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英导师简介 -
基本信息
目前指导研究生
在籍
- 博士研究生 0人 硕士研究生4人 (其中 2014级:3 2015级:1)
不在籍
- 博士研究生 0人 硕士研究生12人 (其中 2005级:2 2006级:1 2007级:2 2008级:1 2009级:2 2010级:1 2011级:2 2012级:1)
个人简历
1984年起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先后获得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主要有: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新闻传播与科技文化传播等;主持教育部、农业部、文化部、科技部、北京市等多项相关领域课题。首次提出“乡村传播学”及“信息传播位能”等概念,为我国城乡信息传播一体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出版《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新农村“自下而上”信息传播范式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信息传播位能原理与转化策略》等著作7部;编导出版10余部电子声像作品和教材,其中,电视科普片《数字化农业》荣获第八届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科普类金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社会兼职:北京科技声像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媒体信息传播协会会员、中国科学声像协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会员
遴选学科专业
不公开
论文与专著
著作:
1、谭英编著. 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蒋建科, 刘宁,谭英, 范建著. 媒体传播与新农村建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3月(由本人执笔完成)
3、谭英编著. 乡村信息传播研究与社会调查-------房山区张仿镇大峪沟村个案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5
4、谭英著.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
5、谭英著.新农村“自下而上”信息传播范式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6、谭英著.信息传播位能原理与转化策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参编教材:
1、《发展传播学》.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8月;
2、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精品教材:《专业新闻报道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 月;
3、《中国乡村传播学》.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9月
4、《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3月
5、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6、农村发展传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主编声像教材:
1、谭英等.《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五十年》. (四、五、六集)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出版, 1999;
2、谭英等.《时刻准备迎接挑战——物理化学家白春礼谈学习与成才. 教育部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1999;
1、谭英等.《植物生产与气候》.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出版, 2002年;
2、谭英等.《植物生产与土壤》.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出版, 2002年;
3、谭英等.《数字化农业》.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出版, 2002年;
4、赵士文,谭英.《植物生产与水》. 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出版, 2002年;
5、谭英等.《“农大108”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 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出版, 2003年;
6、谭英等.《沙尘灾害与农业保护——沙尘为何飞扬》. 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2005年;
7、谭英等.《沙尘灾害与农业保护——土壤团聚体培育与防沙》.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2005年;
8、赵士文 谭英等《沙尘灾害与农业保护—— 渐进式等高田防治水土流失技术》. 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2005年;
9、李庆风,谭英等,《沙尘灾害与农业防护系列片——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2005年;
10、谭英,郑大玮,旷宗仁等,《风沙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 2006年;
近年来发表论文
1、谭英.农业院校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探析. 高等农业教育,2001(6期)
2、谭英等.电视科教片创作中的情感调动.电视研究,2001 年,业务专刊
3、谭英等.农业科技传播:撑开一片新天地.中国大学生就业。2001(4期)
4、谭英.大农业新闻的传播与从业者必备的素质. 科技新闻,2002年(24期)
5、谭英等. 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期
6、谭英. 信息化网络化对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收录21世纪初中国农业推广发展研究——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7、谭英. 在选题与表达之间——高级科普片《数字化农业》的创作体会. 农业影视,2003,第1期
8、谭英等. 贫困地区农户信息获取渠道与倾向性研究——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农户媒介接触行为调查报告. 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2期)
9、谭英等.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模式分析与评价. 农业网络信息,2004(8期)
10、谭英等. 中国农村的农业文化电视节目需求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期
11、谭英. 多级传播模式的使用与效果. 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宣读(国际) ,2004年10
12、李庆风 谭英. 电视媒介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视研究, 2005年4期 , 该论文在2004年11 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会上交流(国际)
13、谭英等. 媒体传播对农业政策执行和科技推广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05,3期
14、谭英等. 电子媒介传播农业政策类信息的效力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期
15、谭英.农业政策传播效果调查分析. 中国记者,2005,6期
16、蒋建科 谭英. 论媒体传播对农业推广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3期
17、李红燕 谢咏才 谭英. 构建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基本思路-----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探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8、谭英等. 电子媒介传播农业政策类信息的效力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期
19、谭英. 媒体传播对农业科技推广影响极其传播效果的研究. 第十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信息传播论坛会交流 2005,10
20、谭英等. 不同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接受程度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2005,9期
21、谭英,潘学标. 乡村受众气象信息电视收视特征与农业气象栏目策划[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C], 2005
22、谭英等.中国乡村传播与社区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3月
23、张曼玲 谭英 谢咏才.我国农村信息传播循环体系研究. 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3月
24、匡宗仁 谭英 左停. 中国乡村传播极其优化模式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2006,8期
25、缑博 谭英等. 电视文化传播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农户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期
26、谭英. 农村公民人文科学素养的电视信息传播导向研究——从农民的视角. 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交流,并收录论文集,2006年11,人民网、中国报业网、北青网、中华新闻报全文转载。
27、凌莲莲,谭英. 以农民为主体的村级信息反馈体系构建模式. 情报杂志, 2006年12期22-24
28、C.J. STIGTER, TAN YING, H.P. DAS, etc.Complying with farmers’ conditions and needs using new weather and climate information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 which was repor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grometeor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MO/CAgM,New Delhi, 25-27 October 2006".
