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战略管理中心张凤荣老师简介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张凤荣,1957年3月生于河北省沧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土壤地理学

一、 学历与工作简历:
1978年3月入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学习, 82年1月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2年3月入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专业学习, 84年12月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5年3月入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专业学习, 88年1月毕业,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4.5~1995.5 在加拿大土地资源研究中心进修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2003年2-4月,到荷兰国际土壤参比与信息中心(ISRIC)访问,学习SOTER数据库和土地评价
1984,12~1986,6,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助教。
1986,6~1991,12,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系讲师。
1991,12~1993,12,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系副教授。
1993,12~至今,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系教授。
1991-19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系系主任
1997-200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管理系系主任
200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战略与管理中心主任

二、 教学工作:
  自1986年开始教学工作, 先后主讲: 本科生课程“土壤地理学”、“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资源学”, 土壤专业研究生学位课“土壤发生与分类学”;主持讲授土壤专业博士生专题课“农业资源与环境”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位课“土地资源管理专题”。

三、研究工作
1、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有:
  (1) 主持国土资源部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课题“ “中国耕地生产能力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2004-2005);
  (2) 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课题“农用地等别描述规范研究”(2004-2005)
  (3)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山地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持续利用模式研究”(2003-2005)
  (4) 主持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保护目标与对策研究专题(2004-2005)
  (5) 主持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北京山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规划研究专题2004-2005)
2、曾经完成的研究工作有:
  (1)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1810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子课题“潮土区土壤质量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2000-2004);主持国土资源部调研课题“征地制度改革与耕地占补平衡调研”子题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研究”(2003-2004)
  (2) 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课题“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中的应用研究”(2004-2005);
  (3) 主持国土资源部规划课题“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制定”子题 “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制定”(2002-2004)
  (4) 主持国土资源部重点课题2000209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2000-2002)
  (5) 主持国土资源部规划课题“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制定”子题“农用地分等定级诊断指标体系制定”(2000-2001)
  (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9871005 “黄淮海平原土地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类研究”。(1999-2001);
  (7)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100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研究”(1999-2002);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研究”(96-013-01-02)中子专题“我国土地资源与高效利用动态分析”,并完成黄淮海平原、东北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区四个农业生态区的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研究(1996-2000)
  (8) 主持湖南省浏阳市现代农业园规划(1999)
  (9) 主持国家土地管理局调研项目“农林开发项目用地调查研究” (1998)
  (10) 参加国家土地管理局调研项目“小城镇用地制度改革研究”(1997)
  (11) 主持浙江省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
  (12)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山丘区干果果树立地分类研究” (1994-1997)
  (1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平原土壤诊断标准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1990-1993)
  (14) 参加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1987-1996)
  (15) 参加国家土地管理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土地承载力研究”, 负责1:500万中国土壤资源图的编制及其诊断指标确定。(1989-1991)
  (16) 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子专题“TM、SPOT和彩红外航片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侵蚀调查中的应用与评判”(1987-1990)

3、曾经参加的咨询工作有:
  1、1998年4-6月,作为国家林业部与联合国合作项目STS and SPPD 中关于 NBCD的子项目咨询专家,负责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分类(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报告。
2、2004年2月,参加北京神州融智国家咨询有限公司承担的日本协力事业团(JICA)委托项目,对山西省雁门关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及贫困对策的基础调查,负责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报告。

四、主要学术贡献:

1、推进了中国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工作
  在中国率先开展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淮海平原土地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类研究” (1999-2001)和主持国土资源部重点课题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2000-2002);并通过一系列的著作的发表,推动了我国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且开创了建设用地持续利用评价方向,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该领域的代表作有:
(1) 张凤荣编著,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 张凤荣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3) 张凤荣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
(4) 张凤荣等著,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促进了耕地开发整理工作对质量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对中国土地资源状况,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状况有深入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过以下这些著作的发表促进了我国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由注重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乃至向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
(1) 张凤荣, 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土地1998(3);
(2) 张凤荣等,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资源学报,1998(5);
(3) 张凤荣,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土地1998(11)
(4) 张凤荣等,生态退耕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关系初探,中国土地2000(12);
(5) 张凤荣等编著,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6) 张凤荣主编,土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出版社, 2001;
(7) 张凤荣等,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供给量-从经济学适宜性角度评价。中国土地,2002(10);
(8) 张凤荣等, 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防治与土地持续利用途径探讨. 水土保持学报, 2003(1);
(9) 张凤荣,重在保持耕地生产能力-对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理解. 中国土地. 2003(7);
(10) 张凤荣,占补平衡的质量保证措施和考核办法. 中国土地. 2003(10)。

3、为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做出了贡献:
  全面参与了农用地分等规程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制农用地分等规程所需的核心专题研究 “农用地分等定级诊断指标体系制定”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制定”并主持 “农用地等别描述规范研究”,推动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
(1) 张凤荣等,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体系的原则、方法和依据.中国土地科学,( 2001)2;
(2) 张凤荣等, 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资源科学,2002 (2)
(3) 安萍莉,张凤荣, 农用地分等定级中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 张凤荣等,对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中土地利用系数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2(1);
(5) 张莉琴,姚慧敏,张凤荣,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的构成. 中国土地科学,2003(6)。

4、 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新思路
  在完成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北京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耕地具有多重功能,将基本农田纳入城市空间布局,以阻隔城市“摊大饼”,发挥耕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思路;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新方法,对革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有:
(1)张凤荣等,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之我见. 中国土地科学,2005 (1):10-16
(2)张凤荣等,都市何妨驻农田-基本农田保护与城市空间规划的一点设想. 中国土地,2005(6):13-14

5、建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做出了贡献:
1992年出版的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在中国第一次将逻辑学应用到土壤分类学中,并且成为广为采用的研究生教材,革新了中国土壤分类学的哲学思想。出版的译著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1988)和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93),推动了中国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和建立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分类标准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自1987年参加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先生主持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为该分类系统的彻底改革做出了贡献。

五、 发表论著情况:
出版专(译)著和教材14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140篇,其中SCI.EI.收录5篇。

六、 受奖情况:
1、 2004年获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2、 2002年获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为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3、 1999年遴选为农业部“神农计划”人才
4、 1998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5、 1997年被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遴选为首批跨世纪人才
6、 1995年度农业部“优秀教材” (二等奖),获奖教材为区域土壤地理学
7、 1993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8、 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9、 1993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成果为土壤发生与分类学
10、 1992年“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11、 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成果为黄土高原遥感应用技术

七、 社会兼职:
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土地资源分会副主任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资源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土壤学会理事
北京市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资源科学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土壤通报编委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邮政编码:100094
电话:010-62732643(办公室)
电子信箱:zhangfr@cau.edu.cn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