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3-11-28

 

 
 
学习/工作经历:1982年2月在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和199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5月至1999年2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4月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9月起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的变异、ENSO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过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部委级研究项目。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正式出版物中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SCI(E)收录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得到大量引用。在海气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赤道Rossby波耦合产生的一类新的向东传的不稳定耦合波及其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提出了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赤道附近风应力异常在ENSO循环中的重要性。在东亚季风的变异方面,提出了ENSO期间在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异常反气旋影响东亚环流和降水,指出了春季土壤湿度和青藏高原植被在东亚夏季风变化中的作用,提出了印度季风水汽输送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ENSO预测和短期气候预测方面,利用Argo观测资料改进了海洋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明显提高了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的模拟能力以及对ENSO的预测能力;实现了Argo温度和盐度资料在国家气候中心海洋资料同化业务系统中的同化,提高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水平;主持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设计,设计方案由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发文在中国实施。曾荣获多种学术奖励,包括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1993),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奖(199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003),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中国气象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奖一等奖(2005),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7),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2010)。
 
主要学术兼职:曾任国际"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研究计划科学指导组成员,美国气象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热带气象工作组(WMO/ CAS/ WGTMR)季风专家组执行委员会委员,亚洲季风年国际计划(AMY)科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大气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相关话题/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