29、谭英. 农村公民人文科学素养的电视信息传播导向研究. 科普研究,2007年1期
30、谭英,蒋建科,高嵩. 基于网络媒体的远程农民技能培训效果分析——以北京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农民接受远距离技能培训为例.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年5期
31、谭英,蒋建科,凌莲莲等.基于网络媒体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9
32、谭英,蒋建科,凌莲莲.上网农户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分析. 情报杂志.2007年11期
33、谭英,本科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究,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第四集)》一书收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4、王德海 孙素芬 谢咏才 谭英 於志勇. 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运作方式
——北京远程信息服务模式的案例分析
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3月
35、杨小兰,谭英. 不同时期涉农报刊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对比研究——以农民日报为例. 新闻界.2008年1期,92-94(CSSCI)
36、谭英,张铮,王悠悠,杨小兰,凌莲莲等. 农民市场信息获取与发布的不对称性分析与对策. 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6期,68-72(CSSCI)
37、张铮,谭英. 网络论坛参与下的“议题互动”对“华南虎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东南传播,2008年2期,26-29
38、谭英,凌莲莲.从“蕉癌事件”看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偏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105-108(CSSCI)
39、谭英,王悠悠,缑博等.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研究,新闻界2008年4期(CSSCI)86-87
40、谭英、王悠悠、潘学标、张铮、杨小兰等. 农民眼中的气候变化及农民抗灾能力调查,中国农业气象2008第29卷。1-5
41、谭英,潘学标,赵士文,李庆风. 科普片的创作与受众认知规律的和谐型研究. 科普研究. 2009(1)P24-29
42、谭英,王悠悠,缑博,张铮,赵士文,李庆风. 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研究,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年12月。136-141
《新闻与传播》2009年第1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p37-39
43、谭英,果蕾,杨小兰. 电视节目资源再利用的新途径——“乐农家”数字视频资源包文化信息传播范式探究. 电视研究, 2009年5期15-17
44、谭英,奉志伟,高嵩,于捷.基于农民科技文化需求的新农村科普培训内容设置研究.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年6月。此文被评为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并被收录研讨会论文集,
45、谭 英,奉志伟,牛宝亮,潘学标.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牧交错区村民认知与应对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9(12)p415-419
46、张峥、谭英.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研究—以伊利集团为例. ISSN 1007-24380 新闻界,2009年6期 核心期刊, 38-40
47、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北京科技声像工作者协会编.谈科普音像作品《数字化农业》的创作与创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255-260页
48、奉志伟 谭英.李安“电影作者”的独特风格分析.电影文学. 2010年2月(504期)34--37
49、董宁玮 谭英 从传播学视角评议网络小学的传播意义. 小说评论.2010.4,174-176
50、试论公民人文科学素质培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51、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 现代交际.吉林:现代交际杂志出版社,2011年4月
52、万丽,谭英,赵士文,《公民人文科学素质内容建设研究》,第十八届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2.5
53、谭英,王德海,万丽.自下而上”语言符号的涵义及其话语传播意义.社会科学前沿,2013(3)
54、刘志娟、王琪、谭英,《主流价值观对农民工形象的想象性建构——电影<农民工>分析》,《电影评介》2013年第7期
55、谭英.“三严三实蕴含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05):105-106
获省、部或相应等级奖励情况
1、谭英等,科普电视教材《数字化农业》, 第八届“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 金奖,国家广播电视电视局和农业部。2002年1月;200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赵士文,谭英等教学片《植物生产与水》, 第八届“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 银奖,国家广播电视电视局和农业部。2002年1月
3、谭英等,科普片《植物生产与气候》,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五届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中国高等农林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
4、谭英等,《“农大108”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 荣获第十一届北京科技声像作品银河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协,2004
