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中非民间论坛致贺信
校长孙其信,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公参徐晨,坦桑尼亚农业部代表彼塔司·马雷马、莫罗戈罗省省长马丁·史格拉,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亚太区代表丹尼斯·恩卡拉等出席论坛。论坛由副校长杜太生主持。

孙其信在致辞中指出,十年磨一剑的“小技术大丰收”中坦农业合作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为我校积极贡献“全球发展倡议”和“支持非洲发展伙伴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十年,项目逐渐壮大,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我校师生与当地村庄增进互信、共享知识。他代表学校感谢中坦两国政府以及所有项目参与人员的长期支持与辛勤努力。
徐晨高度赞扬我校在“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的一系列务实行动与实践,衷心期待我校与坦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共建项目走深走实。
马雷马指出,中坦农业合作是中坦传统友谊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该项目不仅在当地广受农民的欢迎,也成为了中坦民间心灵相通的桥梁,构成了民间发起的中非农业合作的新典范。
史格拉高度评价项目的积极效果,感谢我校十年来为莫罗戈罗地区带来的发展。他相信中坦双方能够在已经建立的紧密合作纽带关系上,继续推进项目下阶段的大豆价值链改善项目。
恩卡拉表示,项目曾经多次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与三边合作优秀案例,项目体现了南南合作中的发展自主化与发展本土化的合作特色。

在项目回顾环节,我校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指出,项目开展的过程是中坦双方互相学习的过程,课题组与当地村民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十年来专注平行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示范减贫经验。
坦桑尼亚苏科因农业大学教授迪欧格拉提亚斯·鲁塔托拉回顾了项目十年的成果。当地受益农民展示了项目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小技术、大丰收”项目是2011年开始,李小云教授团队在非洲坦桑尼亚开展的农业和减贫项目的统称,包括坦桑尼亚村级减贫中心、中国-坦桑尼亚农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千户万亩”三个子项目,取得了包括参与农户的玉米产量平均提高了2-3倍等系列成果。未来,我校将推动项目点成为学校海外农业科学教育示范中心之一,从学位教育、技术培训和联合研究三个方面巩固项目合作成果,持续推进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农业发展合作,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贡献农大方案。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冯伟哲、全球学院院长徐秀丽以及我校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论坛。(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