该领域多名国际顶级专家深入研讨,形成最新的轻型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国际专家共识,应邀在《BMJ》同期发表述评文章"Acute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minor ischa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王拥军教授带领团队在系统回顾了既往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从合适人群、治疗时间窗与双抗治疗疗程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轻型卒中和TIA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的证据,并达成共识。
该国际共识的核心证据,来源于王拥军教授团队提出的“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防控是我国脑血管病疾病防控的最重要窗口之一”的科学论断及其带领团队开展的CHANCE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开展CHANCE研究,证实在发病后24小时的治疗时间窗内,21天的短程新治疗方法(简称CHANCE方法)可使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90天复发风险下降32%,而出血风险未增加。该成果2013年发表在《NEJM》杂志上,同时入选该杂志“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
世界著名医学期刊《BMJ》邀请中国****同期发表2篇述评性文章,充分体现出国际上对中国卒中疾病防控和临床研究的高度认可。述评以我国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病之一——脑卒中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政府应对政策和措施的显著成效,向其他国家分享了中国模式和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卒中防控特点,自主开展的临床研究成果成为国际指南和共识的核心证据,推动了国际临床指南的更新与修改,为全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关附件
述评原文1.pdf述评原文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