5、李庆风,谭英等,《沙尘灾害与农业防护系列片——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北京市科技声像作品第十二届"银河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协,2005
6、谭英等,《沙尘灾害与农业防护系列片——沙尘为何飞扬》,北京市科技声像作品第十二届"银河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协,2005,
7、谭英,李庆风,赵士文,杨萍,《土壤结构形成与防治沙化》,第六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技术研究会。2007-06
8、谭英,李庆风,赵士文,杨萍,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新技术2009年度优秀声像作品“金烛奖”北京高教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 一等奖,编导、撰稿
9、谭英,李庆风,赵士文,杨萍,退化草地与生态恢复 2008年度优秀声像作品“金烛奖” 北京高教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三等奖, 撰稿、解说
10、谭英,李庆风,赵士文,杨萍,适应气候变化在行动 第十五届北京科技声像作品“银河奖” 北京科技声像工作者协会 三等奖 2012年
论文获奖:
1、谭英. 信息化网络化对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 农业部农业推广优秀论文三等奖,农业部2002
2、谭英等. 科教片创作中的情感调动 . 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科技声像协会优秀论文,北京市科协,2004
3、谭英等. 媒体传播对农业科技推广影响及其传播效果的研究. 被评为中国科技新闻传播论文一等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2005年5月
4、 基于农民科技文化需求的新农村科普培训内容设置,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2009年6月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项目
1、主持人,全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十年发展战咯框架研究(信息为农民服务子课题),经费来源:农业部;2002年6月完成;
2、主持人: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项目(Z0405):“媒体传播对农业政策执行和科技推广影响的研究”,经费来源,农业部;2004年12月完成,;
3、子课题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新媒体的农业传播模式研究”经费来源:教育部;2004年4月已完成;
4、主持人,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项目(Z0608)“基于网络媒体培训农民的效果分析研究” 2006年11月完成;
5、主持人,教学项目:院级本科生精品课程建设《新闻采访与写作》。该课程建设已推荐为校级精品课。
5、主持人,横向课题:沙尘灾害与农业防护,“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经费来源:北京市科协; 2004年4月完成;
6、主持人,横向课题:数字化农业,“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经费来源:北京市科协,
7、主持人,纵向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农村“自下而上”信息传播体系构建的范式研究;经费来源:教育部;2008年完成;
8、主持人,文化部与财政部“十一五”规划项目:“视频节目制作与应用”2007完成
9、主要参加人,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课题:“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2006年6月完成;
10、主要参加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7Bac03a02),草地畜牧业地带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研究与试验,2007-2009
11、主要参加人,子课题主持人,农业数字博物馆视频制作,二级子项目编号[2005DKA64300-04-05],科技部科研项目,2006-2008
12、主要参加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机制” 2006-2008
13、主要参加人,学校“985”农村建设平台项目:“中国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研究”2006-2008
14、参加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机制” 2006-2008
1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7Bac03a02)草地畜牧业地带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研究与试验,2007-2009
16、参加主持科技部“中国科技数字馆” 课题中的子课题“中国农业数字博物馆”的视频制作与应用”课题。(农业数字博物馆视频制作,二级子项目编号:2005DKA64300国家级一般项目)2007-2008年11月完成
17、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推广评估功能室成员。2009-2014年。
18、中国农业大学“985”工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治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2009-2011年
19、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草地分布式模型研究”
承担的教学工作
研究领域: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新闻传播与科教影视编导
教学领域:主要教授的本科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实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农业新闻》等。
研究生课程: 影视编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