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瑞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31


刘瑞丰简介
姓名: 刘瑞丰
性别:
出生日期、出生地:1962年5月生于河北承德
现任职称(职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数字中心(WDC)中国地震学科中心主任,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震级测定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局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副组长。
电 话:
E-mail:liurf@seis.ac.cn


教育背景
1987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1991 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6 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8 在德国格拉芬堡(Gräfenberg)地震观测中心做访问****(7~12月)
2000 在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数据管理中心(DMC)学习(11~12月)
工作经历
1991 任全国测震基本台网技术管理组组长,负责国家I类台和Ⅱ类台的日常运行、资料产出、数据管理与国际资料交换等工作(1991~2005)
1994 开展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提出了宽频带面波震级ΜS(BB)的测定方法(1994~1996)
1996 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专家组成员,并承担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总体布局设计,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建设(1996~2000)
1996 长江三峡建设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的合作项目“长江三峡库坝区地震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负责地震台网中心的方案设计(1996~1998)
1997 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计划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97~1999)
1997 入选国家地震局“跨世纪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1997 任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建设专家组成员(1997~2001)
1998 任中国地震局全国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副组长(1998~)
1998 编写《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
1999 编写中国地震局计算机2000年问题(Y2K)应急预案,任专家组成员
2000 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九研究室主任(2000~2004)
2000 任《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主编(2000~2007)
2000 任《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主编(2000~2007)
2000 任《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副主编(2000~)
2000 主持编写《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地震观测)
2002 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赫蒂地球观象台(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Columbia University)客座研究员(Adjunct Scientist, 2002~2004)
2002 任中国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测震分项首席专家(2002~2007)
2002 任中国地震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2002~)
2002 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主任(2002~)
2002 任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测定专家组成员(2002~)
2003 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大楼与技术系统”总体设计组组长(2003~2007)
2004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筹备组成员,负责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建方案编写和技术系统设计
2004 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总工程师(2004~2011)
2004 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外籍专家(2004~)
2005 任世界数据中心(WDC)中国地震学科中心主任(2005~)
2005 任中国地震局测震学科技术管理组组长(2005~2014)
2005 任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负责人(2005~2011)
2005 任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国家地震安全工程”总体设计组成员,并担任“国家地震技术设施”分项总设计师(2005~2009)
2007 宽频带面波震级Μ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测定方法得到IASPEI震级工作组认可,被IASPEI新震级标准所采纳,推荐给各国地震台网使用
2009 任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总工程师(2009~2016)
2011 负责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通过科技部、财政部认证,成为首批“国家技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数据中心
2013 任中国海洋学会“海啸与风暴潮观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13~)
2014 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名称确定规则》(DB/T 58-2014)由中国地震局发布,2015年1月执行
2015 负责编写“中国地震局测震学科十三五规划”
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强制性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6)通过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
研究方向及领域
主要从事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数字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的测定方法已被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所采纳,并确定为新的IASPEI震级标准,现已推荐给各个国家使用;将 IASPEI 新震级标准首次在中国应用,为其他国家震级测定工作起到了应用示范作用;初步建立了我国震级测定与发布的标准体系,使我国的震级测定与发布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在台网技术管理方面,从1991 年起担任全国测震基本台网技术管理组组长和中国地震局测震学科技术管理组组长24年,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地震台网技术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中国地震观测系统的总体效能。在工程技术方面,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中国地震局的一些重点项目,完成了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升级换代和技术系统集成工作,在技术上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性突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多篇,已出版了4部专著。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硕士生10人、博士生2人,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研究生1人。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中国地震局项目:震级测定方法研究,负责人
国家标准委项目:强制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修订,负责人
中国地震局项目:模拟记录地震图数字化技术研究,负责人
中国地震局项目:全国测震台网业务培训,负责人
曾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
中国地震局项目:全国测震台网技术管理,负责人
国家科技部项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负责人
国家发改委项目: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建设(九五),负责人
国家发改委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测震分项(十五),首席专家
国家发改委项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十一五),总工程师
国家发改委项目: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十二五),总工程师
主要论著
Liu, R. F., Chen, P. S, and Li, Q,1993.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images in Yunnan and its neighboring district,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6(2),455~462.
