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二号,430062
单 位: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
电 话:027-86827874 e-mail:huangfh@public.wh.hb.cn、
李培武,男,博士,1961年2月生。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研究室主任,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十佳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
兼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污染物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卫生部残留污染物标委会、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质量安全学组组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分析学会理事、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CAC农业专家工作组成员、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GCIRC)理事。
长期从事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科技攻关、行业科技及国际合作等大型科研项目30余项。研制的双低油菜芥酸硫苷定量速测技术及速测仪,攻克了我国油菜产业发展中品质定量速测的关键技术难题;率先研制的黄曲霉毒素免疫微球、免疫层析等系列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开辟了真菌毒素定量速测新途径,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建立的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保优技术标准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学科发展。获得国际成果奖励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10余项、国家专利10项;研制国家农业行业标准45项,发表论文142篇,著作10部,招收培养博士9名、硕士46名。与丹、德、瑞、芬、比、加、美、以、日、韩及CAC、GCIRC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建成了装备先进、国内权威并与国际接轨的油料质检中心,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推动了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2号, 430062
单 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电话传真:027-86812943、027-86812862 电子邮箱 peiwuli@oilcrops.cn
江木兰 女,1956年生,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学历,获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学士学位,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油料作物研究所微生物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三级岗位人才。社会兼职有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和土壤学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委。
一直在油料作物研究所从事微生物生物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分别于1988年在法国农科院第戎中心微生物组合作研究、1995和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分别在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微生物系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植物系功能基因组交流互访。在国内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主持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参加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个。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重要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克隆、转化和遗传改良研究;2)微生物以及酶催化剂的研制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3)微生物油脂和稀有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应用。 主持过国际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重点项目专题、国家“948”、国际合作等项目,参加主持过多次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目前主持有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在以上研究领域建立了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在本所建立了优良的微生物学和分子技术实验条件和技术平台。
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徐东二路油料作物研究所,430062
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电 话:027 86838791 E-mail:mljiang@oilcrops.cn
伍晓明:男, 生于1963年4月,博士,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品种资源学学科带头人,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1998-1999年二度在瑞典农业大学遗传中心进行合作研究。为国内外学术期刊“BRASSICA”、“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和“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委,植物遗传资源学会理事。
研究团队由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不同学科和学历层次专业人才组成,从事油菜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优异种质发掘与创新,基因多样性和基因组进化等研究以及相关领域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人才培养。配备有Li-COR 遗传分析仪、Light Cycler 480II定量PCR仪等一流的先进仪器设施,负责管理“国家油料基因资源中期库”,其中保存有我国全部的7800份油菜基因资源,可为各类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
主持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面上项目“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及其遗传操纵的分子机制研究”、中丹(麦)合作项目“抗病和抗虫油菜的遗传改良”、国家863计划项目“油菜品种分子设计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油料、糖料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等,与国内外优势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系统研究了油菜遗传多样性分布和演化规律,建立了中国油菜种质资源基础收集品和核心收集品;成功发掘出氮高效和高类胡萝卜素等战略性新基因源;首次引进了欧洲珍稀原始野生甘蓝,并成功合成新型人工甘蓝型油菜;鉴定分离了控制高类胡萝卜素、无花瓣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创建了油菜优异等位基因发掘的关联分析平台。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获奖成果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著作4本,国家发明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