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这群中农大学子在棉田种出“奥斯卡”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这是一个诞生在农大的棉花的故事。
谷雨落种,夏满抽芽,芒种见蕾,寒露妆成。纸一裹,赠与师长,天然去雕饰,尽显绵绵心意;为片为捻,纺染织绣,一棉化万象。
当青年接过非遗传承接力棒,“棉田”为校园特色文化景观注入了新鲜血液,“棉艺”为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带来了全新载体,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表达让世界为之惊艳。
在奚雪松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团队以棉花主题项目首次摘取ASLA学生荣誉奖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于1899年成立,已有一百多年历史。ASLA STUDENT AWARDS是由ASLA于2004年始办的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学生设计竞赛,以奖励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是风景园林领域全球范围内行业认可度最高的奖项之一,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风向标,被誉为景观界的“奥斯卡”。这次获奖是中国农大师生在该项国际学生设计竞赛上的首次突破。
水院——宫欣悦、安星润、路畅、邓泽宽、徐皎艺、鲁天云,园艺学院——陈昕昕、梁诗繁、李安坦、王琳组成的学生团队,在水院副教授奚雪松的指导下,经过持续四年的跋涉和探索,他们的项目“与自然共成长:校园中的半亩棉田打造自然学习基地”(Growing With Nature: School Cotton Field for Nature-based Learning)从全球440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喜悦之余,学生们为获奖项目的“农大风味”倍感自豪:“这是一件农科类大学才会做、才能做的事,这个项目为从农业生产到文创作品整个链条做出了很大贡献。”
项目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棉花”这一农作物而编织出的一张大中小学协同耕读教育模式的大网,构建了以“校园中的半亩棉田”为载体,以全年“二十四节气”为周期,大中小学师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共建共享的试验田。从而将“自然与人文、大学与小学、农业与文创”纽结在一起,在“大手拉小手”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

ASLA奖项评委会对本项目做出这样的评价:“该项目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示了棉花的循环生态,并将其与传统文化活动及节日联系起来,描绘出不同季节下校园棉田的美好场景。作品用精美的照片展示了棉花的种植和收获过程,孩子们的收获和用棉花创造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我们喜欢这个项目带给儿童、学校、家庭和志愿者们的积极影响。”
其实,对于这群获奖的农大人来说,景观界的“奥斯卡”只是一份来自专业的肯定,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活化才更是他们漫漫长路上追逐的光。
“棉棉”远道,缘起阡陌
奚雪松老师指导的是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学科,多年以来一直行走乡间,从事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研究的他常常看到:当前快速发展背景下很多价值独具的传统村落产业凋敝、人口流失、文化衰退、建筑湮灭,许多埋藏在乡村的非遗正面临着断代危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棉纺织与刺绣技艺。这一幕令他惋惜又痛心,于是他带领学生,希望能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而关于“棉花”的一系列奇思妙想,宫欣悦介绍道:“在一开始接触到棉纺织技艺后,发现全国很多地区都有着不同特色的土布纺织技艺,据此联想到了探索从一朵棉花到一块手织布的过程。”在与我校农学院棉花专家华金平教授和土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老师充分沟通后,大家共同决定在这一年中推进这个“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从“一粒种子到美丽书皮华丽转身”的原创性课程。团队在2017年便着手种植棉花进行试验,队员们惊喜地发现,棉花在每一个节气的形态都是美丽又富有变化的,“我们意识到棉花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还可以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

“手工村落要和城市互动,我们想到可以和学校产生联系,因为传统手工是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此前,奚雪松和清永小学部主管校长杨莹共同探讨如何真正落实劳动教育,二人看着学校里半荒半野的半亩土地,意识到此地大有可为,特别期望能够创造出一门课程,让孩子能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
星霜四度,且耕且读


2017年,项目启动。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与团队一起合作探索模式落地的可行性。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拿起了锄头,下地劳作。团队一边向农学专家请教,一边翻阅大量专业书籍,去学习棉花种植和管理技巧,过程中还要时刻观察、记录棉花的生长状态,并将知识转化成课程,让小学生们能与棉田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当看到棉田里结出棉桃时,“所有人都特别激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棉桃,更何况是在北京的一所小学校园里。
2018年是不断梳理总结的一年。一部分队员着手将实践成果整理出书,另一部分则继续探索项目的多元化。根据上一年经验,棉田里进行着五花八门的课程与活动。年末,团队还和永丰小学联合其他四所小学一起开展了一次棉花创意大赛,将大伙儿种出来的棉花寄给各个参赛学校作为原材料,最终收到了上百件小学生们制作的精美棉创作。也正是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我们的项目正好踩在了‘时代的浪尖’上。”奚雪松老师笑道。
2019年是成果“喷薄而出”和模式复制推广的一年。5月,团队与几所小学共同筹备许久的棉创作品展览暨决赛评选会在农大东区家属区报告厅拉开帷幕,小学生们还尝试种植传统染料植物。另外,项目还在山东、山西、贵州等地的学校进行推广,成果也同样喜人。

2020年,疫情爆发,小学搬迁,合适的种植场地没有了。双重变化之下,队员们开发出全新模式——在校领导的帮助下,购买了种植箱,把棉花种在了箱里。同时,云种植活动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小同学们都收到了棉花种子在家和父母一起种植,极大推进了家校互动的共育模式。
2021年是收获的年份,但收获并不意味着终止——目前队员们仍在致力于各地推广,尝试在乡村建立研学基地。
半亩棉田,一场接力

这,是一场各界的接力。
水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项目的发起、洽谈、团队组织、项目推进、活动及课程组织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而园艺学院、农学院等多个学院师生,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支持与指导。除此之外,如后勤党支部、本科生院等也尽力协助。同时,团队还组建了“耘艺营造社”,通过该平台招募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来帮助项目推进。

