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生态过程与调控中心老师米国华简介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米国华 Mi Guohua


博士,教授,Ph.D., Professor 副系主任
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
Tel: +86-10-62893886 E-mail: miguohua@.cau.edu.cn



文章著作

简历
1981.9.-1985.7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学位
1985.7.-1988.7  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硕士学位
1992.7.-1995.7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博士学位
1995.7.-1997.7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博士后               1997.12     晋升为副教授
1998.7-10     德国Hohenheim大学植物营养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00.2-4.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访问学者
2003.1      晋升为教授 


研究领域


1. 硝酸盐调控植物根系生长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作为营养元素,氮素供应量的高低可以通过影响碳的合成及其在根、冠间的分配,影响根系的生长,这一点已了解的比较清楚。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氮素或其代谢中间产物本身还可以作为信号调控植物的代谢过程,尤其是植物根系的建成过程。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1)根系局部供应硝酸盐诱导侧根生长。在介质中氮供应较低的条件下,局部供应高浓度的硝酸盐可以显著刺激该部位植物侧根的生长,这一特点有利于作物以田间土壤氮素分布不均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获取潜在的矿化氮。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这种反应由于硝酸盐作为养分信号,通过调节一些转录因子(如拟南芥中的ANR1),进而调节侧根生长基因的表达。但目前对硝酸盐局部诱导的作物侧根的发生及伸长机制了解不够。(2)植株体内的氮素状态调节根系的生长。当土壤中供氮水平较高、植物体内的氮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植物根系生长受到抑制,被称为"系统抑制"(systemic inhibition),到目前为止,这种系统抑制的生理控制过程尚不得而知。最早曾有人认为,根冠间循环的氨基酸库可能是根系感受植株氮素状况的主要物质,也可能反馈调节根系的生长,但后来的试验也有相反的证据。近来利用具有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转基因烟草进行研究表明,植株内的硝酸盐积累在库中以调节根系的生长,但具体的调控途径不清楚。除此之外,还有人推测碳代谢产物、甚至多肽及mRNA等可能参与硝酸盐调节根系生长的反应过程,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本小组利用不同基因型的玉米为材料,利用生理及分子手段,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局部硝酸盐供应如何调节玉米的侧根伸长?基因型间有何差异?与氮高效吸收有何关系?(2)体内氮素状态是如何调节玉米根系对外界硝酸盐供应的反应?

2、玉米吸收利用氮、磷养分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大量施用氮、磷肥不仅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如湖泊富营养化、温室气体、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等,选育高效吸收利用氮磷养分的作物品种,降低施肥量,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选育养分高产品种需要两个条件,一方面是氮磷高产的作物种质资源,另一方面是了解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磷养分的生理及分子机制,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优良材料,并利用传统及分子育种手段,改良现有品种,以获得氮磷养分高效的作物新品种。

  本小组在筛选大量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氮、磷养分效率玉米基因型差异的生理及分子基础;(2)氮、磷高效性状的QTL定位;(3)氮高效新杂交种的选育。

科研项目


1997-1999: 主持国家人事部博士后基金课题:小麦库强度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1997-200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小麦后期碳氮代谢互作与粒重形成的研究"(39600088)
1996-2000: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李振声主持), 第3课题"土壤-植物相互作用的根际微生态效应"(张福锁主持)。
1997-200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玉米耐低氮种质资源筛选与生理基础研究" (39779438)
1999-2004:参加"973"项目"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及分子基?quot;第7课题"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G1999011707)
2002-200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玉米籽粒积累铁的生理基础及其杂种优势" (30170551)


承担课程


现代植物营养研究技术与应用(研究生必修课)
植物营养遗传学(研究生选修课)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本科生)


主要论著
Mi G.H., Tang L., Zhang F. and Zhang J. 2000. Is post-anthesis nitrogen uptake in wheat regulated by sink size? Field Crops Research, 3:183-190

Mi G.H., Tang L., Zhang F. and Zhang J. 2002. Carbohydrate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during grain filling as regulated by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two wheat cultivars. Jouranl of Plant Nutrition, 25(2):213-229

