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起的全球最大的医疗质量改进登记“跟着指南走-卒中”项目研究证实,医疗质量改进工具如临床路径、医生培训和实时医疗质量水平反馈可有效改善卒中医疗质量,使综合指标执行率从2006年的85.9%提升到2011年的94.1%。部分整群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医疗质量干预措施可改进卒中医疗服务,如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策略管理急性卒中发热、高血糖和吞咽功能可改善患者3个月死亡和致残。
王拥军教授团队分别于2007-2008年与2012-2013年进行了两次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综合指标执行率从60%提升到76%,但各项指标执行率参差不齐,特别是静脉溶栓和房颤抗凝指标执行率仍不理想。这些数据反映了干预措施执行情况对卒中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尚缺乏基于整群随机对照方法评价多重干预措施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改进影响的研究,对其是否改善患者短期和长期的预后尚缺乏证据。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王拥军教授率领国家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基于医院的整群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将40家医院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纳入患者为发病在7天之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其中,20家干预组医院接受一项多重的医疗质量干预措施,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路径、急性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质量指标操作手册、专职医疗质量协调员和质量评价和反馈信息平台。同时,20家对照组医院常规治疗。此次对照研究共纳入4800例发病7天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最终3980例患者完成1年的随访。
研究显示,与对照组医院相比,采用医疗质量改进的多重干预模式干预组医院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的综合指标,分别为88.2%比84.8%。患者1年新的血管性事件率,干预组医院为9.1%,对照组医院为11.8%,相对下降22.9%;患者1年致残率,干预组医院为12.7%,对照组医院为14.7%,相对下降11.7%;患者1年的全因死亡,两组医院没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证实,多重质量改进干预工具和质量反馈,可改进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全国性的缺血性卒中病种医疗质量评价和改进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实现与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等相结合的持续反馈和改进。医院在接受医疗质量改进的干预措施后,可改进医疗质量,并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和长期结局。
本研究是围绕多重干预手段对医疗质量改进开展的相关研究,提示在脑卒中临床诊疗中应注重转化医学研究的水平和临床实践,落实临床指南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研究的重要落脚点。
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