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林大松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13


  
  姓名:林大松
  出生日期:1977年7月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历:博士研究生
  职务职称:科研骨干/副研究员
  任现职时间:2013年1月至今
  邮箱:lindasong608@126.com
  
  个人简历
  林大松,副研究员;
  1998.9-2002.6在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环境保护专业本科学习;
  2002.9-2005.7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2008.9-2011.6 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
  2005.7-2008.5在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
  2011.7至今,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发、修复效果验证与评估
  
  主要贡献
  参与全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撰写与编制工作,《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示范实施方案》主要起草人,该方案获得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重要批示;在全国建立9个修复示范区,建设核心试验区面积约2580亩,开展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甘蔗等5大类981种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试验;铁基钝化剂、生物炭、海泡石等88种钝化剂和调理剂筛选试验;叶面硅肥、叶面硒肥、锌肥、锰肥等22种叶面阻控剂筛选试验;超富集植物套种技术,水肥调控试验及各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通过核心试验区多年定位试验示范,最终筛选出一批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甘蔗等五大类共96个,其中Cd低积累水稻品种58种,Cd低积累玉米品种26种,Cd低积累小麦品种8种,Cd低积累油菜品种1种;筛选出一批重金属钝化剂包括铁基钝化剂、生物炭、海泡石、膨润土、坡缕石、蒙脱土、高温炉渣、钙镁磷肥、赤泥、硅藻土、沸石粉、生物有机肥、腐殖酸、铁锰氧化物等24种;土壤调理剂8种;微生物菌剂1种;叶面阻控剂10种;形成单项修复技术23项;联合修复技术25项;完成各类修复技术推广示范面积约32450亩;在全国建立16个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异地效果验证试验点,开展重金属污染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技术效果验证与评估。
  在科研方面,主持课题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培养研究生(毕业及在读)9人。
  
  重点课题
  1.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九省修复示范(2012-2016,示范总面积3万亩,经费480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田土壤镉污染原位钝化的长效稳定性及其再释放机制(**)”(2019.01-2022.12);
  3.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生物炭对水稻吸收重金属的阻控效应及生态机制(**)”(2013.01-2015.12);
  4.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新型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应研究”;
  5.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支撑”项目;
  
  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田土壤镉污染原位钝化的长效稳定性及其再释放机制(**)”(2019.01-2022.12);
  2.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异地效果验证(2016-2022)
  3.北山矿区-尾矿库-小流域综合治理(下平洞农田)项目实施(2019-2020)
  4.大环江流域大安乡合龙屯受污染农田治理与修复项目(2019-2020)
  
  获奖成果和荣誉称号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技术”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七)。

相关话题/中国农业科学院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