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野生牡丹和栽培品种花期不遇以及野生牡丹异地栽培困难等原因,目前培育的牡丹新品种多数是通过传统品种的实生选种和定向杂交等方式培育,而以野生牡丹作为父母本培育的远缘杂交新品种较少。为进行异地保存和扩繁野生牡丹及杂交育种,课题组先后建立了野生牡丹高效育苗、种苗扩繁及胚拯救等技术体系,繁育黄牡丹等野生牡丹5万余株,有效解决野生牡丹濒危现状;同时也实现了牡丹远缘杂交育种新突破。
课题组自2005年成立起,十分注重资源收集与保存工作。目前,建有牡丹芍药基地5个,收集保存牡丹芍药品种806个,包括牡丹组全部野生种9个、国外牡丹品种141个、国外芍药品种276个和国内牡丹芍药品种380个,建成了世界牡丹芍药基因库。资源收集保存和栽培等相关成果先后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近年来,课题组先后以紫斑牡丹、野生牡丹和日本及美国牡丹品种为父母本材料,创制牡丹新资源上万份,新材料在抗性、花色、花期、株型等方面具有显著观赏价值,申报牡丹新品种权23个,其中12个牡丹新品种于2018年获得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权。
牡丹新品种培育工作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工程和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药食同源品种定向选育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