Mi G.H., Liu J., Chen F., Zhang F. Cui Z. and Liu X. 2002. Nitrogen uptake and remobilization in maize hybrids differing in leaf senescence.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6 (1)(in press)

Ming Feng, Zheng Xianwu, Mi Guohua, He Ping, Zhu Lihuang, Zhang Fusuo,2000,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on tolerance to low phosphoru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520-524

Ming F.,Zheng X.W.,Mi G.H., Zhu L.H, Zhang F.S.2001. Detection and ver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tolerance to low phosphorus in rice.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4(9):1399-1408

Ming F., Mi G.H., Zhang F.S., Zhu L.H., 2002.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rice plants to low-phosphorus stress and its physiological adaptive mechanism,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5 (6): 1213-1224

Li W.X., Wang Z.Y., Mi, G.H., Han X., Zhang F. 2001. Molybdenum deficiency in winter wheat seedlings as enhanced by freezing temperature.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4: 1195-1203

米国华 张福锁 (2000)玉米氮营养高效的生理、遗传与育种,植物营养研究进展与展望(冯锋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2-57

李燕婷,米国华,陈范骏,劳秀荣,张福锁,2001,玉米幼苗地上部/根间氮的循环及其基因型差异,植物生理学报,27:226-230

陈范骏,米国华,刘建安,张福锁(1999) 玉米自交系木质部伤流液中氮素形态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32:43-48

陈范骏,米国华,崔振岭,刘向生,张福锁,2002,玉米杂交种氮效率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玉米科学,10,10-14

明凤,郑先武,米国华,何平,朱立煌,张福锁,2000,水稻耐低磷有关性状的分子标记,科学通报,44:2514-2518

明凤,米国华,张福锁,郑先武,朱立煌,2000,植物营养性状有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生物工程进展,19(6):16-22

明凤,米国华,张福锁,郑先武,朱立煌,2000,水稻对低磷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适应机制的初步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6:138-141

明凤,米国华,张福锁,朱立煌,2001,发育时期对水稻耐低磷胁迫有关性状QTLs检测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15:248-252

刘建安,米国华,张福锁(1999) 不同基因型玉米氮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7: 248-254

米国华,刘建安,张福锁(1997) 玉米氮高效的生理基础与遗传改良进展, 玉米科学, 2: 9-13

米国华(1999) 受基因控制的植物根际效应,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4):41-45

印莉萍,杨 静,李伟,柴小清,印泽生,米国华(1999) 玉米根高亲和力铵转运蛋白基因(ZmAMT)的克隆及其表达,中国学术期刊文摘,5:1451-1453

张勇,米国华,张福锁(1998)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学报,4: 366-370

米国华,刘建安,张福锁(1998) 玉米杂交种的氮农学效率及其构成因素剖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3(增刊),97-104

米国华,汤利,张福锁(1999) 两种熟相小麦籽粒建成期的氮素吸收与转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4:53-57

汤 利,米国华,张福锁(2000)冬小麦灌浆期14C的同化、分配与调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75-79

米国华,梁振兴,梅楠(1992) 冬小麦短缩茎的维管系统与叶蘖同伸规律,作物学报,6: 401-406.

米国华,梁振兴,梅楠(1995) 冬小麦穗-茎维管联络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对幼穗发育的影响,作物学报,2:210-214.

米国华,李文雄(1996) 小麦幼穗分化的温光反应研究,1.春化对小麦幼穗分化的效应,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124-131 10

米国华,李文雄(1996) 小麦幼穗分化的温光反应研究,2.光周期反应对小麦穗分化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209-218.

米国华,张福锁,王震宇(1997) 小麦超高产的生理基础探讨-小麦后期碳氮代谢互作与粒重形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 73-78

米国华,李文雄(1998) 小麦幼穗分化过程中的光温组合效应,作物学报, 4: 470-474

米国华,李文雄(1998) 转换光周期对春性小麦叶片数变异的效应,中国农业科学,31: 38-42

米国华,李文雄(1999)温光互作对春性小麦小穗建成的效应,作物学报,25:186-192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