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如何更科学?
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说明白了
1月28日,红星新闻从中国医科院获悉,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单广良教授从流行病学角度介绍了居家隔离相关知识。单广良教授表示,密切接触者需安置在通风良好的独立房间。如果没有独立的房间,也要与密切接触者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距离,并限制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范围,确保共享区域(卫生间和浴室等)通风良好。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活动空间时应戴口罩。拒绝家庭内外人员的探访。
1.何种情况可以选择居家隔离?
(1)当医疗卫生资源不充分、症状轻微时
依据WHO提出的有关居家自我隔离建议,当医疗资源不充分、症状轻微(低烧、咳嗽、鼻涕、无征兆咽痛)且无慢性基础病(如肺病、心血管病、肾衰、免疫缺陷疾病)者,可考虑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
居家隔离期间,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的作用。患者可以在家打电话或通过微信,向社区医生寻求咨询和帮助。社区医生也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了解和观察隔离者的健康状况,并进行随访指导。轻症患者可由采取了最佳防护措施的社区医生先到家里访视,然后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去定点医院就诊。
(2)处于疫情初期、暂无疫苗可用时
居家隔离,是遏制疫情的主要非药物干预和低成本的措施。研究表明,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情况下,自我隔离等个人防护措施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开展家庭自我隔离的同时,公共卫生人员和媒体需要密切合作,为大众提供清晰、一致和简单易行的自我隔离指导,告知隔离期间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等实用信息,使人们能够充分地、正确地了解采取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以获得大众和被隔离者的理解和积极响应。
2.居家隔离期间要注意什么?
(1)对密切接触者须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者是指凡与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有过密切接触并可能受感染者。例如以下几种情况:1与病人共同居住、学习和工作,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同一教室或宿舍的同学;2诊疗和护理病人的医护人员、探视病人的亲属和朋友,或其他与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例如,在病人所在的密闭环境中停留过的人员,病人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3与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和朋友等),以及经调查评估后认为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的野生动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加工、售卖、搬运、配送或管理等人员。
医学观察包括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目前,各地主要采取的是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隔离医学观察期限为被观察对象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可疑暴露后14天。观察期满未发病者可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对隔离家庭要开展健康教育和个人防护的科学指导
1.将密切接触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独立房间。如果没有独立的房间,也要与密切接触者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距离,并限制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范围,确保共享区域(卫生间和浴室等)通风良好。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活动空间时应戴口罩。拒绝家庭内外人员的探访。
2.保持家庭环境清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3.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肘遮掩口鼻。
4.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檫手纸。尽量减少和避免接触密切接触者使用的用品(手机、遥控器、餐具和毛巾等)、做好公共用品(桌椅和门把手等)的消毒,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
5.戴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进行家庭环境清洁和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湿式拖地,做好垃圾的密封和处理。
(3)做好健康监测 每天需测两次体温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监测1次体温,随时观察有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和胸闷等)。与所在地的社区医生保持电话和微信视频联系,随时寻求健康咨询和医护帮助。
(4)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处理生食熟食的菜板要分开
多吃富含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在食用禽肉蛋奶等食物时要充分煮熟,处理生食和熟食的道具和菜板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5)出现可疑症状后怎么办?前往医院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若出现发烧或可疑症状准备就医时,要通知社区医生进行登记和随访管理,佩戴口罩前往当地指定的发热门诊就医。前往医院时须避免经过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的车辆应开窗通风。一旦确诊,须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和地方进行消毒,并立即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
(红星新闻记者赵倩严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