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4年研究生招生导师介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11-24

 2014年研究生招生导师介绍

(一)博士生导师
1、高文生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建造师,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我国知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
担任住建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住建部工程勘察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施工分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技术分会理事、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命题组成员、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
主编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术语标准》,参编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工程结构设计符号和代号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与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杂志特约编委。获住建部科技进步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主要从事桩基设计与计算、灌注桩及其后注浆技术、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的科研和工程项目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中央电视台桩基后注浆工程、国家计算机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中心桩基工程、香港天水围102区九座建筑不均匀沉降咨询工程等20余项。
目前承担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与院应用基金课题“大型层状剪切试验箱动力性能研究”。
电子邮箱:gwscabr@163.com
办公电话:010-84282189
2、肖从真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专业,双学士;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咨询事业部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理事及高层建筑结构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分会理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国家代表、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FIB)国家副代表。
长期从事高层建筑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咨询工作,已主持完成10余项包括国家“97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住建部科技计划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全球最佳高层建筑设计奖1项,FIB混凝土结构优秀奖1项。
负责大量超高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咨询、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包括上海中心大厦(高632m)、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660m)、武汉绿地中心(高606m)、天津高银117大厦(高597m)、中国尊(高528m)、北京当代MOMA(9栋塔楼连体结构)等20余项标志性建筑工程。主持或参加编修多部国家及行业规范,包括《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组合结构设计规范》等。获国家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6篇;出版专著1部。
目前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超高层建筑结构与基础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高层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课题“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结构应用技术集成化”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电子邮箱:xiaocongzhen@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84280894
3、金新阳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结构专业,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副所长,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长、风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结构设计可靠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结构设计基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计算机计软件、风工程以及建筑结构荷载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和规范标准工作。主编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参编多部国标和行标。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研发的PKPM软件系统,是国内建筑领域应用最广的软件产品,成为我国拥有自主版权的著名软件品牌。近年来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完成新广州火车站等10多项大型建筑工程的风洞试验研究及咨询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10多篇,主编和合著出版专著5本。
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复杂建筑结构雪荷载评估体系的基础研究”,参编《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等国家标准。
电子邮箱:jinxinyang@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64517525
4、徐伟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热能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担任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制冷学会热泵热回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能源机构蓄能节能委员会中国代表,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城镇供热专家委员会委员、绿色建筑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长期从事暖通空调和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建筑能耗计算分析、热泵及热回收、供热计量与温控、地源热泵和低能耗建筑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五项国家 “九五”“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计划课题,获得七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主编完成《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等重要标准规范。出版《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供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等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了人民大会堂空调部分改造工程、中国计量院石油螺纹中心楼恒温恒湿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空调及弱电改造设计、济南奥体中心地源热泵工程等重要的设计和施工工程。参与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工程的推广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为2008北京奥运工程、2003年全国非典防治以及建筑节能政策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相关课题的研究,负责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课题《先进建筑设备系统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和示范》以及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可再生能源蓄能技术在低能耗建筑的应用》。主编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开展低能耗建筑和地源热泵相关技术研究,从事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评估咨询工作。
电子邮箱:xuwei19@126.com
办公电话:010-84270105
5、黄世敏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工学学士;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1995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担任全国青联委员、住建部防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致力于结构抗震、结构加固改造、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负责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项大型公共建筑检测、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主持或参加我国数十栋超限高层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计委、科技部、住建部、北京市科委等重点科研课题多项。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大型及重要建筑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 “奥运场馆加固、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圈大型公共建筑加固改造综合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住建部科学研究项目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应用研究”等。主持修编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1项,第二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1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专著4本。
电子邮箱:hsmcabr@163.com
办公电话:010-64517435
(二)硕士生导师
