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4年,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现有外聘院士1名,教授和研究员6名、副教授24名、讲师8名、高、中级实验师27名。其中博士、博士后1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0名。在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学科教育学等三个专业具有硕士授权资格,在9个方向上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系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拥有校级重点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现代化学开放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在学校科技园区建有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系里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分析化学专业)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物理化学专业),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联合课题。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其中硕士生导师6人。入选北京市百万人才工程2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1人,首都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完成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5项,北京市教委项目6项,完成北京市科干局3项,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5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省市级科技奖5项,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校级科研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青年奖2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SCI收录百余篇。发表专著10余部,申报专利7项。

  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基金2项,北京市教委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

  主要研究方向有:

  1.结构化学

  (1)过渡金属钼钨钒等金属配合物的仿生合成、晶体结构、谱学、抗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研究。

  (2)光电磁功能性钼钨钒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谱学与构效关系研究。

  (3)大环多酸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组装与性质研究。

  (4)催化剂的合成与结构及催化活性的研究。

  2.电化学(1)分子有序体系的构筑方法(自组装技术和L-B膜技术)及其表征方法。

  (2)超分子体系的电化学及纳米电化学研究。

  (3)电镀等工业污水的净化方法-电浮选技术及设备研究和开发。

  (4)柴油生物脱硫工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

  (5)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测定牛奶中残留的青霉素。

  科研条件与设施:

  合成实验室能实现无水、无氧、恒温、低温、真空和惰气保护等条件,能满足合成的需要。备有大型仪器:Bruker Smart Apex单晶衍射仪,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铂金-埃尔默1730),紫外可见光谱仪(UV-265),元素分析仪(PE-2400),电化学交流阻抗仪(M-378),热分析系统(DT-40),ICP-AAS(ICP-8401),气相摄谱仪和液相摄谱仪,电子显微镜,荧光分析仪、586计算机多台等。同时具备能进行切割DNA等实验的小型仪器和设施。

  电化学实验室具有九十年代初国际水平的美国EG&G PARCM388的电化学测试系统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等领先的电化学仪器,能完成各种电化学的测试和反应机理的研究。同时也具有一些常规的测试仪器。

  硕士生导师简介:

  鲁晓明,女,1955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入选北京市人才工程,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首都师范大学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物理化学学科带头人。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尔后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原子分子与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和参加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北京市和北京市教委基金以及多项局、校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3项省市级奖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28篇。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项;合作著书一部。

  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与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合作关系。

  科研方向:

  1.钼钨氧转移酶结构活性因子钼钨配合物的仿生合成、晶体结构、谱学、抗癌抗肿瘤活性研究与药物开发。

  2.学功能性钼钨金属多酸大环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组装、晶体结构、谱学、光电磁性质研究与超分子器件材料开发。

  近期代表作:

  1.钨氧转移酶的EPR和UV-vis研究,科学通报(SCI),2003,2,48 2.EPR and UV-vis Studies of the Biomimetic complexes of Molybdoenzyme and Tungsteoenzym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2003,

  邵会波,男,1965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1987.7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1.11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1996.1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弗鲁姆金电化学教研室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教育部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同时是北京市级和校级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入选了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54篇,有45篇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其中31篇学术论文,包括23篇SCI收录,1篇EI,7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另有学术会议论文22篇。3年内3次参加了香山科学会议。

  科研方向:

  1.分子有序体系的构筑方法(自组装技术和L-B膜技术)及其表征方法。

  2.超分子体系的电化学及纳米电化学研究。

  3.电镀等工业污水的净化方法-电浮选技术及设备研究和开发。

  近期代表作:

  1.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tudy of Schiff base by means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V. 12,No.12. p. 1101-1104,2001. 2. 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Schiff bases by means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J. Chinese Chem. Soc.,V. 49,No.1. P. 185-190,2002.

  马洁,女,1956年1月出生,副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和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在生物电化学和纳米电化学。已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电解水制氢新技术,北京市教委的课题纳米晶的电催化及耐蚀性能的研究,国家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重点实验室的课题Ni系非平衡合金的电催化特性,和北京大学合作研究了人体乳腺癌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免疫传感器的课题。现在仍承担北京市教委柴油生物脱硫工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并申请了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测定牛奶中残留的青霉素的基金。

  科研方向1.柴油生物脱硫工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

  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周荫庄男,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8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经教育部选送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学者。其间在Harnung S. E.教授指导下开展钒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多年从事物理化学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等教学工作。先后参加数项国家和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科研方向:

  1.具有生物活性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构效关系研究。

  2.催化剂的合成与结构及催化活性的研究。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