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方向:昆虫化学生态学和农药学
姓名
宁君
性别
男
职称
研究员
最后学位\毕业院校
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方式
jning502@yahoo.com.cn
电话
010-62899142
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美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会员
个人简历
宁君,1966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人员(2005年5月始)。1988年获南开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硕导(1998年10月),创新项目研究员,博导(2001年10月);研究员(2004年1月)。2004年3月-2005年3月在CollegeofPharmacy,UniversityofKentucky作高级访问学者。
科研情况
长期进行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曾从事过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功能材料,寡糖合成化学,纳米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在诸多学科领域均取得过多项创新性研究结果。
2005年以来主要从事农业害虫化学生态学和农药学方面的研究。首次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性信息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鉴定,并明确了吸引雄性害虫的最佳成分比例;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绿盲蝽存在反性信息素(丁酸己酯),证明其作为迷向剂来阻断绿盲蝽交配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已申请两项发明专利,论文即将发表相关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这些具有原创性的研究结果具有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首次提出利用簇合效应(clustereffect)原理创制新农药的研究方法,已在农药靶标酶的分子水平上发现簇合分子活性比其母体分子大几百倍至几百万倍。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AgricFoodChem,J.Pestic.Sci.和PesticideBiochemistryandPhysiology上,这一理论很有可能成新农药创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了60多篇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已获授权专利5项。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博士论文奖(1998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研究论文曾获得国际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MostCitedPaper2003-2006Award(Elsevier)。
代表性
成果、论文
(限5项)
1.MaHJ,XieRL,ZhaoQF,MeiXDandNingJ*(2010)Design,Synthesisand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ofNovelCarbamateDerivativesasPotentialDual-bindingSites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s.J.Agric.FoodChem.58:12817-12821.
2.MaHJ,LiYH,ZhaoQF,ZhangT,XieRL,MeiXDandNingJ*(2010)SynthesisandHerbicidalActivityofNovelN-(2,2,2)-TrifluoroethylpyrazoleDerivatives.J.Agric.FoodChem.58:4356–4360.
3.ZhaoQF,YangGQ,MeiXD,YuanHZandNingJ*(2009)Novel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s:Synthesisand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ofphthalimidealkyloxyphenylN,N-dimethylcarbamatederivatives.PesticBiochemPhys.95:131-134.
4.ZhaoQF,YangGQ,MeiXD,YuanHZandNingJ*(2008)Designofnovelcarbamate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sbasedonthemultiplebindingsitesofacetylcholinesterase.J.Pestic.Sci.33:371-375.
5.JunNing,*WenhuiZhang,YuetaoYi,GuangbinYang,ZhikuiWu,JieYi,FanzuoKong(2003)Synthesisofb-(1®6)-Branchedb-(1®3)GlucohexaoseandItsAnaloguesContainingana-(1®3)LinkedBondwithAntitumorActivity.Bioorg.Med.Chem.11/10,2193-2203.
『