1、赵建平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副院长、建筑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采光照明质检部主任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北京照明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理事、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长期从事建筑照明的标准制订、科研课题研究以及照明节能的设计、检测、评估及诊断,主编《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室外作业场所照明设计标准》(GB50582—2010)、《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 153—2007)、《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规范》(JGJ/T 163—2008)、《建筑照明术语标准》(JGJ/T119—2009)以及《博物馆照明设计标准》(GB/T 23863-2009)等。作为副主编完成《夜景照明设计手册》和《绿色照明实施手册》。
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游泳中心半导体照明规模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中的“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优化保障技术研究” (2006BAJ02A03)科研课题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的采光及照明设计技术研究”(2006BAJ27B03-7)科研课题,负责起草住建部《“十二五”绿色照明城市规划纲要》。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及三等奖1项、北京市夜景照明工程奖多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奖多项。
目前承担发改委“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项目的子课题“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跟踪检测”、“两岸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跟踪监测”、“修订《建筑照明节能标准》”以及“绿色建筑/知名建筑照明设计改造示范活动方案设计及监督评估”。
电子邮箱:zhaojianping@cabr.com.cn
办公电话:010-84275330
2、宫剑飞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副所长、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住建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及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住建部防灾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工程学报》十一届编委等学术职务。担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编委,国家标准《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编制组组长,《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副主编。
长期从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地基与基础设计理论、共同作用分析、地下工程方面有多项成果,在多塔楼大底盘基础设计计算理论上有创新性成果并在近30项工程中成功推广应用。主持中国石油大厦、北京财富中心、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三里屯SOHO、首钢迁安2160mm热带轧机工程、沈阳新世界会展中心等数十项重要工程地基基础方案制定和实施。主持完成或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省部级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在《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土木工程学报》等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前承担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及院应用基金项目“建筑地基基础若干问题专题研究”和“大跨度无柱地铁车站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电子邮箱:gjfcabr@263.net
办公电话:010-84279296
3、刘金波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设计咨询部主任。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住建部建筑地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曾在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近十年,作为结构负责人,完成项目几十项,均取得很好的效果。近15年,从事地基基础问题的研究、咨询设计、施工管理等,特别是地基基础的变形控制设计和复杂地基基础问题的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与了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银泰大厦、西环广场、呼家楼商务中心、北辰大厦、政泉广场等大型项目的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创新,并处理复杂地基基础问题。如负责处理的威海海悦国际酒店(2004年,国内首次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北京wenstin酒店(2005年,处理新旧基础如何在同一建筑下协同工作)、济南嘉汇环球广场(2007年,国内首次在高层建筑上采用减沉桩设计)、北京中关村朔黄大厦(采用CFG桩后注浆)等项目,均取得很好效果,受到业主高度评价。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近几年负责编写《建筑桩基规范理解与应用》、《建筑桩基手册》、《地基基础设计禁忌及实例》,目前正在应建工出版社要求,编写《地基基础的变形控制设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获多个华夏奖,参与多个科研项目。
目前正在负责住建部和院课题“高层建筑的沉降控制方法”及主编《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规范。
电子邮箱:cabrljb@126.com
办公电话:010-64517398
4、宋涛研究员:1995年4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咨询事业部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的设计、科研、咨询和软件开发工作,注重科研与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研究方向有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特殊结构、张拉及膜结构、铝结构等。参加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国家级、部级以及院内立项的科研课题。主持修订《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参加编制《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和《膜结构技术规程》等多部标准规范。任专业负责或主要完成的代表性设计及咨询项目有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海洋馆、浙江黄龙体育场挑蓬、湛江会展中心、福州火车站、天津永乐桥110米摩天轮、援加蓬国家体育场罩棚、绵阳南郊机场航站楼屋盖、济钢石横特钢厂新建炼钢车间厂房等重点工程。获得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另外还获得多项社会奖励及其他各级奖励。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前正在进行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修订研究以及相关的混凝土薄壳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研究,开展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空间结构体系理论及其设计方法研究等。
电子邮箱:songtao@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84280389转806
5、李东彬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工学学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分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建造师。
 长期从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咨询及标准制修订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及院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中央大厅超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北京动物园公交枢纽等50余项预应力结构工程的专业设计、施工及咨询项目。主编《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参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等十多本规范。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结构设计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前正在进行财政部重大项目资助课题“轻钢轻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
电子邮箱:lidongbin@cbtgc.com
办公电话:010-64517597
6、李忠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新能源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能源与环境检测中心检测部主任。首批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注册设备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    
主要从事工程应用领域供热通风空调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太阳能技术和浅层地热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物能源系统的优化应用,熟悉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与设备、供热空调系统与设备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评价方法,长期从事太阳能热利用设备、供热空调设备及系统技术、建筑能源规划等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
参加了“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以及中日合作JICA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联合国基金会(UNF)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研课题“村镇建筑太阳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联系人负责上级项目“农村新能源开发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的日常管理,并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主编和参编国家建设工程标准《民用建筑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多项,作为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与人,负责完成多项工程设计、施工和咨询服务工作,并作为专家参与住建部等部委组织的“建筑节能城市级示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农村地区危房节能改造”以及国家发改委“新能源城市”等项目的技术支持工作。负责或参与的课题共获得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院科技进步奖十四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翻译《供暖控制技术》和《地源热泵工程应用指南》两书并负责最后的统稿工作,参编《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技术手册》、《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技术手册》等多部出版物。