这,也是一场各届的接力。
“代际传承”是项目的最主要障碍,项目的辛苦会随着时间被不断放大,能坚持下来和团队一起向前突破的新成员较少。同时,队员来自不同年级、专业,都面临学业与项目执行的冲突。
面对难题,“小队员们”接过了接力棒。“刚开始,小学只是一个执行者,后来小学独立创造了很多。”小学生南涵语表示,“感谢有这样的活动,让我能够体会到种植的乐趣,感受生命的力量,期待收获的喜悦,将一颗责任的种子种在了心田。”

对于团队来说,四年,他们收获的远不止棉花。“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校园景观方式,我们的‘半亩棉田’理念被很多学校学习,接连又出现了‘半亩菜地’‘半亩西红柿地’等,也证明了这是一种可行的模式,是独属于我们涉农高校的特色,可复制性很强,也能带来许多借鉴和启发。”
对话“掌舵人”

指导老师奚雪松
如果将该项目比作一次航海,指导老师奚雪松则承担了把舵的责任。他引领大家前进,同时还要决定前进方向。当团队遇到困难时,要鼓励、鞭策他们不断探索前行。
谈到这次获奖的意义,奚雪松说到,“这个奖项传递了一种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能激励以后的学生努力学习奋斗,很有意义。获奖只是一瞬间,但影响却是长久的。”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改变,还需人们对乡村自然的观念发生改变。这种模式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范本,用同样的思维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耕读是“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有“读”之“耕”体现了读书是为了明心见性、安身立命,有“耕”之“读”能保证做到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修身、齐家、治国。历经四年,且耕且读,从种子到棉创,从乡村到城市,从创意构想到躬行深化,农大学子懂了知识,懂了文化,更懂了“解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与责任。

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李险峰:
中国农大是中国园林专业发源地之一。风景园林学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围绕“生态、健康、文化”三大主题,逐步培育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工程技术、乡村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健康景观与生态服务等研究团队,发挥我校农林院校领军地位和农业学科集群优势,承担起中国风景园林现代教育起源地的复兴传承,力争成为全国农业院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样板。
我校奚雪松老师指导的项目获得ASLA学生荣誉奖,该项目始于2017年谷雨,走过四季,历经春秋,持续至今,具有中国风格、农大特色。项目以“景观”作为方法、“景观设计师”长住田野,以人为中心逐步呈现孩子心中的“花园”,拓展了风景园林的边界,充分体现师生践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该奖项的获得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增添了重要一笔,将会极大鼓励师生,祝贺同学们!祝贺雪松老师!
水院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主任赵淑梅:
今年我系奚雪松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项目获得大奖,可喜可贺。我系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积极鼓励本科生与研究生参与各项学科实践与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作为课堂学习阶段的重要延展环节,学生们能“理论结合实践”,在参赛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个由学生牵头建设和日常维护的“半亩棉田”就是典型代表,在校园中已经成为大中小学师生开展自然“耕作”和人文“手作”的教育基地。不但为校园带来了一处富有农科类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而且形成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大学与小学、农业与文创”之间的纽带,让大中小学师生“大手拉小手”在全年度的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实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实现了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模式的创新。
通过该项目提升了学生推陈出新的设计能力和创新力,塑造了持之以衡的执行能力和坚毅力,培养了团结一致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这次获奖是对一直以来在农田中辛勤耕耘的同学们的重大鼓舞。希望他们能不忘初心,砥砺向前,取得更多优秀成果。
学子感想


宫欣悦:本次获奖是对项目及团队的重要肯定,也印证了我们是在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作为从17年就加入团队的”老队员“,我清楚的知道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诸多不易,感谢一路陪伴着”棉田“茁壮成长的所有参与者。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将这些经验带到更多的地方”开花结果“,让农大学子用实际行动为农大代言,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

陈昕昕:感恩这场自然+人文之旅,感恩老师的指导,感恩强大团队的支感恩ASLA的认可,感恩过程中每一次的相遇对话、互动关联,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关切,这是兴趣和持久动力的来源。期待未来继续与伙伴们一起成长,与项目一起生长,期待花园滋养更多人!

安星润:很荣幸跟随奚老师以及队员们经历半亩棉田的全过程,这次获奖意料之外但也情理之中,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与更多对社会有价值的项目。

路畅:此次获奖让我更加充满干劲和希望,像枝头的嫩芽蓄势萌发。我将怀抱梦想,踏着自己的人生节奏,将努力的汗水结成沉甸甸的果实,让人生发光。

梁诗繁:很高兴能够参与到此次项目并获得认可,这个项目带给我的不仅限于奖项,还有团队合作、自然体验、美学创作、劳动生产等多方面收获。日后将继续“根植大地”,奋勇前行。

王琳:半亩棉田不仅生长了棉花,还孕育了城市孩童回归土地、认知土地的机会!得知获奖结果的我心潮澎湃,无比激动!

李安坦:特别开心棉田项目获奖!与师兄师姐和队员们一起为项目努力的时光让我获益匪浅。

邓泽宽:很感谢有这次机会与大家一起获得荣誉,未来要再接再厉做出更大贡献!

徐皎艺:从赴西安学习非遗棉絮画到参与棉田的每个活动,这一路的经历对我都意义非凡!感谢老师的教导和师兄师姐的帮助,让我不仅收获荣誉,更获得成长!

鲁天云:能够参与到半亩棉田中,让越来越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了解,感觉非常有意义,成就感满满!(摄影:张智豪 受访者供图 微信编辑:李乐晨 微信责编:于哲 姜萍萍 张黛眉 任林萱)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稼穑青年”了解更多校园资讯)


相关话题/棉花 自然 风景园林 学科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