Liu, R. F., Dang, J. P, Fang, S. D, and Chen, P. S, 1997. Linear Inversion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s of General Point Source Using Generalized Ray Theory,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6(2), 455~462.
Liu, R. F., Chen,Y. T, 1999. Applications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in fast response to earthquakes,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12(2), 129~136.
Liu, R. F., Chen, Y. T., Frank Krueger, Cheng,J., Yang, H., Han, W. and Mou, L.Y., 2000 Higher degree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of Mani earthquake using far-field broad- band recording,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3 (3), 241~248.
Liu, R. F., Wu Z. L. Yin, C. M., 2003,Development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ies: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al Systems, 1999-2002 China National Report on Geodesy and Geophysics for the 23rd General Assembly of IUGG, Weather Press.
Liu, R. F., Wu Z. L. Yin, C. M., Chen ,Y. T., 2003,Development of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al Systems. ACTA Seismological Sinica, 16(5),568~573.
Liu, R. F., Chen, Y. T., Ren, X., Hou, J. M. and Zou, L. Y.,2005. The November 14, 2001 Earthquake west of Kunlun Mountain Pass: an earthquake with unsaturated surface wave magnitud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8(5), 499~505.
Liu, R. F., Chen, Y. T. Peter Bormann. Ren, X., Hou, J. M. and Zou, L. Y., 2005. Comparison between earthquake magnitudes determined by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US seismograph network—Ⅰ. Body wave magnitud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8(6), 672~678.
Liu, R. F., Chen, Y. T. Peter Bormann. Ren, X., Hou, J. M. and Zou, L. Y.,2006. Comparison between earthquake magnitudes determined by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US seismograph network —Ⅱ. Surface wave magnitud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9 (1), 1~6.
Xie, J., Wu, Z. L., Liu, R. F., Schaff, D., Liu, Y. ,and Liang, J.H., 2006. Tom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of crustal Lg in eastern Eur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L03315, 1~4.
Bormann P., Liu R. F., Ren X., Gutdeutsch R., Kaiser D., and Castellaro S., 2007. Chinese National Network Magnitudes, Their Relation to NEIC Magnitud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New IASPEI Magnitude Standards, Bull. Seism. Soc. Am. 97 (1B), 114~127.
Liu, R. F., Chen, Y. T.,Ren, X., Xu Z. G. ,Sun L., Yang, H., Liang J. H., Ren, K. X., 2007.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earthquake magnitudes determined by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 (5), 497~506.
Liu, R. F., Gao, J. C., Chen, Y. T.,Wu, Z. L., Huang, Z. B., Xu, Z. G., Sun, L., 2008.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1 (5), 535~541.
Bormann P., Liu R. F., Xu Z. G., Ren K. X., Zhang L. W., Wendt S., 2009. First Application of the New IASPEI Teleseismic Magnitude Standards to Data of the China National Seismographic Network, Bull. Seism. Soc. Am. 99, (3), 1868-1891
刘瑞丰、陈运泰、邹立晔、陈宏峰、梁建宏、张立文、韩雪君、任枭、孙丽,2013。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参数的测定,地震学报,35(5):467~476。
刘瑞丰,陈翔,沈道康,郑秀芬,杨辉,陈宏峰,2014。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北京:地震出版社。
刘瑞丰、陈运泰、任枭、徐志国、晓欣、邹立晔、张立文,2015。震级的测定,北京:地震出版社。
刘瑞丰、郑秀芬、杨辉、薛峰、邹立晔、姚志祥、梁建宏,2015。地震观测数据的管理与服务,北京:地震出版社。
个人荣誉与获奖
1993 “中国地震报告的数据处理系统”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八。
1995 “用广义射线理论线性反演一般地震点源的地震矩张量”获第三届全国青年地震工作者科技论文优秀奖,排名第一。
1998 “构造环境应力场的测定方法及其在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1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技术系统”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5 “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地震学科部分”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2005 “数字地震资料常规分析处理、管理与服务系统”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7 “国外核爆试验地震监测技术建设应用实践”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九。
1995 国家地震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
1997 入选国家地震局“跨世纪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2000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先进个人
2001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地震监测预报及地震现场工作先进集体”。
2001 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2004 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一批人选
2004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 获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优秀奖
2007 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更新时间:2017年2月)
相关话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