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科研课题“村镇建筑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及负责上级项目“村镇建筑节能与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日常管理,并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
电子邮箱:lizhong71@126.com
办公电话:010-84278906转822
7、王智超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环境测控优化中心主任,兼任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MTC27)委员、中国安装协会运行维护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委员会通风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计量与测控学会温度分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健康分会理事、北京市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
完成四项“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课题“环境人工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室内环境评估和标准修订”、“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原则和应用技术”和“民用建筑的混合式通风换气装置的研究”项目,并担任分课题的项目负责人。
已主编完成标准规范18项。负责主编的国家标准GB/T14295-2008《空气过滤器》目前已发布实施。其他负责主编且已出版的标准:JG/T 14-2010《通风空调用风口》、JG/T 258-2009 《非金属及复合风管》达到国际水平;JG/T 259-2009 《射流诱导机组》、JG/T 294-2010《空气净化器污染物净化性能检验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任职期间参与编制并出版的标准主要还有GB/T 21087-2007《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装置》,GB/T13554-2008《高效空气过滤器》、GB/T 6165-2008《高效空气过滤器与滤料试验方法 效率与阻力》、JGJ 158-2008《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范》、GB/T 14296-2008 《空气加热器与空气冷却器》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出版专著《住宅通风设计及评价》,并先后发表“岩土热响应测试仪的开发与应用”、“过渡季节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热环境研究”、“住宅通风方式对建筑采暖能耗影响的研究”、“SMPS-3936气溶胶粒径谱仪测试原理及其性能评定”、“空气循环热泵除湿技术的理论和实验分析”、“热量表准确度的整体检定方法”等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29篇。
申请并获得批准相变蓄热测试仪、换气次数测试仪、热表整体标定台、单分散气溶胶发生器等发明专利10项,风速记录仪、双金属散热器、混合通风装置等实用新型23项。
目前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气溶胶光学和几何特性研究”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规范技术研发”、深圳市建设局项目“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评价指标研究”和“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评价指标研究”、院应用基金项目“粉尘测试设备校准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
电子邮箱:wangzc@emcso.com
办公电话:010-84270003
8、薛彦涛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咨询事业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工程抗震理论及计算软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砌体建筑结构学组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高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组成员。
长期从事工程抗震、消能减震和隔震技术、结构加固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了“结构扭转耦联地震反应的研究”、“抗震所抗震软件系列”、“复杂高层结构计算软件”、八五“中高层建筑耗能减震的研究”、“耗能加固技术的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研究”、十一五“大型及重要建筑抗震计算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和“建筑抗震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 和十二五“高烈度区高层与大跨度建筑物隔减震技术研究”。
在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主持或参加了全国政协礼堂、北京火车站、北京饭店西楼、北京大学仿古建筑群、301医院病房楼等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
相关话题/导师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有没有金新阳 黄小坤 导师的介绍?
    金新阳 黄小坤 导师的介绍 zhang668804 2006-09-14 11:45 有没有金新阳 黄小坤 导师的介绍? 【回复】 我院的招生简章正在更 ...
    zhang66880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11-24
  • 每个导师要几个考生进入复试?
    复试 wcpeng123 2006-09-15 12:32 每个导师要几个考生进入复试? 【回复】 1-2人 ...
    wcpeng12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11-24
  • 我想保送你们研究所.怎么联系你们?还有怎么联系导师?我是想保送结构工程
    保送 gdpncwcxc 2007-09-11 10:30 我想保送你们研究所.怎么联系你们?还有怎么联系导师?我是想保送结构工程的,老师你可以把那导师的联系方式给我么?谢谢 ...
    gdpncwcxc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11-24
  • 老师,请问薛彦涛和邸小坛两位导师的联系方式?谢谢
    联系方式 xinye08 2008-09-12 15:05 老师,请问薛彦涛和邸小坛两位导师的联系方式?谢谢 【回复】 我院查号电话:64517000, ...
    xinye08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11-2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陈雄斌
    副研究员陈雄斌 陈雄斌,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光电子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6年到2004年曾在湖南大学任教。2007年到2009年曾 ...
    半导体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3-11-2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来疆亮
    副研究员来疆亮来疆亮,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本科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继续在人工神经网络与形象思维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期间参与完成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863项目,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 ...
    半导体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3-11-2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周 燕
    研究员周燕周燕,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做博士后。一直从事光电成像、光电信号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主要研 ...
    半导体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3-11-2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卫军
    研究员李卫军李卫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维形象计算。研究内容包括:仿生图像处理技术、仿生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技术、高维信息计算等。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模式识别专用神经网络计算系统设计与开发;探索视觉信息的感 ...
    半导体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3-11-2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韩 海
    研究员韩海韩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磁敏传感器分会主任委员,《科技创新导报》特约编委,《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特邀评审专家。1983年于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光电子及线路与系统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
    半导体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3-11-2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张文涛
    副研究员张文涛张文涛,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自2002年起开始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其中2002~2004年主要从事FBG和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器的研究以及在大型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2007年主要从事干涉式光纤检波器和水听器的研发工作;2007年至今从事光纤激光传感器及 ...
    半导体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