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业大学导师教师信息介绍简介-安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26



安杰

理学院理学











导航


个人资料
个人概况
研究领域
开授课程
科研项目
论文
科技成果
荣誉及奖励
招生信息







10 访问



相关教师










个人资料


部门: 理学院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 理学
毕业院校: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学位: 博士
--> 政治面貌: 无党派民主人士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jie_an@cau.edu.cn
办公地址: 西校区理学楼157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 100193
传真:

教育经历


2009.09.01-2013.07.01,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有机化学
2005.09.01-2009.07.01,学士,中国农业大学,化学


工作经历
201503-,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

个人简介


课题组主页:https://ajresearchgroup.com


工作履历:
2019年至今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2018年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2013年-2015年 博士后研究员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教育背景:
2009-2013 博士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有机化学专业
2005-2009 本科 中国农业大学 化学专业


教学科研概况



社会职务


1. 兼职担任《ACS catalysis》、《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Synthesis》、《Chemistry Select》、《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2. 兼职担任《农药学学报》英文编辑;
3. 担任中国农药学会青年委员。



活动动态



研究领域


本课题组致力于有机合成策略创新,以实现新型绿色合成方法,特别是氘标记化合物合成方法的建立。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将在课题组主页发布:https://ajresearchgroup.com/。
2015年至今,本课题组已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一项“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及中国农业大学优秀人才启动经费(主持)的支持。课题组在绿色化学及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相关成果曾被美国化学会旗下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杂志,德国评论性期刊SynfactsScience等多家国外媒体报道。
本课题组以开放的科学态度,与中国、英国、美国的科学家合作展开以氘代化合物为基础的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农药学相关研究。


研究领域一:新型氘代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氘代有机物是重要的药物活性化合物、质谱检测内标物质、探针化合物及聚合物单体,其在氘代药物研发、药代动力学研究、食品安全检测、生命科学研究、光电材料研发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限的合成方法已无法满足上述领域对氘代化合物与日俱增的需求。因此,本课题组首次提出单电子转移还原氘化策略,实现了系列还原氘化反应的建立,并已基于新型合成方法完成了多种氘代药物、氘代农药、氘代生物探针、氘代神经递质的合成。

相关论文:
1. Ding, Y.; Luo, S.; Adijiang, A.; Zhao, H.; An, J.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Nitriles: The Synthesis of α,α-Dideuterio Amines by Sodium-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J. Org. Chem.2018, 83(19), 12269-12274.
2. Zhang, B.; Li, H.; Ding, Y.; Yan, Y.; An, J.*Reduction and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Tertiary Amides Mediated by Sodium Dispersions with Distinct Proton Donor-Dependent Chemoselectivity. J. Org. Chem.2018, 83(11), 6006–6014.
3. Han, M.; Ding, Y.; Yan, Y.; Li, H.; Luo, S.; Adijiang, A.; Ling, Y.; An, J.*Transition-Metal-Free, Selective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Terminal Alkynes with Sodium Dispersions and EtOD ? d 1. Org. Lett.2018, 20, 8–11.
4. Li, H.; Zhang, B.; Dong, Y.; Liu, T.; Zhang, Y.; Nie, H.; Yang, R.; Ma, X.; Ling, Y.; An, J.*A Selective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Activated Alkenes. Tetrahedron Lett.2017, 58(28), 2757–2760.
5. Han, M.; Ma, X.; Yao, S.; Ding, Y.; Yan, Z.; Adijiang, A.; Wu, Y.; Li, H.; Zhang, Y.; Lei, P.; An, J.*Development of a Modified Bouveault–Blanc Reduction for the Selective Synthesis of α,α-Dideuterio Alcohols. J. Org. Chem.2017, 82(2), 1285–1290.


专利申请:
1.一种α,α-二氘代醇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01610382079.8
2.一种含碳碳三键和/或碳氮三键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还原氘化方法,102810245644.5
3.氘代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脂制备及杀菌活,201810360623.8
4.一种将叔酰胺还原为醇和/或胺的方法,201810053986.7

研究领域二:绿色无氨伯奇反应及新型电子盐体系
伯奇还原(Birch Reduction)可以将苯还原为1,4-环己二烯,被誉为芳香族化合物与脂环族化合物之间的桥梁,是最重要的有机人名反应之一,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然而伯奇还原需要在低温下使用液态氨作为溶剂才能进行,使得该反应的操作极其繁琐。自1944年伯奇还原被报道以来的70余载中,全球众多科研团队致力于对伯奇还原进行改进,然而始终没有真正实现无氨伯奇还原。
本课题组利用钠分散体与冠醚形成的电子盐体系,建立了首个可以广泛适用于包括苯在内的芳香族化合物的无氨伯奇还原反应“Birch Reduction-AJ modification”。相比传统伯奇还原,Birch Reduction-AJ modification不仅避免了液氨和低温,而且具有更好的化学选择性。该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工业界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被《C&EN》报道的同时,也被《Science》旗下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媒体报道。
上述新型电子盐体系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有机合成领域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这将是本可以组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关论文:
1. Lei, P.; Ding, Y.; Zhang, X.; Adijiang, A.; Li, H.; Ling, Y.; An, J.* A Practical and Chemoselective Ammonia-Free Birch Reduction. Org. Lett.2018, 20, 3439-3442.
2. Li, H; Lai, Z.; Adijiang, A.; Zhao, H.; An, J. Selective C-N σ Bond Cleavage in Azetidinyl Amides under Transition Metal-Free Conditions. Molecules2019, 24(3), 459.
特刊邀稿(Invited contribution to a special edition “amide bond activation”; guest editor: Prof. Dr. Michal Szostak


专利申请:
1.一种新型电子盐体系以及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201710059952.4




开授课程





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1、-2019.12.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立绿色无氨伯奇还原反应——新型电子盐体系的探索与应用,主持
2、-2019.03.31,国际合作项目,新兴金属有机框架/石墨烯杂化复合材料的开发,主持

横向项目1、2019.05.05-2022.05.14,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八种氘标记化合物合成方法开发,主持



论文


论文题目刊物名称收录类别发表年月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排名


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专利 1、一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合成方法,2018,201810789392.2,发明专利
2、氘代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酯制备及杀菌活性,2018,201810360623.8,发明专利
3、一种将叔酰胺还原为醇和/或胺的方法,2018,201810053986.7,发明专利
4、一种α, α‐二氘代醇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016,201610382079.8,发明专利
5、一类新型电子盐的制备及其媒介的绿色伯奇还原反应,发明专利
6、一种炔烃、腈及有机卤化物的还原氘化方法,发明专利
7、一种N-正丙基酰胺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荣誉及奖励


1、2018,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2018,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2018,中国农业大学2018届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
4、2017,第九届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5、2017,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6、2017,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7、2017,中国农业大学2018届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
8、2016,第八届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招生信息








活动动态







相关话题/中国农业大学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